专辑英文名: Beethoven: Overtures
专辑中文名: 贝多芬序曲集
艺术家: Nikolaus Harnoncourt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TELDEC
发行时间: 1996年10月15日
简介: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指挥:Nikolaus Harnoncourt
乐团: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发行公司:Teldec
CD编号:0630-13140-2
资源类型:APE,含大图,无LOG
专辑介绍: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德国指挥家,在奥地利格拉茨长大,就学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1952—1969年在维也纳爱乐乐团任首席大提琴。1953年联合维也纳的一些优秀演奏家,组成维也纳音乐协奏团,专以古乐器演奏早期音乐,任常任指挥。1992年首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大管弦乐团,引人注目,之后接替阿巴多任欧洲室内乐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哈农库特在提倡“本真运动”方面功绩卓著,他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在Teldec公司与莱昂哈特等合作的巴赫康塔塔全集、贝多芬与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都是获大奖的名片,他处理的舒伯特的弥撒曲与贝多芬的序曲集,也得到很高的评价。
1953年创建维也纳古乐合奏团(Concentusmusicuswien),采用古代乐器与当初的演奏方法专门演奏1200-1800年间的音乐作品。之后,与妻子爱丽丝拍档率领乐团赴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并录制了大量的古乐唱片,备受好评,名声大振,成为现代最著名的复古音乐表演流派之一,与霍格伍德(C.Hogwood)领导的伦敦古乐学会乐团(TheAcademyofAncientMusic)并驾齐驱。
除指挥之外,哈农库特还四处讲学,宣讲古乐。1972年他任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研究所教授,在不来梅主理蒙特威尔迪与巴赫作品指挥训练班,并在各国主持古乐研讨会。他还撰写文章竭力提倡古乐,并主张必须保持古代的演奏方法和声音效果,反对19、20世纪的某些演奏风格。
他认为采用现代方法来演奏巴洛克音乐,音响效果是好,但那是大杂烩。巴洛克音乐有很多特殊的、细节的效果是用现代方法无论如何也无法表达的。因之,他的录音多数都要尽可能地恢复古代的原貌(包括古乐器、乐队编制、排列方式、调音标准、原版乐谱、演奏方法、声音效果等),即所谓的原汁原味。
哈农库特虽然一味推崇古乐,也得到唱片公司的鼎力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他并不全盘否定现代大型乐队,也不鄙视19世纪作曲家的作品。实际上,他曾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灌录了《舒伯特交响曲全集》(TELDEC4509-91184-2)、施特劳特Ⅱ《蝙蝠》(TELDEC2292-42427-2);指挥欧洲室乐团灌录了《舒曼交响曲全集》(TELDEC0630-12674-2);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灌录了施特劳斯《吉普赛男爵》(TELDEC4509-98821-2)等。最近,他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现场演出实况录音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TELDEC0630-13136-2),显示了他擅长小型的古乐队,也擅长于大型的现代乐队。
值得注意的是,哈农库特能将古乐演绎得很“现代”,也可将现代作品处理得很“古典”。他的古乐演绎方法用在现代乐队,既深刻表现原作的精神和基本的风格,又具有现代的音响和时代的特征,理性和感性结合得非常之好,那种哲理之美很能激动现代人的心灵。
(CCTV – 环球频道_责编:曲歌)
贝多芬的序曲:
雅典的废墟
The ruins of Athens
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从公元前580年,雅典娜神庙建成之后,希腊人在这块大地上建造了大量举世闻名的建筑。公元前86年,罗马人攻占雅典后,因受皇帝偏爱,建起大市场、法院和图书馆。3世纪,赫鲁尔斯人入侵,建筑全部被毁。德国剧作家科策布根据这一历史,创作<雅典的废墟〉,邀贝多芬为之配乐。此剧故事为:“由于触怒众神之王宙斯,被罚长睡2000年的艺术女神米娜娃醒来时,雅典因在土耳其控制下已化成废墟。于是悲痛万分。这时,时辰之神马格利建议她到其他民族去寻找新家,并告诉她,布达佩斯刚新建一座艺术殿堂。然后米娜娃与马格利一起来到布达佩斯,最后以艺术女神在弗朗兹国王的胸像上戴上月桂树而结束。”贝多芬为<雅典的废墟〉共作了序曲和8段音乐。0P.113,其中第4曲就是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8段音乐包括:
1.“全能的宙斯的女儿从睡眠中醒来”,合唱;
2.希腊一对男女的二重唱;
3.同教僧侣的合唱;
4.土耳其进行曲;
5.舞台后的音乐,连接米娜娃和马格利来到布达佩斯;
6.进行曲(庆典场景)和合唱;
7.合唱与咏叹调;
8.终曲合唱“国王万岁”。
艾格蒙特
Egmond
艾格蒙特(Lamoreal graaf Van Egmond),是荷兰反对西班牙政策的早期领袖,l541年继承爵位,3年后与巴拉丁伯爵约翰二世的女儿巴伐利亚的萨比娜结婚,他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的顾问,1559年在佛兰德与阿图瓦执政,和另外一些贵族一起反对腓力普二世侵犯地方特权与宗教自由政策。当腓力普二世继续执行镇压新教徒的法令时,退出了国会。后来,他又回佛兰德执政,镇压加尔文教徒的起义。1567年被阿尔瓦公爵逮捕.以叛逆罪斩首。
歌德以艾格蒙特的故事创作了悲剧<艾格蒙特>,1809年,维也纳柏格剧院邀请贝多芬为其上演配乐,贝多芬一共为此剧写了9段配乐,其序曲,成为经常演奏的曲目。这首序曲先预示凶兆,以沉重重音的F小三和弦上开头,其节奏用的是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的节奏。序曲的主要部分,一个短小的音型发展成起义领袖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庄严的和弦、快速的变体中达到高潮。突然出现带有凶兆的停顿,乐队似乎在恐惧中跌进了绝望的深渊。但它又不可遏制地运动起来,发展成一种胜利的凯歌。
按歌德的诗剧,艾格蒙特中计后被投入监狱,被判死刑,临刑前的晚上,艾格蒙特的情人克拉勒作为自由女神来到他的梦中,她宣布艾格蒙特是真正的胜利者并要给他戴上桂冠。艾格蒙特去接桂冠时,天亮了,现实的鼓声驱散了梦幻。贝多芬根据这部诗剧创作的9曲分别为:
1.第一幕第三景中,克拉勒所唱的进行曲<士兵之歌)改编的<鼓声隆隆>;
2.第一幕末的幕间曲(行板序奏和暴风雨般的快板);
3.第二幕末的幕间曲(慢板);
4.第三幕中克拉勒所唱的爱之歌<充满快乐,充满悲伤>;
5.第三幕末的幕间曲;6.第四幕末的幕间曲;
7.克拉勒之死;
8.终幕后的收场曲;
9.胜利进行曲。
贝多芬以胜利凯旋的方式来处理艾格蒙特的悲剧,表达了歌德无法用文字配乐的一切。
科里奥兰序曲
Coriolanus Overture
科里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莎士比亚以他的故事写成一部悲剧。传说491年罗马发生饥馑,科里奥兰提出,接受救济的民众必须同意废除保民官制度,否则不发给赈灾粮。为此他受流放的惩罚,后投奔沃尔西国王,带领沃尔西人打回罗马,在其母与其妻的恳求下,才从罗马撤兵。莎士比亚悲剧由维也纳剧作家科林改编为歌剧,贝多芬于l807年为它创作了这首序曲。这首序曲表现的是英雄科里奥兰为了比他本人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复仇,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科里奥兰由于放弃了指挥权而被沃尔西人谋害;而在科林的剧本中。他则是自杀。瓦格纳对这个人物的评介是“他野性难驯,不虚伪,也不谦让。”这首序曲0P.63,C大调,奏鸣曲式,以科里奥兰本人庄严的姿态开头,紧接着是他的愤怒不安,他愤怒的对抗被一个柔美的主题打断,形成传统奏鸣曲——快板曲式中的对比。这个主题可理解为科里奥兰亲人们的乞求。在发展部,表现了英雄内心的犹疑不决,内心的矛盾,荣誉的崩溃,以及不以苦乐为意的自我毁灭而获得的胜利。结尾,乐队渐渐沉浮在一片寂静之中。
莱奥诺拉序曲
Leonore Overtures
贝多芬只创作了一部歌剧<菲岱里奥>(Fidelio)(原名为(莱奥诺拉>(Leonore)),他先后为<莱
奥诺拉)写过4首序曲,最后定名为<菲岱里奥),只用了第四首,前3首都作为音乐会演出用。
<莱奥诺拉)序曲第一号作于1805年。因贝多芬后来觉得作为歌剧序曲过于轻薄而舍弃不用,一直等贝多芬死后ll年才出版。这首序曲OP.138a,以安宁而富装饰性的引子开头,主体为轻松愉快的快板。主题乃3首<莱奥诺拉)共同选用的歌剧第二幕中弗罗莱斯坦躺在牢房里唱的一首挽歌<年华正茂)。在伤感的间奏之后,序曲回到快板的一些基本主题,就好像此时响起一片欢庆之声。
<莱奥诺拉>的第二号序曲作于l805年,歌剧<莱奥诺拉>1805年首演时采用的就是这一首序曲,序曲开始时以森严的下行八度进行,代表弗罗莱斯坦走下地狱,然后是悲剧性的<年华正茂>的旋律。在主部中,这一旋律由圆号和木管,构成抒情的第二主题。展开部形成高潮,其中冠以小号。代表弗罗莱斯坦的解放。最后是急板,悲剧发展成为一首胜利之歌。
<莱奥诺拉)的第三号序曲作于l806年,这是为歌剧的修改本而作,l806年3月29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这一首是所有4首序曲中,情感表达最为丰富的一首。这首序曲开始也是下行八度,表达弗罗莱斯坦走下地狱,然后是<年华正茂>,弗罗莱斯坦的悲歌作为奏鸣曲式宽广抒情的第二主题重新出现,戏剧性地往高潮发展。号声出现。宣布弗罗莱斯坦重获自由。号声之后,这首序曲中有几小节表达弗罗莱斯坦摆脱恐惧后的迟疑,他不相信自己还活着。号声又响时,自由的光辉照进牢房,弗罗莱斯坦与莱奥诺拉沉醉在光明之中。这首序曲中,贝多芬重新使用了奏鸣曲式,再现部中一些主题因素重现,表现得极有层次。
<菲岱里奥>序曲作于l814年,为歌剧重新修改而作,与<莱奥诺拉>第三号序曲比,这首序曲显得活泼而轻灵。因为贝多芬以为太重的序曲会减弱人们对歌剧本身的注意力。这首序曲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乐队全奏出类似号声的庄严音型,另一是从圆号二重奏到单簧管和其它木管乐器表达的沉思。序曲主题由圆号演奏的一个活泼主题构成,它结合并拓展了开头的音型。弦乐器上一个活泼、跳跃的音型提供了暂时的对比,但乐队不断回到开头的音型上去。这个音型用熟练的技巧从容地发展、再现,在兴高采烈的急板中达到高潮。(摘自林逸聪编“音乐圣经”,进行部分编辑)
资源来自网络,感谢原发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