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The Rubinstein Collection Vol.52
别名: Robert Schumann (1964 & 1965 recordings)
艺术家: Artur Rubinstein
资源格式: FLAC
版本: RCA Red Seal
发行时间: 1999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专辑介绍: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 1810~1856) 所有的钢琴音乐,几乎都有所指涉,试图将文学阅读产生的情绪具象化,或是描写真实或想象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在他的心灵构思、小说及抒情诗篇之间的交互作用。钢琴对于舒曼的意义,一如对于肖邦,是自我的延伸。舒曼的作品显示他对钢琴的音色及特性有与生俱来的直觉。他喜爱强而有力的和弦架构,但并不打算将钢琴转化为管弦乐团,也不向李斯特那样要展现钢琴家灿烂的技巧。相反的,舒曼是要彻底利用平台式钢琴的响亮声音、结构上的丰富感及音调的份量。因此要想成功演奏舒曼作品的钢琴家,必须具有哲学家素养的气质,且须有能力因应音乐的情感,并收放自如...
《克莱斯勒偶记》(Kreisleriana Op.16) 标题取自一位指挥家克莱斯勒(Johannes Kreisler)之名,他是霍夫曼音乐评论中的虚构人物,深受幻觉之苦。舒曼在这位指挥家身上看到自己。1838年4月他仅花了四天时间就完成这组八首幻想曲,题献给肖邦。这组作品是舒蔓所作最主观的钢琴音乐,开头部分掌握狂乱的热情,接下来是揉和焦虑、失望、怪诞及浪漫渴求的幻想曲,然后进入高昂的抒情、冥想的遗忘中。
舒曼 C大调幻想曲 op.17 Fantasy in C Major是舒曼创作的结构庞大的钢琴曲,乐曲中充满了无限的热情,是著名的钢琴曲之一。1863年时舒曼听说有人为了纪念贝多芬,准备在贝多芬的故乡建立一座贝多芬纪念碑,这在向各界募捐。于是舒曼写了《富罗烈斯坦与艾斯比的大奏鸣曲》作为纪念碑的捐款。“富罗烈斯坦”与“艾斯比”都是舒曼的笔名,或者说这两个名字各代表着人格的一面,“富罗烈斯坦”是代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斗士,或是只知进而不知退的勇士性格;而“艾斯比”是指重幻想的诗人性格而言。这首大奏鸣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用了《废墟》、《得胜获奖》、《棕榈》的标题。舒曼认为,用这首乐曲为建立自己所尊敬的贝多芬纪念碑,尽到了自己该尽的一份心意。乐曲采用了贝多芬风格的奏鸣曲形式。 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他正为克拉拉的父亲以强硬手段拆散他与克拉拉之间的关系而深感苦恼,这一苦恼也在乐曲中发泄了出来。舒曼在给克拉拉的信中写着:“对于这个幻想曲,只要你想起来我再也无法接近你而不得不把你忘怀的1836年的不幸的夏天,你就可以理解的。”在1838年出版时,出版社将此曲名定为《幻想曲》,各乐曲的标题也没有了。当时舒曼将此曲献给了李斯特。 第一乐章,C大调,4/4拍,要彻底地保持幻想而且热情的进行演奏。舒曼在给克拉拉的信中表示:“第一乐章可能是我以往所作的最热情的乐曲--因你而起的深沉的悲歌”。这个乐章虽是以贝多芬风格的奏鸣曲形式写成,但其主题的呈示方式及发展手法都完全是十足的浪漫风格。在波浪型的十六分音符的伴奏下,呈示出热情的第一主题,之后不断提高其热情及力度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仍为第一主题热情的延续。展开部没有贝多芬那样的戏剧性,二十充满了富于情感的浪漫风格。在很短的再现部后摘录了一段贝多芬的“给遥远的爱人”,然后轻轻地结束。 第二乐章,降E大调,4/4拍,是兴奋热烈的进行曲,给人“得胜获奖”的感觉。在演奏上需要很多的技巧。乐章强有力地开始,然后变成附点音符的节奏,曲中有很多模仿手法。中段进入降A大调,速度缓慢,然后回到开始部分,其中加进了其他乐思。 第三乐章 C大调,12/8拍,作者提示“要缓慢的演奏,必须保持安稳”。这一乐章是像梦幻一样平静而安稳的乐曲,非常富有诗意。在轻快的琶音伴奏之后,接着随三连音出现像大提琴一样的第一主题旋律,随后,转为降A大调,继低音的旋律之后出现优美的第二主题,经发展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后是尾声,以琶音的伴奏音型平静地结束全曲。这种温和的结束方法很有舒曼自己的风格,充满了优美的浪漫韵味。
引用
Kreisleriana and the Fantasie in C are two of Schumann's most virtuosic, yet intimate, large scale piano works. Rubinstein, with his legendary mix of brio and poetry, would seem tailor made for these pieces. Alas, these are among the blandest performances of these youthful works I have ever heard. Rubinstein was always known as a more exciting--if less accurate--performer in public that he was in the studio, where the need for a note perfect "product" sometimes hampered his sponteneity. This seems to have been the case here.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Fantasie, recorded in 1965, was not released until 1980, which seems to indicate Rubinstein had misgivings about the recorded performance contained herein.
For those wishing to aquaint themselves with these works, I recommend Horowitz (Sony, 1965) and Kissin (BMG/RCA) in the Fantasie, and Horowitz (Sony, 1969; DG 1985--both recordings radically different but equally well worth having) and Perahia (Sony) in Kreisleriana.
No complaints about the sound, which captures Rubinstein's golden tone.
转发,本资源来自网络搜索,感谢原创人的无私分享。
本专辑仅供个人试听, 请自觉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如果喜欢本专辑,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