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中文名: BEST纯邦乐100
艺术家: Various Artists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6CDs]
发行时间: 2007年01月24日
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简介:
专辑介绍:
MI东芝出的一套廉价套装合辑。冠名为“BEST纯邦乐100”。
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就是精选100曲正宗本土音乐的意思。
6张碟的内容主要还是以俗乐为主,多数来自都是近300年以来德川江户时期。比如三味线音乐、三曲、民谣等等。
而雅乐、能乐以及琵琶说唱被并到一张碟里(disc.5),对于佛乐则采取了完全无视的态度。
不过对于传统音乐入门者来说是还不错的选择。
结合每张碟作少少简介:
disc.1:三曲·地呗
把三曲(sanykoku) 音乐放在第一张有点令人意外。一般说到日本的传统音乐,总是先从宫廷雅乐说起。而三曲不过是江户时代(edo period)开始流行的俗乐形式,地位上自然无法和雅乐相比,何以占据台面首位?从形式来看,三曲是以筝为中心,配以三味线和胡弓进行的三重奏。筝在早期仅作为雅乐乐器,但是筝配歌的形式后来慢慢在民间繁荣,形成所谓地呗的形式。地呗原先是京都大阪一带(战国末、安土桃山时期最繁荣之地)俗歌的称谓,意为“地方歌曲”(local ballad)。在江户时代最鼎盛期间,居统治地位的武士阶层开始没落,除了少数具有极高地位的地方蕃主尚有欣赏“能” 的雅兴,一些中小武士阶层开始和商人或平民混同。于是民间俗乐逐渐向多方面发展。三曲便是其中一种格调较高的形式。西方把三曲称为chamber music(室内乐),所以三曲又被叫做“江户室内乐”。江户后期的三曲,胡弓[逐步被尺八取代,地呗则作为三曲中的唱段固定下来。在幕末及明治时期,筝乐作为一种高雅艺术,是当时有德女子的必修课之一,这一传统几乎保持到二战前后。不难看出以三曲为代表的筝乐在近世日本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如果说歌舞伎代表了最日本的韵味,那么三曲代表的是一种雅致的日本格调。
disc.2:长呗
说到长呗(nagauta),要先从歌舞伎(kabuki)说起。作为歌舞伎当中的唱段,长呗独立成为流派还是很后面的事情。还是先来看看歌舞伎的起源。综合各种资料来分析,歌舞伎应该起源于主要属于田乐等杂艺的各种舞踊形式。一般认为:来自西部出云地区的女子阿国,于庆长八年(1603年)到江户创“阿国踊”,是歌舞伎的起源。但阿国所代表的艺术,主要是舞蹈为主。类似于民间祭祀或庆典特性(即田乐的特性),戏剧成分非常薄弱,更不用说唱段宏大的“长呗”了。作为歌舞伎竞争对手的净瑠璃(joruri),正是在文学戏剧方面的优势,才能在歌舞伎盛行的整个日本近世时代一直保持其地位。也正是歌舞伎自身的这个先天缺点,后来成为一种自觉的变革动力。因此,从歌舞伎中引入长呗的概念直至江户长呗的确立,标志着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歌舞伎的最终完善。如今,众多的长呗流派都可以进行独立的表演,但不论哪一种,本质都是歌舞伎体系内的产物。相应的,还有长呗·三味线(nagauta-shamisen)的形成,这也是流派众多的领域,不再一一赘述。
disc.3:净瑠璃
净瑠璃(joruri)最初是佛家用语,这要从更早期的琵琶说唱艺能说起。在第二代幕府——室町时代中期(十五世纪),兴起了“十二段草子”的新型说唱,讲述义经和净瑠璃姬之间爱情,属于平家物语体系的民间野传。这当然也是琵琶说唱体系内的产物,但是由于广为流传,逐渐被称为“净瑠璃”说唱。后来净瑠璃结合了“人形”(木偶傀儡戏),成为了现今流传的“人形净瑠璃”。从一开始净瑠璃这种形态就具有很强的民间特性,后来代替琵琶的三味线也增加了其流行度。净瑠璃在江户时代始终能与歌舞伎分庭抗礼甚至于鼎盛的元禄年间一度超越歌舞伎的声势。鼎盛时期,有很多净瑠璃乐座(即净瑠璃剧场),但元禄一过,净瑠璃便衰落了。目前仅文乐座保存了下来,所以现如今净瑠璃一般也被冠之以“文乐”(bunraku)。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净瑠璃音乐奠定了日本近世音乐的基调。比如对三味线的使用,最早出现在净瑠璃。又比如将“芝居”(即戏剧和表演)和说唱结合,推动了日本古典戏剧形态的发展。和歌舞伎相比,净瑠璃表现出更为根源和纯粹的特质。因此现在净瑠璃的一些较早形态都被认为是日本传统艺能的瑰宝。
disc.4:小呗·端呗
通俗点来说都是过去的流行歌曲。个人认为如果以西方观点来看,小呗(kouta)可以称为ballad,即抒情歌曲;而端呗(hauta) 则可称为popular songs,即大众歌曲。端呗出现较早,大约幕末时期。某种程度上端呗可能是相对于长呗的称谓,因为端呗通常只有3-4分钟,比长呗短得多。端呗曾一度非常流行,但是后来衍生出小呗,取代了端呗。小呗的形式更加自由简洁。常借助一些典故,一些格言,甚至一些即兴发挥,短小精悍,形式朴素。一般认为小呗在唱腔上使用的是戏剧腔,即所谓“极度控制”的嗓音。整体而言这两者都是三味线体系的俗歌形式,与之相应的是筝乐体系的三曲地呗,后者显得更为古旧些。三味线体系的俗歌后来形成各种形式的“节”(即曲调),成为具有各地特色的民谣。
disc.5:谣曲·雅乐·古谣
这一碟的内容比较杂,基本上把江户时代以前的一些主要音乐形态和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拼到了一起。就谈一些还算知道的吧。谣曲其实是能乐(nogaku)的念白,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念词方式(其实很难被认为是唱),可以认为是源自声明(shamyo,佛教诵经音乐)的一种表现主义的体现。能(noh)一般表现为云游老僧和鬼魂的对话,这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不无关系。在战乱和死亡阴影下,武士阶层以这种所谓的“幽玄”美学安定心灵——而在更早的时期,即幕府时代早中期,原本只是超度亡灵的琵琶僧人创造的平曲说唱艺术就已经体现了这一功能。不过琵琶(biwa)这种乐器与其说因为三味线的到来而没落,不如说是由于后来江户时代的安逸而衰落。到了幕末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竟作为一种比较稀奇的乐器而登场,后来还有锦心琵琶,为琵琶的小小复兴多少有所贡献。这两种艺能都是日本自身发展出来的,而雅乐(gagaku) 则是接受东亚古代大陆音乐的产物,当然,我们其实不能把日本雅乐等同于唐雅乐或者高丽乐,它们之间目前看来很多方面只有音乐理论上的共同点。雅乐的声望在于这是目前世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形态,而且纵观世间,也罕有其他乐种能有与之相匹的那份威仪和气度。不过严格来说,雅乐毕竟更多体现整个古代东亚地区的音乐语汇,而很难称为纯邦乐(jun hogaku)。至于此碟其他一些邦乐形态,比如相扑甚句(sumo jinku)——江户时代相扑选手赛前唱的歌谣;里神乐——传统祭祀音乐;祭杂子——节日里的敲锣打鼓;荻江节——早期十大净琉璃调之一,等等诸如此类,难以归类,也说不上来什么,就这么着了。
disc.6:民谣·津轻三味线
日本传统邦乐中的民谣(minyo),就民族音乐概念来说可以称为folksongs,当然是不等同于现在西方流行音乐概念中的folk。确切的说应该是明治时期以后的俗歌。大多数民谣都有鲜明的节奏,一方面是继承了民间田乐的特性(如一些盆呗类民谣),另一方面这也可以看作是自端呗以来的进化,实际上某些端呗就有鼓的伴奏,而在民谣阶段这种节奏就更加韵律化了。这大概也是因为各种寄席艺(与演出有关的各项杂艺)的繁荣,不光是歌舞伎需要,浪曲、落语、早期演剧等都需要演奏过门杂子(打击类伴奏)的社中(乐团),所以这一类下座音乐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民谣从本质来说还是popular songs——大众歌曲,因此在60年代以后也有人开始用吉他伴奏,或者引入电声。但很显然这样的尝试是比较苍白的,作为一种过去时代的产物,如果脱离了时代的根本因素,就很难成为“纯粹”之物,也就因此而变味变质。
至于津轻三味线,作为晚近才出现的乐种,大概是目前唯一还拥有较旺盛生命力的三味线乐种。三味线音乐由此开启了独奏的新时代。
——————————————————————————————————————————
从这套CD的选曲来看,日本人还是基本把江户时代看作是“纯邦乐”的主要时期,毕竟早期古典艺能曲高和寡。而且“邦乐”这个概念,显然是更重视世俗的音乐,最主要是歌舞伎/净瑠璃/三曲,这三者可以说是江户时代盛期音乐生活的主要载体。而江户时代以前则有雅乐/平曲/能乐,但这三者只有平曲比较亲近大众。而自古以来的散乐/田乐/民间舞踊艺能等民俗音乐后来都演化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音乐形态。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邦乐”概念强调民俗性也不无道理。至于声明/梵呗,由于其宗教性而显晦涩,被排除在外也不足怪了。
【几点说明】:
1. 320kbps,自抓。
2. 附高清scan图,自扫。
3. 原创评论,以前写的。现少许修正,错漏仍应不少,还请不吝赐教。
4. 无损格式将择日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