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Grosse Fugue,Egmont & Coriolan Overture
专辑中文名: 贝多芬 降B大调弦乐用大赋格,科里奥兰 & 爱格蒙
艺术家: Furtwangler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MIX CD
发行时间: 2005年05月21日
地区: 德国
简介:


作曲:BEETHOVEN
指挥:FURTWANGLER
演出:BPO & WPO
录音日期:
《大赋格》1954.8.30 WPO
《科里奥兰序曲》1943.6.27-30 BPO
《爱格蒙特序曲》 1947.5.Z7 BPO
CD编号:CATSCLASSICS 200555 001
专辑介绍:
《降B大调弦乐用大赋格》OP 133
关于那强劲而特异的《大赋格》,富特文格勒认为:
与贝多芬的其他四重奏不同,出色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为一个整体更像一首由各个部分组成的组曲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奏鸣曲:这显然是由于每个乐章的超长以至末乐章,所谓《大赋格》的篇幅巨大。
在出版这一作品时,贝多芬在友人和出版家的劝告下用了另一个较短的末乐章代替《大赋格》……
这末乐章是贝多芬最后的作品。
经验表明,赋格的雄伟气势在弦乐团演出中比弦乐四重奏演出中效果更佳。的确,富特文格勒的演出(曾录制唱片两张)足以证实上述见解。管弦乐团形式的演出使四重奏音乐显示它充分的力度,发挥其全部效应。《大赋格》几乎可以算作是单乐章交响曲,有一个明确的引子(序曲)和快板,一个慢乐段,一首诙谐曲和终曲。乐器调整的需求很少,只有在大提琴线条上升时,低音提琴声部退居次要地位。但管弦乐形式的演出使《大赋格》需要侧重的关键因素显示出充分的效果。
维也纳爱乐乐团(1954年演出)的柔美音响胜过柏林爱乐乐团的豪壮音响。在萨尔茨堡演出中,《大赋格》像是一首完美体现了这一艰难作品的室内管弦乐曲。富特文格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一起还出色处理了第156-158小节复杂多变的连接部,它引向第二个更扩大的nn,Dm0880。维也纳爱乐乐团因其灵活自如使演出更加动人,富特文格勒在演出中使全曲更加变化多端。
《科里奥兰序曲》OP 62 &《爱格蒙特序曲》OP 84
除这两首戏剧性序曲外,富特文格勒还指挥演出过剧作《爱格蒙特》和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子民》的全部配乐以及《献给剧院》的音乐会序曲,但是这些乐曲都没有留下录音。
1943年的演出是富特文格勒的《科里奥兰序曲》演出中最出色、最富戏剧性的。乐曲仿佛在描述科里奥兰功败垂成,1943年演出中的斗争和自我挣扎意识令人感到生命行将泯灭,呼吸离开身躯。
有三处特别值得一提。第一是开始的冲击,它向上飞掠,从深处猛冲乐团的高点,然后是富特文格勒在结束的乐段(结束处的70小节)表现不安情绪,最后是尾声,它就像马勒的第九交响曲的尾声一样咄咄逼人,仿佛音乐在引起死亡意识。
人们将《爱格蒙特》序曲看成是一首含义重大的作品:富特文格勒采用乐曲开始时一度出现的庆典性手法加以处理。他的现存唱片中有庄严性,但欢庆性盖罩一切。在DC发行的1947年演出唱片中处理得宽广动人,这不仅是因为录自现场演出,而也许是因为录自富特文格勒战后演出的第二场。
大师当时在长久盼望后终于又回到了柏林并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那是柏林生活高度动乱的年代;经济处于绝境,百姓囊空如洗,但听说富特文格勒再度执棒演出:他们在票房前排着长队,手中拿着画作、磁器以及“当时作为真正通货使用的香烟和咖啡等实物”。
对于听众来说,在富特文格勒指挥演出的清新,精神焕发的气氛中聆听这首序曲,其象征性要远远超过“最坏的时光终于过去”这句口头禅。
(评论自阿杜安著《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