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Brahms: Piano Concerto in Bf No2
专辑中文名: 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艺术家: Furtwangler & Fischer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1942 BPO
发行时间: 1999年
地区: 德国
简介:


作曲 :Brahms
指挥 :Furtwangler
钢琴演奏 : Fischer
乐团 :BPO
录音日期:1942.11.8
CD编号 :Testament 1170
专辑介绍 :
一部整体面貌强劲豪迈的音乐作品,作曲和演绎的质量通常都决定于她的慢章节————除了整体的慢乐章,还有快乐章中的慢拍部分。
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对比,把单纯的柔板抽离出来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BRAHMS所有的作品的柔板都具备强大的感染力,这一点直接导致许多指挥家刻意地减缓一二乐章的冲击力(切利版本属于这一手法的典型例证)以迎合沉思的慢乐章和幽雅的末乐章。她可以取得整体较佳的平衡,但作品显得中庸和保守,而且对作品的起伏程度和感染力也会有强制性的抑制。这种手法不能简单以对错来概括,视乎演奏者和听众对乐曲的理解各自取舍。
作为另外一个极端的例证,Furtwangler和Fischer的这一演绎冒着“欠缺协调”的风险,首二乐章的强劲皆属于超常规的反常处理,他们一致追求的是情绪的对比和顺从音乐的趋势,表现出豪迈的大手笔。Fischer出色演奏下的慢乐章并非单纯的抒情,她带有一种阴冷的宁静氛围。抒情感觉虽充分而且动人,却也带有一丝隐隐的紧迫,末乐章表现尤为明显,整体面貌颇为凝重。
Furtwangler&Fischer的契合相比F&M更为令人信服和赞赏,因为他们都同时兼备冲劲惊人的大手笔和深沉的细腻,艺术上的真正契合使得作品中即使强烈的情绪对比也能够保持协调一致。
从这两人的演出你更强烈感觉到的是“体验”,而不是“演奏”。
(原创评论)
PS:很少看见这两个人有些滑稽的表情,真想知道是哪个人拍的照片。
又联想起好多伯恩斯坦的唱片封面上专门展示他和乐手暧昧得不得了的表情,不怀疑摄影师和唱片公司别有用心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