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Brahms:Ein Deutsches Requiem Op 45
专辑中文名: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艺术家: Furtwangler
版本: 1948 Stockholm
发行时间: 1988年
地区: 瑞典
语言: 德语
简介:

作曲家 :Brahms
指挥 :Furtwangler
乐团 :斯德哥尔音乐会管弦乐团(德意志安魂曲) &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第一交响曲)
演唱 :Kerstin Lindberg-Torlind, Berhnard Sonnerstedt 等
录音日期 :1948.11.19(德意志安魂曲) &1950.7.13(第一交响曲)
CD编号 :Music and Arts CD 289
专辑介绍 :
《德意志安魂曲》其实只是个字面上的直译,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一部德文的安魂曲》。全部原因就是勃拉姆斯有意摈弃天主教对《安魂曲》的所有归范和拉丁文的制式唱词,而直接从马丁路德的德文本圣经中节选经文。超越天主教《安魂曲》礼仪性的功用,在他的音乐中,神永生的应许透过主耶稣的救恩更加亲切地传达出来。
勃拉姆斯的大半生是在号称“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度过。在他那个时代,莫扎特,贝多芬早已逝去,整个社会被享乐主义弥漫;浮华,夸张的所谓“浪漫”风气更渗入到艺术的各个角落。所以当勃拉姆斯的深刻信仰透过他一部又一部力作呈现出来时,所有的人们都震惊了。然而,人们往往被勃拉姆斯精湛的艺术造诣折服,却忘了深究这位大师音乐所载的内涵,以至于他有一次要特别指出:“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住在德国北部的人每天都渴望读圣经,不能一天不读圣经。就算是书房里不点灯,我也知道圣经摆在哪里。”就是这个信念使勃拉姆斯一生“不效法”并远离世俗,只为讨神的喜悦孜孜不倦。
马丁路德“魔鬼无权使用好音乐”的理念也被勃拉姆斯认同。勃拉姆斯并不是个富家子弟,相反,他出身于汉堡一个贫民的家庭,这反而令他从小就认清了虚伪浮华的真相。信仰使勃拉姆斯拥有了崇高的品味,他绝不向二流的东西低头。结果,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或曰:为求体现那“永存的道”的严谨态度,使“十年磨一剑”成了勃拉姆斯的家常便饭。他著名的《第一钢琴三重奏》在脱稿三十七年后,又被推倒重来;其《第一交响乐》则写了十年;而这部《德意志安魂曲》乃是勃拉姆斯二十四岁那年动的笔。钻在维也纳的斗室中,他的草稿不是一张一张地撕,而是一本一本地扯!到全曲完工的那年,他已是三十五岁了。
整个《德意志安魂曲》就是勃拉姆斯生命的见证。至亲的亲友相继离世——特别是慈母和恩师舒曼的死——使他更痛切地经历了“死阴的幽谷”,也更亲切地体会到主耶稣的救恩。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德意志安魂曲》移去了传统安魂曲“愤怒的日子”“用火来审判世界”这类“战搮的”和“恐惧的”唱词;相反,神永生的应许带来的“没有人能夺去”的喜乐,则从乐曲的一开始,就被更多的强调。“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这永恒生命的信仰就是全曲的中心。
(以上文字摘自北回归线 原作者:黄安伦)
这一热情的作品影响了德国的音乐和合唱的传统,也激发了富特文革勒的内在感情。
由于另外两个版本(卢塞恩.维也纳)存在一些问题,瑞典的这一演出是所有唱片中内容全和音响佳的典范。她虽然合唱团和乐队没有另外两场演出的强劲力度,但演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具备了富特文革勒惯有的宽广气势和强大凝聚力。
她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尤其是桑纳斯泰特的男中音演出非常感人。
这一版本由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出的勃一虽然相当动人,有很多激情的乐段,但和一年后北德汉堡的演出不在一水平线上,和战时的BPO版本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有兴趣的乐友可以特别留意一下除了BPO和WPO外,这一同样非常熟悉大师风格的乐团在具体表现上和另外两个“御用乐团”的微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