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中国翻译通史
英文名: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全5卷
发行时间: 2006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中国翻译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堪称中国翻译学界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著,它以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不同学科的翻译发展史为支架,第一次全面深入地再现了我国从周代到当下的整个翻译事业的全貌。
《通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卷,古代部分一卷,现当代部分四卷,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之一。目前我国翻译史的学术成果在横向或纵向的跨度上多有局限,已出版的有20世纪的中国翻译史、五四前的中国翻译史这样的断代史,或是文学翻译史、科技翻译史这样的专门史。《通史》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涵盖面拓展至整个中国文明史,在这个意义上,它无疑具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其一,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支撑起庞大的学科和厚重的历史提供了可能。《通史》的古代卷即马祖毅先生1985年出版的《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这批经过全面整理和系统研究的有关古代翻译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大大补充了全书的史实,增强了说服力。而厚可盈尺的现当代部分四卷本,更是为展示史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涉及的译者、译著数以百计。这里有他们的生平经历、学术思想,他人的评价以及精彩的译作片断,使叙述、论证、描绘更显严密完整的同时,也为读者进一步阅读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写历史,资料不丰富不行,但只将资料简单地罗列也不行。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不注重整个通史的脉络,清晰地勾勒出它传承流变的过程,那么就失去了它对翻译事业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本书在描述对象本身及其来龙去脉时,结合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阐释,使读者不但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一些什么,也知道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以及这样出现的原因何在。比如,在讲述佛教文献的翻译时,就尽可能阐明了这种文献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经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接受背景和接受心理的融合和改造后,逐渐本土化的。清末鸦片战争的西学翻译,除了可以看到翻译文献、机构、译员,还能够看到国难当头有识之士急切想了解世界情况的民族心理和政治倾向。这样,以单个史实为基点,横向连接起译入和译出的不同文明,纵向贯穿起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从而发现翻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和损益,历史就不再是僵硬的个体,而具有了鲜活的整体性和真实感。
其二,结构精当,写法独特。承接着作者还原历史真实感的视角,写法上将客观事实的罗列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结构上将断代排列的编年体例与专题排列的纪事本末体例相嫁接,开创了翻译通史写作的新途径,这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作者以翻译发展本身所具有的阶段性为前提,依据纵横两条线索全面铺开,在史实与评价的支撑下,架起了整座翻译通史的“ 大厦”。从这个角度看,编写就能突破时间的制约,根据内容形成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不同专题,避免了将重要专题混列进不同的时间段,显得支离破碎,给人不得要领的感觉。由于翻译本身并不独立存在,要以不同文化作为基础,因此在写作时,处理好翻译文本与翻译工作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翻译学者安德列·勒菲弗尔指出,将翻译局限在语言层面讨论不足以反映翻译的复杂性,因为在翻译所受的诸多束缚中,来自语言的束缚是最不重要的,应该关注它在文化历史中所占据的地位。从《通史》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译的过程本身就充斥着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各种因素,作者将其纳入中国文化语境中来考察,探讨不同的外部因素对它的影响。比如,介绍某类学科的汉译历史的同时,就介绍了该门学科的发展史,现当代部分的第二卷谈到现代西方哲学的翻译情况,实际上整个西方哲学由分化到融合的发展脉络也清晰可见了。另一层面,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被作者巧妙地运用进来,对汉译梵文本子中的读者考证,在运用语言学中的训诂、音韵研究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整部书的说服力与学术价值。可见作者是在一个宏大的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对翻译进行审视的,拓展了研究的空间。
其三,访古论今,传承文化。《通史》的主著马祖毅先生,原先写作通史时止笔于五四时期,二十年后,他将视域延伸到了当下。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说:“ ‘历史’一词本身是模棱两可的。它包括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以及我们现在用它们来构造的叙述和说明。”历史是人记载的,一方面是记载了什么,也就是历史事件的实际过程,另一方面是怎么记载,也就是我们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思维。这样就为历史打开了两个可能的领域,《通史》将翻译的历史扩展到当下,就是想借助这样一种历史思维察古洞今。面对瞬息万变的中国当代社会,各种新兴学科层出不穷,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但翻译的方法和精神却一直传承。正如黄龙在《翻译学》中所说,“总结译史之损益,品评译家之瑕瑜,权衡译论之利弊,穷究译技之得失,并加以演绎归纳,判断推理,使之升华为客观规律,便有所遵循。”古人云:“知史而智,持智而勇,智勇得则目标达。”这样,艰辛的翻译工作才能天堑变通途。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和使命感,作者对各家的评价学说采取了开放的姿态,对前沿的学说也有敏锐的视野。比如对少数民族翻译的研究就是本书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在少数民族文化热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焦点,以及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流行的影视及音乐作品时,这些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具有现实的价值。
很显然,这部倾注了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通史,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内容涵盖范围,都是目前翻译学科内最综合、最全面的一部翻译通史。虽然部分章节对某些翻译现象出现的来龙去脉分析得稍嫌浮泛,不够深入,但白璧微瑕,它博大恢宏、蔚为壮观的文本一定可以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翻译史的一扇最明亮的窗口。同时书中相当翔实的史料和译者、译著索引,也为这部著作乃至这门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