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主讲(160全集)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日常大师绝版讲解
发行时间: 2005年
地区: 台湾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引用
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无障智慧宗主文殊师,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圣者之首宗喀巴,洛桑扎巴我向您祈祷,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广论简介:
《菩提道次第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惟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些阶段,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躐等,故名"菩提道次第"。
本论教授,在西藏,由阿底峡尊者传种敦巴、大瑜伽师、阿兰若师;种敦巴传朴穹瓦、仅哦瓦、博朵瓦、康垄巴等;阿兰若师也传仅哦瓦和内邬苏巴;博朵瓦传霞惹瓦和铎巴等;由他们展转传到虚空幢和法依贤大师。又阿底峡尊者传授俄善慧译师;俄善慧传其侄俄大译师罗敦协饶再传到卓垄巴而着《圣教次第论》,也渐次传到法依贤大师。宗喀巴大师即是从虚空幢和法依贤二位大师学得各家教授,并以《圣教次第论》为依据,写成这部《菩提道次第论》。
作者——宗喀巴大师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一1419)生于青海塔尔寺一个藏族牧民家庭,六岁时被萨迦派名僧曲吉东珠仁钦带到夏琼寺进行培养。七岁受沙弥戒,法号称洛桑扎华。大师从六七岁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神童智慧,未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小僧人一起玩耍中学会了藏文字母和拼读。在曲吉东珠大师身边学习了十年,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十六岁时进藏,为求名师几乎走遍了前后藏各教派诸大寺院,拜仁达瓦等名师三十多人。二十四岁时在那唐寺参加了因明、大小乘阿毗达磨、律学等四论答辩,获得了四明博士学位。此后又游学萨迦、桑普、泽当等寺参加般若学和其他大论的答辩,以超人的智慧和辩才博得了学界的称赞。大师在三十岁前学完了显宗经典名著大论。三十一岁时写出了旷世之作《般若金珠蔓论》。此后又用于多年时间学习了续部密法,得到了各派的密法传承。
宗喀巴大师是闻思修全面结合的典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是大师的一个突出特点。大师求知若渴,但却绝不盲从。对前人的疏论、学说、概念甚至词义解说都要经过寻根究底的审视考察,才决定取舍。如大师在《缘起理赞》中说:“如此珍贵无比之法,却被学浅无知之辈,搞得就像马兰花草,交错倒置乱无头绪”,“见此情景于心不忍,千辛万苦探索求知”,“当时研究教内教外,众多有关疏解论议,使我产生种种怀疑,不得其解忧心如焚。”就是这种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促使他对显密经典理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吸收前人正确的理论,批判错误的观点,提出新的论证见解,使得长期被无知、曲解、邪说云雾覆盖的龙树、弥勒的显密经典学说重放光明。大师对显密理论在逻辑上的统一性、合理性,教理的开掘和解释的高度精确化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大师开拓性的研究成果,都反映在一字千金的论著中。大师一生著作共有十九函,一百七十四种。经论字数相当于十九部《菩提道次广论》。在理论上具有分辨能力的人,对各种经论解说进行对比后,对宗喀巴不产生深刻的敬仰是不可能的。
讲解——日常法师
日常法师(1929~2004年),俗名黄静生,江苏省崇明县人,1947年因避战乱随叔父至台湾。乃是当代在大中华地区及美国弘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著名高僧。曾于台湾住持新竹县福智寺、凤山寺,创办福智佛学院,在各地宣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成立“广论研讨班”,遍布大中华地区、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深受信众敬仰。并创设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成立里仁公司,并在台湾云林县古坑乡,筹设从幼稚园到大学、体系一贯的“福智教育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