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SHOSTAKOVICH:Symphony No.14
专辑中文名: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四交响乐
艺术家: SHOSTAKOVICH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FLAC
版本: NAXOS
发行时间: 1991年
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简介:

作曲:SHOSTAKOVICH
指挥:Ladislav Slovak
乐队:Czecho-Slovak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发行公司:NAXOS
发行时间:1991
唱片编码:4 891030 506312
专辑介绍
肖斯塔科维奇在自传中描写其晚年时写到,“近几年,我开始觉得语言比音乐更奏效,不幸的是,事实上的确如此。当我把乐谱和词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能表达我的意思。”所有肖斯塔科维奇晚年的重要作品都带歌词:《第十三》,《第十四交响曲》和一系列主要的组歌。而且它们都没有社会主义的教条味道。肖斯塔科维奇的后期作品的基调都离不开绝望和孤寂。1969年写成的《第十四交响曲》是为女高音,男低音,弦乐组和打击乐而作。这部作品是献给布里顿(他曾于1970年在西方的Aldeburgh音乐节作首演)。来自作者诗集中的原文的运用,可以比得上布里顿的小夜曲和《“春天”交响曲》。
连接十一首诗的因素是死亡。没有哪怕是一丝的慰藉和舒服,而是充满永无止境的忧郁,在这组曲中,找不到一点对安静祥和的解脱的感觉。当然,这些诗文,尤其是Apollinaire的那些,有一种哀怨怀旧的气质;也随时可能转化为孤寂,更甚至会随时爆发成为疯狂的野蛮状态。莫索尔斯基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可以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文字编排中感受得到。肖斯塔科维奇还以和声作为结尾,和整首歌的气氛结合起来简直是巧夺天工。大多数文字都是按音节编排的;和De profundis,Roponse des cosaques一样单个音符或一个短的片语基本上是发音的单位,而且在Le Suicide的开头以及结尾部分,乐声和愁云惨雾始终不散。与此相比,歌者的发音却到了毫无方向的狂热程度,正如在Loreley中一样。
肖斯塔科维奇有只用一种简单不过的旋律线来传递浓重讽刺意味的本领:在les Attentives的开头,轻快的木琴奏出了主旋律,通过强调第四和第五拍的停顿,又增强了某种音调效果。但是乐曲的主旋律却是十二拍的,很难达到平稳固定的效果,所以那独断的木琴声就营造出一种不是自信而是焦虑的情绪。
歌曲的编写主要是采用全音阶,但那并不意味着坚决和肯定;但音质无疑是一流的。在Le Suicide的那段极度伤感的高潮以及Reponse des cosaques的那段怪诞可笑的收场中,成串出现的音符被用于其中。作品的和弦采用的是密集的半音阶,而且用弦乐反复弹奏,去达到一种冲突碰撞而不纯粹只是音质的效果,而且还明言出一种可怕的绝望。器乐的力量并不大,却使用得含蓄而有节制。在作品开头出现的抑扬顿挫的弦乐声,象征着灵魂中那片荒芜冷酷的地带;这种声音在后来的Der Tod Des Dichters中再出现。小提琴的高音配上顿挫的贝大提琴声,使其阴郁的深色调再没有大提琴的衬托下显得愈发浓烈。
在这部《第十四交响曲》由于绝望而变得深沉的同时,又由于抗争而放射出光芒。“我并非拒绝死亡,我只是在对那些杀人的刽子手提出抗议”,“……你能够并且必须反对那种因暴力而导致的死亡”,肖斯塔科维奇如是说。肖斯塔科维奇曾被劝说用他的艺术去为统治者们歌功颂德,但他却始终选择了心中的真理而为其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