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专辑中文名: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艺术家: Busch Quartet
古典类型: 室内乐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黑胶唱片
发行时间: 1933年
地区: 美国
简介:

专辑名称: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 (精选) Beethoven Streichquartette
演奏团体:Busch Quartett
乐团成员:Adolf Busch (1.Violine), Gosta Andreasson (2.Violine), Karl Doktor (Viola), Hermann Busch (Violoncello)
客串成员:Rudolf Serkin (Klavier) [Violin Sonata No.5, Op.24 “Fruhlingssonate (春天)”]
录音年代:1932-1937
发行时间:约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
资源出处:Jimdrp 原版黑胶唱片私人收藏,直刻CD转制原发
专辑介绍: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和他的其他作品不同,后人习惯上都把它们分成早中晚三个阶段。尽管有评论家曾把贝多芬的创作分为青年期(1792-1803),中年期(1803-1817)和晚年期(1817-1827) 三个时期,但除了四重奏和“晚期钢琴奏鸣曲”有这样的称呼外,对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如交响乐,协奏曲等等则都没有这种区分的讲法。他的弦乐四重奏又以十六首编号的为常规曲目,未编号的作品四,二十九,一〇四则不太引人注意。另外,根据第十三号弦乐四重奏 (Op.130) 末乐章改编的大赋格 (Grosse Fuge for String Quartet in B-flat, Op.133) 也较受人喜爱。
贝多芬创作的全部弦乐四重奏列表如下:
早期弦乐四重奏――
1797年 (27岁),String Quartet, in E-flat, Op.4
1800年 (30岁),String Quartet No.1-6, in F; G, D, C minor; A; B-flat, Op.18
1801年 (31岁),String Quartet, in C, Op.29
中期弦乐四重奏――
1807年 (37岁),String Quartet No.7-9, Rassumovsky (拉苏莫夫斯基) in F; E minor; C, Op.59
1809年 (39岁),String Quartet No.10, in E-flat, Harp (竖琴), Op.74
1810年 (40岁),String Quartet No.11, in F minor , Quartett serioso (庄严), Op.95
1817年 (47岁),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arranged from Op.1, No.3), Op.104
晚期弦乐四重奏――
1824年 (54岁),String Quartet No.12, in E-flat, Op.127
1825-1826年 (55-56岁),String Quartet No.13, in B-flat, Scherzoso (谐谑), Op.130
1826年 (56岁),String Quartet No.14, in C minor-sharp, Op.131
1826年 (56岁),String Quartet No.15, in A minor, Op.132
1826年 (56岁),String Quartet No.16, in F, Op.135 [最后的作品]
我认为布什四重奏团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是所有该曲目中的最佳演释。这里发布的两张黑胶唱片是布什四重奏团在三十年代的录音,布什四重奏团并没有录下全套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除了我在这里发布的七首,还有两首(No.7-8) 录音,第九和第十三首四重奏又在一九五一年二月重新录制。布什四重奏团的贝多芬四重奏CD 版本曾由EMI公司在2000年(4CD) 和2008年(3CD) 各出版过一次。DUTTON公司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出版的三张CD包括了第七和第八在内的共七首四重奏。Biddulph公司在2006年出版的CD重复了以上提到的第七和第八四重奏。Preiser Records公司于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布什-贝多芬四重奏是同行中发行得最早的CD。Arbitter公司则发行了布什四重奏团在一九五一年重新录制的两首四重奏。此外,Pearl公司和Arkadia公司也都有CD版本发行,曲目还是在以上那些录音的范围之内。
德国小提琴家布许(Adolf Busch, 1891-1952) 在一九一三年于奥地利以Konzertverein 为名成立了维也纳音乐会协会四重奏团,第一次大战期间曾中止演出,战后的一九一九年布许重组布许四重奏团 (Busch-Quartett),第二年即推出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的音乐会。当时成员是Adolf Busch,Karl Reitz,Emil Bohnke,Paul Grummer,一九二一年后由Karl Doktor接替Emil Bohnke。布许为躲避纳粹迫害而于四〇年迁居美国,又因心脏病停演一年,美国爱乐者对布许的德式风格也不欣赏,美国的音乐家协会还禁止录音两年,使乐团有三年无法演出只得解散,到一九四六年再度成立直到五二年布许去世,乐团结束前队员除了Adolf Busch外,还有Bruno Straumann,Hugo Gottesmann,Hermmann Busch。他们的组合演奏以表情高洁、风格清丽而著称。
有报道称,“布许四重奏的主要特色来自阿道夫本人,他的演奏有一种强大的活力,再加上他以精确的手法谨遵乐谱上贝多芬写下的节拍器速度(一般认为太快无法演奏),而且他擅长拉长弓来表现慢乐章的长乐句,这都让布许四重奏特别在詮释贝多芬时别擅胜场。尤其是贝多芬后期四重奏,这些作曲家在丧失听力、却格外於谱面上多有严格要求的作品,是贝多芬以想像力营造出的完美世界,布许不愿意接受浪漫时代以来许多乐界认为这理想世界无法实现的妥协看法,严格遵守贝多芬的每一个指示,让布许四重奏的贝多芬四重奏达到最臻於完美的边界。”
本帖是配合我在VeryCD上的《勃拉姆斯协奏曲》 专辑发布的一个附属帖。对小提琴家布许有兴趣的乐友可点击查看“勃拉姆斯协奏曲”专辑内布许演释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为了使乐友们在欣赏这些珍贵录音的同时加强对黑胶唱片的认知,我在自制直刻CD时以唱片的面为单位,也不再在乐章间加以分割,以强化原始唱片的聆听感觉。我今后所有黑胶唱片的直刻CD转制都会用这种形式,希望大家能接受。
(jimdrp原创评论)


唱片之一 (2 Sets):
曲目名称: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之一,九,十一
演奏团体:Busch Quartet
乐团成员:Adolf Busch (1.Violine), Gosta Andreasson (2.Violine), Karl Doktor (Viola), Hermann Busch (Violoncello)
客串成员:Rudolf Serkin (Klavier) [Violin Sonata No.5, Op.24 “Fruhlingssonate (春天)”]
录音年代:1932-1937
发行时间:约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
唱片公司:EMI / Dacapo (德国版)
唱片编号:1C 181-01 822/23 M
资源出处:Jimdrp 原版黑胶唱片私人收藏,直刻CD转制原发
唱片曲目:
LP 1――
第一面:String Quartet No.1, in F Major, Op. 18, No. 1
第二面:String Quartet No.9, in C Major, Op. 59, No.3
LP 2――
第一面:String Quartet No.11, in F Minor, Op. 95
第二面:Sonate for Violin and Piano No.5, in F Major, Op. 24, “Fruhlingssonate”


唱片之二 (3 Sets):
曲目名称: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之十二,十四,十五,十六
演奏团体:Busch Quartet
乐团成员:Adolf Busch (1.Violine), Gosta Andreasson (2.Violine), Karl Doktor (Viola), Hermann Busch (Violoncello)
录音年代:1932-1937
发行时间:约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
唱片公司:EMI / ELECTROLA / Dacapo (德国版)
唱片编号:1C 147 -01 668/70 M
资源出处:Jimdrp 原版黑胶唱片私人收藏,直刻CD转制原发
唱片曲目:
LP 3――
第一面:String Quartet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 131,mov.1-4 (Beginning)
第二面:String Quartet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 131,mov.5-7 (Conclusion)
LP 4――
第一面:String Quartet No.15, in A Minor, Op. 132,mov.1-2 (Beginning)
第二面:String Quartet No.15, in A Minor, Op. 132,mov.3-5 (Conclusion)
LP 5――
第一面:String Quartet No.12, in E Flat Major, Op. 127
第二面:String Quartet No.16, in F Major, Op.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