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
原名: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译者: Richard Nice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书号: 0674212770
发行时间: 1984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文
简介:


布迪厄(1930-2002),著名社会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学术人》(Homo Academicvs)、《实践理论大纲》(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发生和结构》(The Rules of Art: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文化生产场:论艺术和文学》(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等。中译著作有《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发生和结构》、《自由交流》、《实践与反思》、《男性统治》、《关于电视》、《防火墙:反抗市场暴政》、《继承人》、《再生产》等。
除了《区隔》外,这里还有一本介绍布迪厄的书,属于比较容易入门的读物。
引用
By 朱国华
布迪厄是谁?
一个哲学家?不错,他早年就在哲学家高歇的指导下完成过一篇讨论莱布尼兹的论文,他还出版过《1945年以来法国的社会学与哲学》、《马丁·海德格尔的政治本体论》这样的专著,实际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他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冗长句子更能说明他的哲学倾向了;但是我们也可以以同样的理由说他是个人类学家,他的《实践理论大纲》和《实践的逻辑》已经成为人类学的经典;可以说他是个教育学家,他在英语世界获得的最初的声誉,来源之一就是他在《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中对于教育体制保守功能的批判;可以说他是个语言学家,他的《语言与符号权力》在语言学界被广泛征引;可以说他是个文艺理论家或者美学家,他的煌煌巨著《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艺术的法则》和论文集《文化生产场:论艺术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康德以来的一些我们视为常识的一些文学、美学观念……类似的头衔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
当然,无论是普通学人还是布迪厄本人,都把他定位一个社会学家,但是,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布迪厄已经使社会学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社会学的社会学家。
换句话说,他已经几乎将社会学等同于普遍性的社会科学,等同于一种元科学。既然如此百科全书,他为什么直到世纪之交,在汉语学界才开始显山露水?实际上他即使在英语世界,其名声也是姗姗来迟。何以会如此呢?但是且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学术生涯。
区隔:趣味分野与社会等级
仅仅是从1958年到1995年,布迪厄就共发表了30本以上的专著和 340 多篇论文,他涉猎的范围如此之广,探讨的内容如此复杂,在一篇几千字的短文中确实是不能达到其万一的。如果我们暂时不去关注他在超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方面在方法论上的贡献,而只是把目光投向与我们的社会现实距离更近的文化和权力的领域,我们也许可以从他的《区隔》一书说起。
在这本600 余页、附有大量图表的著作中,布迪厄首先把矛头对准了康德。康德的形式主义 美学暗示,艺术天才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个人天赋,但是布迪厄的调查却表明,一切文化实践中存在的趣味,实际上与教育水平和社会出身(主要是指父亲的职业)两大因素相关。有什么样的文化消费者的社会等级,就有什么样的艺术消费等级。参观展览馆,听音乐会,阅读普通人不堪卒读的乔伊斯,这是上层阶级通常具有的品味,至于无产阶级,因为缺乏将其中隐含的代码加以解码的能力,对那些合法艺术品只能望洋兴叹,并自甘愚笨。康德强调的纯粹美学容易让人们相信,我们与艺术品的遭遇是一种一见钟情,因此让我们忘记了有些人得以钟情而更多的人无动于衷这背后的社会条件。审美无功利关系的纯粹性使人们忽视,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掌握编码艺术品的代码,而这些人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天资更为聪颖,只是因为他们拥有的经济资本或由此转化而来的文化资本使他们可以接受较好的高等教育,可以摆脱生活的直接性和必要性。
区隔:纯粹凝视与功能满足
到现在为止,我们似乎还没有觉得有多新鲜。因为鲁迅就曾经说过北京捡煤渣的老太太不会欣赏林妹妹之类的话,问题是布迪厄不仅仅止步于对于艺术的消费,而且把这个问题推进到了人类的所有的文化实践领域。“美学”这个概念在其字源学上本来应该是“感性学”,在康德、黑格尔那里,几乎已经简化成了自然美学或者艺术哲学。布迪厄认为,只有把对于狭义的高级的“文化”的趣味,也就是对于合法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等)的趣味,与一般认为形而下的、粗俗的文化经验(餐饮、美容、装修、摄影等等日常实践)的趣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了解文化实践的意义。
由于艺术自主性场域的形成,纯粹美学带来的纯粹的凝视,作为历史的发明,不仅仅成为文化生产场的基本信念,而且,还带来了一种向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强加以自己逻辑的美学性情,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形式高于功能,强调表征模式高于表征对象。统治阶级就餐的时候考虑的是餐饮行为的形式维度:灯光、音乐、服务、排场、菜肴的色香味,而下层百姓考虑的不是怎么吃,而是吃什么,是鱼还是熊掌,是青菜还是萝卜,以及吃得是否经济实惠等等;精英阶层欣赏的作品注意的是叙事技巧,是作品描述了什么,而工人阶级渴望的却是在作品中的一种感情投入,一种道德感的满足。
区隔:自由趣味与必然趣味
最后,由于纯粹的凝视的合法性和神圣性,没有什么被凝视的对象是不美的了。我们都可能知道罗丹的那句广为引用的名言:世上没有不美的事物,只是缺乏审美的眼睛。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误读为,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稍纵即逝的美的事物。但是纯粹美学的意思却可能是:一切事物,特别是被认为粗俗的、淫荡的、卑下的、低级的事物都有可能转化为美。假如我们观照事物的方式是纯粹的,那么就没有什么对象是可能不美的,无论是杜香的尿壶还是行为艺术家在艺术展览馆门口吹涨的避孕套。同样,表征的道德,艺术的道德,或者说审美性情的道德,指向一种伦理学的价值中立或者说道德虚无主义,并且在事实上常常与日常生活的道德格格不入。布迪厄在这本书的引言中引用了一段艺术家的话: “给我最大触动的是这一点:在我们的首演舞台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淫秽的;歌剧中的芭蕾舞女,即使是裸体的舞者、仙女、小妖精或女祭师,都保持了一种不可亵渎的纯洁性。”这样,统治阶级通过以风格化的形式来否定功能和内容,通过类似于圣餐变体论的自我神化,使自己将肤浅快感提升为纯粹快感,从而在文化实践和日常实践中获得了一种特权,一种摆脱任何低级趣味可能性的绝对自由。
形式与功能的对立对应着自由的趣味与必然的趣味之间的对立。前者通过对后者的排斥将自身合法化,并将隐含的阶级对立转化成为一种被工人阶级或被支配阶级认同的文化趣味的区隔,这样,文化的区隔便充当着将社会阶级的区隔加以合法化的功能,文化实践一方面调节了诸阶层之间的对立关系,另一方面又掩饰着社会不平等的事实。
http://www.fawang.net/Article/fl/20060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