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Emil Gilels Live Vol.4
专辑中文名: 吉列尔斯莫斯科现场独奏音乐会
艺术家: Gilels
古典类型: 奏鸣曲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Melodija
发行时间: 2006年
地区: 俄罗斯
语言: 俄语
简介:

专辑介绍:
Emil Grigoryevich Gilels
埃米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吉列尔斯
1916-1985
苏联钢琴家。1916年10月19日出生于乌克兰的奥德萨(Odessa)。6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首次举行钢琴独奏会。1933年获全苏音乐比赛一等奖。1935年毕业于奥德萨音乐学院,随即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在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指导下继续深造。1938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同年毕业并留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访问美国演出的苏联钢琴家。1959年访问伦敦演出,俱获得很高的赞誉。他还曾与小提琴家科甘(他的妹妹是科甘的妻子)、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三重奏,进行广泛演出。1985年10月14日逝世于莫斯科。
吉列尔斯的演奏柔和明亮、表情细致,与里希特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人。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还曾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贝多芬降B大调第29号钢琴奏鸣曲
作品第106,作于1817-1819年,献给鲁道夫大公爵。在给朋友的信中,贝多芬说:“这首奏鸣曲是在多灾多难的环境下写出来的,要为面包而写作,这是多么辛酸的事啊。。。”“我现在是一个穷困的遭到迫害和被轻视的奥地利音乐苦工。。。”“我经常感到绝望,并且想到死。我身体更加虚弱,眼看是没有好转的希望了。。。”
这部作品规模大,当时伦敦的钢琴制造商勃洛多乌德送给贝多芬一架出色的钢琴,当时英国制造的钢琴性能上举世闻名,贝多芬因这一架钢琴而创作了这部叙事宏大的奏鸣曲,钢琴在当时德文称“槌子键琴”,以有别于“拨弦键琴”,因此,这部作品又称《槌子键琴奏鸣曲》。
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时,结构庞大而充满力度。第一主题拥有前所未有的交响性,本身就有强烈的对比。G大调第二主题柔和而又优雅,经过部比较长。展开部第一主题作卡农发展,显示部有绝妙的高潮。
这个乐章宏伟壮丽,写作风格已经接近浪漫派。洋溢着丰富的乐思和艺术构想浓厚稠密的织体极其表现手法远远地超过了当时最完善的钢琴。贝多芬以往作品中的极其重要的音调成分也得到了崭新的、独创的改变,并在新的造型形式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形象。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谐谑曲,三段体。主题带有一种晦涩和不安。中段是以B小调出现的单纯的主题,以赋格的形式发展。
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谐谑曲。他引如了一些多变的印象,音乐的表现夹杂着噩梦般的阴影,有一种处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边沿感,显露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又希奇古怪的幻想形象,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乐章.持续的慢板,弥漫着忧郁感,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一开始充满哀伤,中间,G大调从天上投射下一束明亮的光束的感觉,这一部分再次变奏反复。在展开部,第一主题的变奏在细微动态中象是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异常迷人。第二主题相比显得低沉。
这是贝多芬天才的慢板乐章的又一个光辉范例,结构宏大、绵长,前所未有。它是贝多芬晚年孤寂的心情的一首悲歌,充满悲哀的抒情与痛苦的吼声,潜在一种崇高宏大、深情绵长、扣人心魄的震撼。
第四乐章.果断的广板,最慢板--断然的快板。一开始是序奏,从快板转为最慢板,再转为快板,出现活泼的曲趣;再度以最缓慢的速度作宣叙调发展,然后进入主部。主部是果断的快板,主题为赋格主题:“稍微自由的三声部赋格曲”。
这个终曲由引子与双主题三声部赋格曲构成,通过音区、节奏、声部关系等手段,进行宽广的发展和创造,对位手法巧妙地营造了平衡的效果。
斯克里亚宾(1872~1915)
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872年1月6日生于莫斯科,1915年4月27日卒于同地。1888 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作曲和钢琴,1896 年赴欧洲各国演出自己的作品 ,1898 年在母校任教,1903年起旅居瑞士、巴黎 、布鲁塞尔等地 ,1910 年返回莫斯科。前期模仿肖邦,而且仿得很象,有‘俄国的肖邦’之称。后期一味浪漫,有‘俄国唯一的浪漫派’之名。 斯克里亚宾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同门师兄。他的某些作品就非常精致,非常细腻。
他的早期作品均为钢琴曲,包括一部钢琴协奏曲、10首马祖卡、12首练习曲、24首前奏曲、2首即兴曲等 。创作深受F.F.肖邦影响,音乐富于浪漫色彩和幻想性,也不乏戏剧性的激情。1900年起主要创作交响音乐,包括第一和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神圣之诗》、管弦乐《狂喜之诗 》和交响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后期潜心探讨唯心主义哲学,音乐创作运用多调性和无调性手法,并自创神秘和弦(即四度和弦)。在《普罗米修斯》中使用“色彩风琴”,以求得音乐与光和色的协调通感作用。他的10首钢琴奏鸣曲中自第六首起放弃任何调号,调性模糊。10首中较有名的有第二《奏鸣幻想曲》、第三《精神状态》、第五《狂喜之诗》、第七《吉利弥撒曲》等。他在近代俄罗斯音乐的发展上有一定影响。
本专辑是1984年1月26日在莫斯科金色大厅举办的最后的独奏会录音,是少有的现场录音。
来源网络搜索,感谢原发布者Koneser.
本专辑仅供个人试听, 请自觉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如果喜欢本专辑,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