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深层素食主义
原名: Deep Vegetarianism
作者: [美]福克斯 Michael Allen Fox
译者: 王瑞香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2005年8月第一版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书号: 9787801488411
发行时间: 2005年08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将素食主义作了历史与哲学面向的深层分析,并从动物保护、环境生态、世界饥荒、女性主义、医疗保健等各种角度,面面俱到地证明“素食有理”乃至达成“人们必须断绝肉食,不得已亦应极尽努力地减少肉食”的结论,并一一驳斥“维护肉食正当性”或“抨击素食正当性”的各种理论,其辩析犀利,立论严密完整,堪称是向所未见的“素食主义百科全书”或“素食主义教战手册”。

作者简介
迈克尔·艾伦·福克斯生于美国、受教于康奈尔大学与多伦多大学。毕生于加拿大皇后大学教授哲学,专攻环境伦理学、19世纪西方思想史。他目前隐居于澳洲,并于不久前被新英伦大学聘为社会科学教授。 福克斯教授论著等身且涉猎极广,并著有关于叔本华、核战、动物实验及素食主义哲学的专著。他最近出版的大作是“The Accessible Hegel”。

媒体推荐
书评
我相信,素食主义刺激我们去确认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区隔于、优越于动物与自然界整体,并且帮助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已被证明将招致这星球的毁灭。
——福克斯

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1986年一本极力拥护动物实验的书《动物实验的理由》(The Case for Animal Experimentation)在美出版,一时制药公司以及动物实验业者雀跃不已,以为找到了一位可以对抗伦理学批评的哲学家做后盾,正当他们兴高采烈庆祝之际,《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上一篇强烈书评,让该书作者写了封致编者函,表示他同意书评的说法:他发现自己书里的论证是错误的,在伦理学上证明动物实验合理是不可能的。这出制药公司以及动物实验业者眼中原本是场有看头的好戏,没想到剧情急转直下成为一出极具嘲讽的讽刺剧。
任谁也没想到《动物实验的理由》的作者会有如此峰回路转的演出,过后的事实也证明他的转变是对的,因为在他承认自己论证错误,并且彻底改头换面成为素食者之后,他花了五年的时间研究素食的历史与哲学背景,从动物保护、环境生态、世界饥荒、女性主义、医疗保健等各种角度,面面俱到地证明「素食有理」,乃至下了「人们必须断绝肉食」的结论。
1999年,这位任职大学哲学系教授的作者将这些哲学思想与历史脉络的结晶集结成册,定名为Deep Vegetarianism,五年过后,在王瑞香女士的翻译下,有了这本《深层素食主义》的中译本出现,让社会大众有机会认识这本书背后那位勇于面对真理的勇者,Michael Allen Fox教授(傅可思教授),以及他对素食主义在哲学与历史面向方面的完整阐释。
Fox教授的《深层素食主义》以很理性的态度,从哲学与历史的层面审视了素食主义与人类及动物间最根本的基础关联,并证明无论从微观或宏观的哲学来看,素食是人类必然与绝对的选择。这本书五月起将开始正式发售,是尚未素食且对素食在逻辑与哲理上存有疑问的朋友不可不看的一本书,对于已吃素的朋友,则可以说是一本立论严密完整,堪称是向所未见的「素食主义百科全书」或「素食主义教战手册」。

《深层素食主义》主 编 序
弗兰西雍(美国Rutgers大学法律与哲学教授)
每天,我们有幸能拥有食物的人,会以早餐、午餐、晚餐依时间而定的仪式来吃食物。对我们许多人而言,这些餐食包含非人动物的肉,以及诸如蛋、乳酪、牛油及牛奶等来自动物的产品。
光在美国,我们一年要消耗大约80亿只动物来做食物:3800万头牛与牛犊、9500万只猪、500万头绵羊与山羊,2.78亿只火鸡、2000万只鸭,以及超过70亿只鸡。这些动物绝大部分是在庞大的机械化农场里培育、饲养与宰杀的,这些农场专门饲养一个物种,并且一次容纳数以百计或数以万计的动物。这种做法就是惯称的“工厂化畜牧”(factory farming),《农业词典》(The Agricultural Dirctionary)将它定义为一种“畜牧形态,通常是根据现代企业效率标准,纯以金钱收益为目的的大规模作业。”工厂化农场通常为大公司所拥有,而根据规模经济(econornies of scale)来运作。它们一般是全自动化且四周设圈围起来,而在驱动它们的利润与效率概念之下,动物必然只是被视为经济商品而已。
在作业上,工厂化畜牧使动物必须被养在尽可能狭小的空间与尽可能便宜的设备里,而且,它们吃最不需要人工处理的最便宜的饲料。例如,大部分为生产肉类而饲养的牛只,是摩肩接踵地挤在巨大的、称作围栏肥育场(feedlot)的泥地畜栏里。大部分的其他动物,包括猪与鸡,都养在巨大、类似工厂仓库的封闭建筑里,而且这些动物绝大部分在被送去屠宰之前从未看过户外世界。我们所吃的这些动物忍受痛苦被烙印、阉割、去角、剪喙。它们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往往被隔离而无法和其他动物接触,而且,通常被当作东西看待——除了对我们的价值之外没有任何价值。这些动物所具有的任何利益都可以被量化并“出售”——只要这样做对人类有利的话。虽然“自由放养”的动物可能比那些工厂化农场的受较低程度的苦,它们仍然被视为商品、资源,以及我们的财产。
尽管我们大部分人不会费心去想我们吃动物产品的道德含义,但即使是随便的分析也会透露,我们以动物为食物引起了一些重要而令人苦恼的道德问题。
第一,在文化层次上,我们认为让动物受“不必要的”苦,是道德上不可接受之事而加以谴责。但是我们吃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做法无法被视为“必要的”。再也没有人坚称人类为了维持最佳的健康必须吃动物产品。虽然生活在富有的西方国家的我们经常不愿承认,但在当今以及整个人类史上,数以千百万计的人曾*吃完全不含动物产品的饮食而活得非常好。事实上,像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饮食协会(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这样的主流机构已经认定,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能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他命、矿物质及其他养分,对人类是绝对健康的。动物食品在主流的科学社群里越来越受到怀疑。最保守而传统的医护专业人员,正敦促人们减少肉类与其他动物产品的消耗,有的甚至呼吁将动物产品从我们饮食中删除。
无可否认的,素食者较少罹患癌症、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与肾结石,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动物性脂肪是引发这些疾病、及其他对人类健康有害之身体状况(如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听说和吃肉有关联的疾病,从简单的食物中毒到较奇异的如疯牛病等不一而足。因此,动物性食物不只对人类健康是不必要,它们极可能对人类健康非常有害。
第二,以肉类为基础的农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且迫使许多人类同胞陷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畜牧业生产食物没有效率,因为动物所吃的蛋白质比它们所产生的还多。我们喂动物吃4100万吨的植物性蛋白质,以使生产700万吨的动物性蛋白质。每天,我们喂美国牲畜吃的谷类足以为世界上每一个人制作两条面包。
畜牧以惊人的数量消耗其他资源:在生产作物以喂养动物的压力之下,美国境内大约90%的耕地丧失表土的速度是可承受速度的13倍;用于畜牧之矿物能源的平均数量,是用来生产谷类蛋白质的8倍多;而生产1公斤牛肉所需的水,是生产1公斤小麦所需的许多倍。畜牧导致无比大量的水污染,某些工厂化农场所制造的动物排泄物,和一整座城市所制造的一样多。而动物的排泄物会促成全球暖化,因为它所释放的甲烷是“温室气体”之一。
第三,我们吃肉的做法反映出,我们在有关动物的想法上的严重意识分裂。在一方面上,许多人和狗、猫及其他动物一起生活,以它们为伴。我们把这些动物视为家庭成员。我们认为这些动物是有知觉的、有智力的,并且会表现从害怕、喜悦到爱等和人类一样的大部分情绪。我们爱我们的动物伙伴,而它们也以爱回报我们。我们为它们花相当多金钱在兽医保健上,当它们死了时,我们的情绪受到重创。另一方面,我们却吃在关键点上都和我们视同家人之动物无法区辨的动物肉体。猪、牛或鸡,就像狗和猫一样,是有知觉的、有智力的生物,它们也有需求和权益。一种动物我们待之如家人;另一种动物我们却用叉子叉进它们的身体、吃它们。
在他这本精彩的《深层素食主义》一书里,福克斯(Michael Allen Fox)激发我们去重新思考我们有关吃动物与动物产品的心态。福克斯论称,就像“深层生态学”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环境理论——即把自然看成是只有外在价值的人类资源,“深层素食主义”要求我们认识到:素食主义所涉及的远超乎饮食选择,它揭示一种生活方式,它还代表一种人类意识的转变,即“把人类看成自然的一部分(a part of nature),而不是和自然分离(apart from nature)”。
就大部分而言,先前有关此主题的书籍都把焦点局限在素食历史,或素食哲学,或素食对健康或环境的好处。福克斯的书包含了所有这些探究取向——以及多得多的内容。福克斯的取向是跨科学的:他利用了哲学与伦理学理论、政治学理论、史学、社会学、女性主义、心理学及环保主义等的研究与主张。
福克斯是哲学家,他的书当然呈现了从道德理论观点出发的有关素食的讨论。但不同于其他大部分从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个主题的作者,福克斯利用各式各样的不同伦理观点,证明不同的哲学取向如何全都指向相同的整体方向:我们利用动物作食物在道德上是无法辩解的。
福克斯开始先叙述素食论证的历史,有力地显示素食立场长久以来未曾为许多卓越的西方思想家接受并提倡。接着他转而讨论有关食物选择与对食物之态度的社会学与心理学。首先,福克斯探讨我们吃动物的文化象征与意义,并将之与素食的象征与意义作一对照。其次,他显示这套象征如何摸塑我们排拒素食的行为。在这讨论中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个案研究:企图肯定整体自然的道德地位,但不赞成或接受素食做法的环保主义者的问题。最近,我和一位环保律师朋友共进午餐。当他吃着汉堡时,我向他提出吃肉的道德与环境上的后果。他宣称吃肉是“自然的”,借此来打发我的忧虑。他的回答证实了福克斯在书中所确认与分析的现象,在有关段落他讨论到,应是理性生物的我们,却无法做某些明显的合理关联。我向朋友引述福克斯书里的讨论来回应他;福克斯在书中论证,由于环保立场无法认识到素食是一个基础议题,因此它在许多方面有严重的瑕疵。
然后,福克斯探讨支持素食的论述,他所引述的论证涉及健康、环境、动物的道德地位、动物所受之剥削和人类所受之各种形成压迫(包括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与宗教上的教义。他接着引述反对素食的论点——且是一个十分公正面完整的引述。他最后说明:素食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代表一种人类意识的彻底转变,以此作结。
虽然福克斯发展并提出一个跨科学的探讨素食的途径,他的方式却易懂、非常吸引人,并且没有扭曲他所讨论之资料的意涵。这些优点不只反映福克斯对哲学以外之学科的资料有相当的、令人佩服的掌握,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教师的公认的杰出成就。我有幸听过福克斯在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也久仰他利用资料的能力:他能综合分歧而复杂的资料,再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将之呈现出来,而能吸引在场每一个听众——从学生到资深同侪,乃至一般听众——的注意。福克斯在本书从头到尾的讨论中,具备了这种清晰、综合、实质皆具的特色。第一次读福克斯的书稿时我就无法释手。从他开场关于波菲里(Porphyry)的素食观点的讨论,到最后有关他称之为“素食良心”的结语,福克斯带领读者穿越一座关于我们人类所面对最棘手的一些道德、宗教、心理、政治及社会议题的丛林,而这趟旅程是愉快的。毋庸置疑,这份愉悦感具有挑战性,因为福克斯的分析,尤其是他有关不一致与区隔化——这是我们目前对待素食之态度的特色——的讨论,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某些基本的道德问题;不过他引入的陈述让我们得到助力,并提供一个真正的道德反省与道德成长的机会。
福克斯成功地把我们有关素食的思想带到另一个层次。他说得一点不错,素食不只是一种饮食而已;它代表一种涉及暴力、我们对他者(人类与非人生物)的各种义务,及我们所栖居的地球等根本议题的特定意识。福克斯的“深层素食主义”理论确实是对许多不同思想成分之“深层结构”的一种探讨方式,这些思想成分殊途同归,并表现在我们拒绝暴力、认定所有有知觉生物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亲密伴侣的立场上。
福克斯这本书——第一本真正提出统一的素食理论的书——无疑将形塑有关素食主义的辩论,且将成为学生、学者、素食拥护者,以及任何有志于从一个实事求是的角度来探讨素食问题的人,在这个领域的标准参考用书。
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城

不吃死亡:《深层素食主义》中译本导读
钱永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按照一般的想法,饮食习惯本是一件属于个人口味和生活方式的事情,不仅没有必要接受公开的议论指点,尤其不应该以道德为名制定规范、施加限制。就好象每个人的性偏好自行其是即可,我吃什么食物碍着谁了?哪里容得下别人过问?既然食色性也,食物的选择岂不是应该随性或者随兴而为吗?
这么说来,探讨人类是不是应该采行素食,就难免有骚扰、侵犯个人私事的嫌疑。可是,食物的荤素偏好真的是个人私事、没有是非对错可言吗?素食者不愿意拿动物的躯骸作为食物,是不是一种比较好、比较对的饮食方式?又在甚么意义上比较好、比较对?我们有甚么立场,像本书作者一样,呼吁大家改变饮食习惯,不要再杀害和食用动物?
在中文的环境里,素食往往让人连想到特定的宗教(例如佛教、一贯道);大家也比较熟悉这些宗教关于素食的说法。不过在此必须强调,宗教理由无论多么完备,只是素食主义各种理据中的一种,从而也仅有限地呈现了素食主义多层意义中的一个面向。哲学家傅可思教授1这一册《深度素食主义》,采取了比较广泛的视野,试图显示:素食虽是饮食小事,却涉及了一个人准备如何对待自己、对待其它人、其它的物种、乃至于整个地球生态。所以,本书讨论素食、推荐素食主义之余,实际上正面地探讨了饮食习惯所涉及的个人健康、动物权益、生态保护、以及社会权力关系等等重大议题。本书的特色与贡献之所在,即在于指出素食在道德、生态、和社会、文化几方面都有其深广的涵蕴。读者不能不承认,既然素食牵扯到了这么复杂的问题,怎么还能说仅是个人口味的问题呢?
人们选择素食,动机往往是很多样的。无论是考虑自己身心的健康(本书第五章第二节)、基于宗教信仰、或者出于特定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第七章),都有可能让一个人进餐的时候弃荤就素。正如本书的讨论所示,这些理由都很充分而且正当。不过用比较严格的标准来说,素食的首要道德意义──也就是并非为着一己的利益或者信仰而考虑素食──应该在于避免让人类的口腹之欲,造成无数动物遭逢痛苦、凌虐、宰杀、以及分尸的厄运(第五章第三节)。不愿意「吃食死亡」、「不吃必须杀生的动物制品」2,可能是素食主义者很普遍的一种动机和理由。毕竟,在今天,为了供人类食用之需,动物每天遭屠宰的数目业已庞大到令人难以想象,豢养以及宰杀他们的方式也极度残酷血腥,你我反胃之余,绝对不会愿意自己或者家人子女耳闻目睹的。有见于这样对待动物构成了严重的道德问题,你我便不得不重新思考,究竟自己为甚么还要继续吃肉?
但是本书并不以动物的利益作为主张素食的唯一理由。在人类健康与动物利益的考量之外,傅可思教授调转论述方向,从一些既不涉及动物利益、也不涉及个人直接利害的角度,呈现肉食者必须面对的道德难题。由于这些论点扩大了素食所牵涉到的道德视野,格外值得读者参考。
首先,作者举出食肉的体制必然造成生态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第六章第一、二节)。在今天,不是多数人都信誓旦旦地服膺环境保护的原则吗?可是以产业规模饲养肉用动物,严重地浪费着谷物和水源、占用和侵蚀土地、并且制造大规模的污染。这些后果,本书中(以及其它很多资料)提供有翔实具体的数据为证。那么关心生态环境的人士,是不是有必要停步思考,调整自己吃肉的习惯呢?如果肉食体制与生态环境的维护是冲突的,以生态为念的本书读者们,会倾向于哪一边呢?
其次,由于生产肉品必须以低效率的方式耗用极其大量的谷物,而又由于肉品消费集中在多数人脑满肠肥的富裕世界,于是富国滥用本来可供广大人类食用的谷物饲养牲口、而贫国却连基本的温饱和营养皆不可得,这幅对比景观便显得格外残酷刺目。这中间的浪费与剥削详情,本书所提供的数据一目了然(第六章第三节),不能不令人质疑,食肉者是不是涉嫌以经济强势者的地位,剥夺了经济弱势者的口粮?以人类平等与公平为念的读者,对此也不能不三思。
本书提出的第三个视角,我个人觉得特别具有挑战性,那就是素食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密切关系。早有论者指出,在西方近代史上,妇女解放运动、废止黑奴运动、儿童保护运动、与动物保护运动几乎同时出现,参与鼓吹者也往往是同一批人士,在英国及美国皆是如此。3这个现象说明了甚么?是不是受难者虽然迥异,这些残酷的压迫虐待关系本身,却具有某种结构或者文化意识上的互通之处,令那些具有道德敏感度的先觉者,不能不同时在好几个战线上发动呼吁?
本书作者根据当代一些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著作,指出这种通约性可能何在。有人提出了「物化─裂解─消耗」的三阶段结构(第二章第三节),来形容女人与动物身受的迫害所具有的共同结构;又有人提出「支配─压迫─剥削」的三层次结构(第六章第四节),来形容妇女与动物的共同遭遇。这类说法是否完备姑且不论,却至少提醒我们:人际的压迫,与人类对于非人类动物乃至于自然界的剥削,不能率尔加以区隔(人类借着区隔而逃避责任的惯技,请见第三章),认为后者并不具有需要正视的道德与政治意义。在今天,妇女、种族的解放与平等,几乎已经成为普世学步的潮流。若是自诩为女性主义者的进步人士愿意打破区隔,开始反省吃肉乃至于一般伤害动物的各项议题与性别压迫的同构型,是不是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类压迫之间的共同起源?
当然,在今天的社会里,素食并不属于文化主流,甚至于往往与主流唱反调。这种有违时宜的异端地位,注定了素食的主张很难理直气壮的表达,甚至于往往被迫居于有口难言的守势,苦于「话语权」不在己方。这种窘态,乃是各种企图挑战现状的进步观点共同的命运,不足为异。可是,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素食主义在争论中诞生,也一直在争论中发展演进。不管素食主义是否好辩,它都得应付无穷的质疑和讪笑。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食肉文化的概念架构与价值观,陈述素食的主张,便是相当重要的功课。本书特别开辟专章(第八章),逐一回答十余项常见的质疑,对素食者应付各类挑衅良有助益。
不过,在我个人的经验里,素食主义者面对的主要挑衅,往往不是质疑,而是讪笑。为甚么素食主张容易引起他人的讪笑?本书提出了一个说法(第四章第二节),值得参考。人类今天的文化以权力为尚,于是基本上崇尚阳刚、干脆和坚忍等人格特质,排斥所谓神经质的敏感、柔弱与惊惧4。到了饮食领域,人类文化的这种「男性」倾向,就表现为对于肉类的偏好。换言之,素食主义往往被视为一种过度柔弱善感的道德,付诸讪笑即可,并不需要认真的驳斥。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着一种侵略而霸道的文化意识,读者理解它背后的文化逻辑足矣,并不值得一驳。
还有一种对于素食者的人身攻击,就是指责素食者永远不够「彻底一贯」,影响所及,不少人躲避素食,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同意素食主义的主张,而是因为担心素食的代价太高,不仅就此必须严守素食清规,连皮件、有动物成分的药物、以及其它一切含有动物成分的产品都不能使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素食主义彷佛是一套僵硬、绝对的诫命,它的道德高调彷佛容不下中间地带,强制地要求素食者在生活方式上做出全面、彻底的改变,结果在现存的食肉文化中,当事人必须承受很多负担与不方便。
在此需要强调,这种印象是不正确的。我本人尽量茹素,可是并不觉得有道德上的绝对必要,让自己成为百分之百的素食者,正如在其它事体上,我也不会信任以道德为绝对诫命的清教徒。撇开每个人的处境、条件并不相同不论,我的理由是:在理论上说,道德旨在斟酌动机、分析情境、权衡成本与后果,其终极目的在于防止伤害的产生,而不在于借着禁锢和压迫手段制造圣人;在实际中,一套具有异端色彩的道德,如果务求绝对和严格,只会造成一个小族群的孤立与自我虐待,最终扭曲它原本希望传达的讯息,也减少了它本来可望达成的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本书提出来的说法(第八章第十一节),更为明确和深入。简言之,素食主义要求「效果」而不要求「德性」;它的重点在于减少肉食所造成的具体伤害,而不是塑造出全心吃素的道德圣人。如果你可以百分之百吃素,那当然太好了;可是如果你只能一天吃一顿素,那也比每周吃一顿素来得好;如果你家的餐桌上只有一盘肉食,当然要比有两盘肉食造成的伤害少。我们应该减少吃肉,至于减少到甚么程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处境、能力、感觉与良知去调整。要点是:不要踏入肉食者的陷阱,只因为成为素食的圣人太困难、成本太高,反而完全放弃了你的素食努力、素食的心愿。在这个问题上要切记:减少饮食行为的祸害,要比饮食者本人是不是能够彻底和一贯,来得重要得太多了。5
「关怀生命协会」在台湾动物保护运动中居于嚆矢地位,先前曾在1996年出版了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中译本,对于台湾以及整个中文世界的动物保护运动,产生了关键的奠基作用。如今,它又推出这本《深度素食主义》的中译本,影响力相信也将是很可观的。动物保护运动从关心流浪动物起步,进而提倡人道屠宰等等「中途之家」,逐渐发展到提出素食的主张,从人道诉求逐渐进展到挑战物种主义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不仅有其理论发展的必然;论题的挑战性逐步提高,也代表这个运动本身更形深入与成熟。本书译者王瑞香曾经撰写与翻译过多种有关女性主义的文字,更迻译有罗斯顿的《环境伦理学》6。如今在本书的翻译中,她结合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关怀,联系到素食主义,当然具有拓宽视野的意义。
这样一本书,这样一套具有高度道德敏感度的论述,在这样的广泛的运动环境中出版,确实值得所有有心人的重视。
2005年4月于南港∕汐止
注释:
1 傅可思是加拿大Queens大学哲学系的教授,除了动物伦理学以及环境伦理学之外,他还专攻十九世纪欧陆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祁克果。
2 这一句俐落动人的话,来自曾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数学家兼素食者纳许。见Sylvia Nasar着,谢良瑜、傅士哲、全映玉译,《美丽境界》(台北:时报出版公司,民国91年),页419。确实,如果知道了阁下的食物必须来自「执行死刑」(execution),您还能优雅轻松地大快朵颐吗?
3 在此无妨顺便指出,即使到了今天,关心人间压迫现象的人,通常对于动物的遭遇也会有所关切;而那些会耸肩说「人的问题都管不完了,还能管动物」的人士,往往也鲜少过问人间的种种压迫不公。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充分说明了「道德敏感度」的发挥,注定是会跨族群、跨性别、因此也会跨物种的。所以,以后如果有人劝你先管人再管动物,你一定要追问,他或者她为弱势的人类做过甚么伟大的慈善事业。
4 原文作squeamishness──这个字用中文很不好表达,本书将就译做「洁癖」,意思是说对于某些场景(例如鲜血淋漓的尸体)容易怵目惊心而有神经质的负面反应。
5 有人会反驳说,对于杀人,你能够应用这套宽松的要求吗?为甚么杀人乃是「绝对」的错误,而杀害动物来吃居然可以用「量化」来开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此我只提出一个简单的回答:如果现行法令制度承认,宰杀动物所受到的制裁,应该与杀害人类一样全面而绝对;又如果宰杀动物的经济动机与杀害人一样系于偶然,那么杀害动物确实是一件绝对的错误。要知道,道德之所以有资格指导人类的行为,是因为它不会给道德的实行者(相对于不遵从道德规范者)施加不合理的额外负担。既然素食者无法获得法令制度的支持,为甚么大家还戏谑地认为他们理应承受超乎常人的重担?话说回来,即使就杀人的禁律而言,量化也是必须列入考量的:杀害两个人,在道德(以及法律)上当然要比杀害一个人更为恶劣、受到的谴责和惩罚也应该更严厉。另一方面,人类岂不是一向设定了许多例外情况,将禁止杀人的诫命相对化,容许合法地杀人(例如战争)吗?最后我要强调,杀人与杀食动物,从道德的眼光来看,并不是同样的事情。如果有人持这样的看法,我在感情上会有共鸣,但是理知上很难苟同。我还是认为,「量化素食主义」是正确的道德实践。
6 Holmes Rolston, III着,王瑞香译,黄道琳校审,《环境伦理学》(台北:国立编译馆,民国85年)。在各位手中的这本书里,傅可思对罗斯顿的批评见第三章第四节。
傅可思(Michael Allen Fox)著,王瑞香译,《深层素食主义》(台北:关怀生命协会,2005)

出版页截图:

内容页截图:

笔记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