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原名: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作者: 熊逸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 9787561340868
发行时间: 2007年12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内容简介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的构架,以上千年的纵深探究历史,不但从中国文化中寻根溯源,还兼涉了西方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与过去强调“中华文化”的优点与特色不同,作者的着力点在发掘人类文化本源的共同之处,演变的结果和过程或许不同,但蒙昧初期的人类,却拥有几乎共同的规范。视野宽了,结论自然出现,如同在太空中看地球,不必用数学推导地球是圆的,就算原始人都看得出来,没有别的原因,站的高度不同。
--------------------------------------------------------------------------------
作者简介
熊逸:读熊逸的文章让人想到令狐冲,那个武侠世界里的自由主义者,独孤九剑以无招胜有招,破尽天下招式。熊逸的前作《周易江湖》可比“破剑式”,到《春秋大义》已经是“破气式”了。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传自风清扬,熊逸的独孤九剑传自何处已不可考,但我感觉他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受哈耶克和波普尔的影响甚大,《春秋大义》是可算是借中国历史对奥地利学派精神的一种宣扬,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对的政制的思考热情也淹没在赚钱的浪潮中,这本书的出现,给了很多人擦亮自己眼睛的机会。
--------------------------------------------------------------------------------
媒体推荐
序言
历史似乎总是这样的: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正如几乎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几乎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一旦走入专制权力,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
——作者题记之一
历史上的“国家”是一个充满歧意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具有和所谓天神相同的属性:被人类自己所创造,又被人类自己所服从,并且,正如祭司们自称在人间代行天神的旨意,统治者们也会自称代表国家的利益,而真正的获益者却往往只是这些“代理人”自己。
人们忘记了国家本该只是一件工具,却满怀激情地把它当作目的本身。
——作者题记之二
书评
以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真正的好书常让人如对神明,不由的敛息屏气,只觉目眩神迷,要讲出好在那里,却张口结舌,只得一个好字。实在要说,也只有一拍大腿叹一声:“怎么能这么好!”。《春秋大义》就是一本要拍大腿的书。
作者自言这本书是谈谈《春秋》及其相关的经典是如何在秦、汉以来的两千年专制社会里发挥实际作用的,谈谈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这些“迂腐的书斋学问”在当初是如何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呼风唤雨的,谈谈一贯被当作中国精神的“春秋大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东西,谈谈道家的思想是否真的是我们一般认为的“清静无为”,谈谈一统天下的儒学究竟在怎样培养出忠臣孝子,谈谈我们对那段历史有着多少的误解和想当然……”。可以说是了解我们几千年思想历史演变的入门捷径。
与通常的国学类书籍不同,作者用西洋外科手术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剖中国的传统经史。更有古今中外学术专著打底,其东西驰骋,纵横捭阖之处让人叹为观止。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从十三经到清人笔记信手拈来,读来只觉源源不断,毫无枯竭之象。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都被请来作为中国历史及思想文化演进的解读和注脚。譬如用尼罗河畔努尔人的豹皮酋长来揣度“礼”和“法”的原始形态。处处可见作者兼收并蓄,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
作者借许地山之口自呈全书极少创见,成见也无。在独家、揭密满天飞的书市上独树一帜。这本书全由史料自行发言,抽丝剥茧,展现一幕幕历史的罗生门,等待读者作出判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也许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误解。而这误解本身也许跟真实一样历史悠长。什么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又是如何逐渐演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演变?作者提出一个又一个疑案,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而读者仿佛化身陪审团,调查证物,听取证言,重建现场。控辩双方大律师则轮番登场。董仲舒,柳宗元,陈子昂,苏格拉底,朗巴德,洛克,摩莱里无数高手华山论剑。读者们也就跟随作者一起从蛛丝马迹里推演思想与社会演进的脉络,是不输侦探小说的脑力游戏。
读《春秋大义》是一段搜奇探胜的旅程,更重要的是,是愉快的旅程。对普通人来说,思想常常被认为是枯燥费解的,如果有面貌,多半是个危坐神坛木口木面的老头子,让人敬而远之。这本书里,思想终于展现出美女的一面,活色生香,惹人亲近。作者善于以浅近有趣的方式解释古奥的经文和晦涩的学术理论,门外汉读来也毫不吃力。注解部分也常常让人别见洞天,譬如被吕后斩手斩脚的戚夫人倒底关在哪里的有趣小考证。再譬如用伊索寓言来注解心理学上自我保护的研究。如果阅读是一次远足,那么这次远足的路上芳草夹道。
好的书同好的音乐一样,曲终人散,而余音绕梁。作者不断问难求证的过程也许能启发读者对学问之道的一点点了解。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我所能给你的一切,就是一种方法,我不能交给你任何新的真理。这或者也是作者的心声。(好熊说,我没有这个心声啊,我说,我好不容易找着一句名人名言,你就牺牲一下吧)虽然作者作为导游的旅程暂时结束了,读者或有好奇心自行举起火把,探索未知的旅程,而最伟大的创建也许不过来自一点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