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失衡生活
英文名: Koyaanisqatsi
别名: 机械世界,Koyaanisqatsi: Life Out of Balance
IMDb: 8.1/10 (11,826 votes)
资源格式: DVDRip
版本: 2CD
发行日期: 1983年
导演: 高弗瑞•雷吉奥 Godfrey Reggio
作曲家: 菲利普•格拉斯
演员: 导演
Godfrey Reggio
编剧
Ron Fricke
Michael Hoenig
Godfrey Reggio
Alton Walpole
制作人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executive producer
Mel Lawrence .....associate producer
Roger McNew .....associate producer
T. Michael Powers .....associate producer
Godfrey Reggio .....producer
Lawrence Taub .....associate producer (as Lawrence S. Taub)
Alton Walpole .....associate producer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本片无需字幕
剧情介绍
1983年,受IRS(Institute of Regional Study)委托,导演雷吉奥拍出了一部非叙事性的电视片,在这基础上,Qatsi系列第一部惊世之作《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应运而生。在得到了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人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之后,《失衡生活》在当时形成了轰动性的效果。
"KOYAANISQATSI"是美国印第安族霍皮人的方言,意指失去平衡的生活。导演高夫瑞•雷吉奥在这部历时八年制作的记录片中采用了创新的电影语言,全片没有情节、角色及对白,完全依靠影像及配乐。
豆瓣影评:
失衡生活评论
这部片子拍摄于1985年到1987年间,距离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光,但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即使放到现在的同类影片中作比较也一样不显得过时。
Koyaanisqatsi的片名出自印第安语,有疯狂、混乱、失去平衡、崩溃和另类生活的含义。以如此费力的方式表达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情绪却又在整个过程当中没有一句解说词,这样的费力显得诚挚而恳切。
纪录片本身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要求,它以回归和还原的手段安静地向观众陈铺各种各样的生活社会以及自然元素。《失去平衡的生活》甚至连解说旁白都没有一句,运用画面和音乐表现了这个越来越复杂、烦躁的世界中生活者的状态。
影片的焦点放置在摩登的生活方式及全球化概念,缠绕其中的是极为不同的古文明及第三世界。导演说本片:“处理的是当代文化、传统文化,以及手工的存在──南半球的纯朴文化。”
影片一开头音乐即在观众未察觉的时刻伴随而来,褐色泥墙上特殊的符号,充满了宗教神秘感和纯朴的文化渊源,有一种历史长河由此开始流淌的暗示。接着即慢镜头展示雪花飘落机械倒塌场景,若看完整片不难发现这两处皆有在片尾再次出现,深化“失衡”的主题,形成回字结构。
庞大的失衡过程开始展现:从原始的自然之美逐渐开始过度,从火山喷发到人类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着自然,再到人们在工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和人们机械一样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表情越来越麻木……
没有强加的言语灌输却用让人难受的方式传递了生活是这样失衡的现状中人们的情绪,驱使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
纵观全片,影像资料的编排方式看起来无非就是快于或慢于实际速度,拍摄方式也只是航拍仰拍俯拍或者特写大特写,镜头的运动也只是推拉摇移,可是搭配起来却有其独特的结构形态,可圈可点的地方随处可见。
场景理解:
首先是缓慢航拍的河流山川,呈现出暖色调的山峦,这些都是非常静态和原始的。没有污染、荒芜人迹的景别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缓慢的节奏让观众体会到了自然环境形成的持久性。这里和后来的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地球从最开始到后来变得物质丰富资源充裕经历了漫长的40亿年。
云卷云舒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此处播放速度开始加快,天空云朵翻滚变化莫测动态十足,恍若一幅幅精美的明信片,地球上的各种变化也逐渐开始——瀑布直泻流逝激荡,山河崩塌火山喷发,人类这个不速之客开始进入自然生物圈并改造之, 火山喷发—人们投放炸弹—爆破拆迁,以流畅的方式完成了从自然到人为的巧妙过渡,激烈的变化中地球被改造了。
艳阳高照的沙漠中,远处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爆炸出来的的蘑菇云与近处的干旱中艰难生长的植物构成一副均匀有层次的景深画面——传递出一种自然生物环境已经被步步吞噬的无可奈何,即使是那么想要顽强地活下去,仍旧是艰难重重。
现代机械设备出现,音乐也刺耳地开始变调,节奏加快。此处的剪辑手法十分奇特:站在大型机器中间的人群表情无奈焦躁地向天空张望+高楼的蓝色玻璃上映衬的云朵变换,镜头拼贴很自然地把沉重的思考转移到了观众手上,他们在张望什么?在等待什么?为什么表情都那么无可奈何为什么没有言语?
之后的大规模的现代人类生活内容的展示,并几乎都以大于24格每秒的方式播放。固定机会俯拍下拥挤的排队等候的大厅、人潮涌动的街道,都以极快的播放方式在短时间内展示了这里近乎一天的忙碌状况——喧嚣杂乱没有安宁。
在特写人物面部表情的时候播放速度又变得缓慢,地铁前的白领、飞机前的飞行员、广场上涂脂抹粉的演员,似笑非笑——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快乐么?这是生活么?生硬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可以给人以真正的安全感?灯红酒绿喧嚣繁华的夜晚睡得安慰?超载的轮船和列车不会过劳成疾?交错的公路立交桥和川流不息的车辆要匆匆地奔向哪里?
明亮的圆月也升起来再隐藏于高楼之后,夜晚也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被快速消遣掉。黎明太阳升起,光芒普照大地,朝圣的歌唱唤醒早晨,而城市里面人们匆匆穿梭的一天又开始了,没有停下来。劳动生产、食用快餐、娱乐消遣……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电动游戏中不断向前奔驰的车正是这点的隐喻。
大量的现代化生活素材堆积了片子约三分之二的内容,也正是这样的堆积,创新了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
音乐理解
只依靠影像和配乐完成的片子想要表达华语意义那音乐必然占据很大的比重。从纪录美学的角度看,音乐在纪录片中应该是有声源的,并作为剧作结构的重要元素参与作品的构成。本片的配乐是美国简约派音乐大师菲利浦•格拉斯(Philip Glass)的倾情之作,不论是张弛的快慢还是乐器的转换,都贴切而入神,有铜管乐的低沉,也有长笛的大气,有大提琴的简单,也有钢琴的空灵,有时候重复循环,有时候突变激昂,给观众跟随音乐思维扩散的视听感受。
从观众欣赏的角度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凭空冒出一段编导强加进来的、一段浸透着编导强列主观色彩的、带有明显意图的音乐,其结果是破坏了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不能滥用音乐,“戏不够”、“歌来凑”的情况不应该在纪录片当中发生。非到要用音乐的时候,这时的音乐如果单拿出来听应该什么也不是,没有明显的旋律,没有完整的乐句,只是一种无序音符的组合,在与其他元素整合起来时,才能表达出一种情绪、一种气氛或一种情感,这时的音乐应该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只是一种感觉,或已是音响的变种。如果有音响能够替代,就绝不用无声源音乐。所以音乐一定要保持和影像内容相互呼应联系,结构趋势一致,才能循序渐进地对观众进行心理的引领,暗示与影响
结语:疯狂的一生,动荡的一生,不安的一生,破碎的一生,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的状态 如果我们从地上挖取宝贵的资源我们就会招致祸害,在洁净日时,天空中会布满蜘蛛网,让世界天翻地覆。
幕后花絮
一部没有惯常的剧情、但由一组组高超意象组成的纯感性影片。影片用高速摄影的方法,展示了美国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的发展,主题可理解为人类文明的突飞猛进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但片名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库布里克曾经说:“在《2001环游太空》这部电影里,我想尽力去创造一种纯粹的视觉感受。”从某种层面上说,《生命三部曲》系列的出现将大师的追求实现了。
花絮
·整部影片的音乐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歌。有些音乐段落是合唱队的作品,其中有些预言被唱到了,但这还不能算是歌曲。贯穿全片的音乐名字是“赫必族人的预言”(The Hopi Prophecies),歌词是用赫必族方言写下的。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我们从地里挖掘珍贵的东西,我们就是邀请了灾难。在净化之日来临的时候,天空中交织起一道道蜘蛛网。装着灰烬的容器有一天会从天空中倾泻而出,将烧毁大地而且煮沸海洋。”
·影片接近结尾的交火段落,以及应急供电工人上街游行的场景,来自于1977年7月的纽约实施两天灯火管制之后发生的暴乱、抢劫和放火录像。
·高弗雷·雷吉奥原来是想用一个无法解释的符号作为片名,后来还是定下用“Koyaanisqatsi”,这是一门生僻的语言(赫必),他说由于这个单词的晦涩难懂,没有任何的感情包袱和它有牵连。
·电影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
·格拉斯把电影划分成12个不同的段落,为每一段创作了音乐。然而,雷吉奥每一次听到音乐,他都要把电影重新编排过,不是按照它本身的结构而完全是靠着对音乐的感觉来剪辑。
·电影音乐的创作花了超过3年的时间,成为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
·影片中有一个向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表示敬意的地方,同样有一段长长的公路的镜头,出现在这位俄罗斯导演的飞向太空 Solyaris (1972)中。
·录像带和DVD的版权有些复杂。电影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出品,最初的版权是归美国西洋镜(American Zoetrope)。公司倒闭后,被宝丽金收购。当它们也破产时,版权由米高梅买下。
·三部曲之一是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赞助下完成。第二部"Powaqqatsi",是在乔治·卢卡斯的支持下问世。而这第三部,功臣就是斯蒂芬·索德伯格。
·在电影的第1小时9分钟的时候,可以看到纸片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正准备走进电梯。
穿帮镜头
·工作人员可见:影片大约一个小时,拍摄到自动电梯的场景中,就在电梯穿过两个楼层之间的时候,可以在电梯的窗户玻璃上看到摄影师。
碟评:
http://emg.av169.com/emaga/2004-01-19/emaga1-4-307.html (http://emg.av169.com/emaga/2004-01-19/emaga1-4-307.html)
碟片简评
观看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次奇妙的视觉体验,一切文字和语言在这里都显得苍白和徒劳。这部电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情节”,但是过后我们却能清晰地感受到电影人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这是一部真正属于视觉抽象化的电影,组成画面的元素均是一幅幅精美的动态“照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久违的大自然和我们周围已经麻木的一切。从美丽的大峡谷、无尽的荒漠、飞舞的云朵、明净的高空、有着美丽轮廓的山脊……到笔直的烟囱,繁忙的工厂,拥挤的汽车,忙碌的人流,高耸入云的大厦,交织如梭的高速公路。
这就是耗时7年的惊世之作,在当年轰动一时的记录片《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的片名出自印第安语,有疯狂、混乱、失去平衡、崩溃和另类生活的含义。此片的诞生历经波折,曾经遭遇严重的资金危机,幸而得到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著名电影人的大力支持,为完成影片的拍摄工作,身为导演的天主教牧师雷吉奥还亲自兼职出租车司机长达5年之久。这部非叙事性记录片以全新的手法,将优美的自然影像、都市风景和快慢动作处理、双重曝光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镜头并置剪接在一起,以纯粹画面蒙太奇的形式,自然的景物与工业社会所创造的人工景物进行鲜明的对比。导演以宗教式的关怀,控诉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达对人类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忧虑。影片没有对主题进行任何说教而是,采取了舒缓的方式进行表达,镜头和音乐开始在表达自然景象时都很缓慢,后来速度逐渐加快,画面出现汽车、飞机和忙碌得像蚂蚁一样到处乱闯的人群,巧妙地组成一首由动态影像和交响音乐构成的叙事诗。
画面和声音
在米高梅发行的DVD当中,这张记录片DVD的画质完全可以列入优秀的行列。作为一部20年前拍摄的电影,与电影的年代和胶片存放的时间相比,DVD图像的数字转化和还原做得相当不错,除了一些轻微的胶片划痕、灰尘以及压缩噪声之外,画面保持稳定的清晰度和柔和的色彩。令人惊讶的是,图像的颗粒感非常小,画质显得很细腻,应该归功于数字转化过程中采用的可变形处理,保留了电影原版胶片1.85:1的画面比例。也许是电影胶片的存放已有一定年头的缘故,DVD图像的色彩有些褪色和柔化的现象,同时还有些偏色,带有一种很特别的灰绿色基调,虽然画面的颜色显得并不真实,但更重要的是摄影师Ron Fricke出色的构图和壮丽的都市风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整部记录片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略有偏色的图像似乎更凸现了电影胶片本来特有的暖色基调。
这张DVD的声音主角应该属于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因为在这部充满奇妙视觉体验的电影中,没有一般的情节,也没有任何现场声和特殊音效,唯一的音响就是由弦乐、木管、圣歌和电子琴键组成的交响音乐,也是格拉斯的代表作品《Koyaanisqatsi》。主题曲“Koyaanisqatsi”脍炙人口,旋律简单,琅琅上口,即使是今天听来,仍然别有新意。格罗斯专门为这部影片创作的音乐已经成为他作品风格的一个标签,作为美国当代最成功和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他的乐迷横跨钟情于古典、流行、爵士、摇滚和NEW AGE的人群,这种宽广的听众层在严肃作曲家中实不多见,格罗斯的音乐成为九十年代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现象之一。
事实上,即使独立于视觉冲击强烈的画面之外,这部电影的音乐也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非叙事式的特殊形式,音乐元素占据了强有力的地位,从某种角度来看,整部电影甚至可以当作一部90分钟长的MTV。在画面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下,富于感情色彩的音乐对观众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了强烈的暗示和影响。这并不是导演本来的意图,但格罗斯的音乐就是具备了非凡的魔力。市场上有这部电影的OST,也是众多影迷乐于追逐和收藏的极品,格罗斯本人也很重视这部经典的作品,前不久还专门重新制作了DVD-Audio的版本发行。
这张碟的音轨保留了电影原版杜比环绕声音轨的精华,采用Dolby Digital5.1格式,音乐的声像主要集中在前面声道,始终保持和画面的关联,环绕声声道只是在表现野外和天空等空旷场景时才适度地得以运用。在某些场景,低音管风琴的音响庄严震撼而低沉,富有感染力,虽然从HiFi的角度来看,录音并不算出色,但较忠实地传达了电影的主题。
花絮赏玩
最重要的额外花絮莫过于专题短片“生命的本质”(Essence of Life),这部长达25分钟的短片也采用了可变形的宽银幕画面和Dolby Digital 5.1音轨,不过图像质量明显要逊色于电影正片,主要是清晰度不足。当然,短片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充实的内容,主要是导演雷吉奥和格罗斯等主创人员的访谈录。雷吉奥很健谈,他的话题涵盖了从他的修道士生涯到他早期接受的非传统教育以及纪录片对他的影响,充满了对于人生的思考。他非常欣赏电影《巴卡拉》的导演Ron Fricke和格罗斯,但谈到自己的成就反而很谦逊。雷吉奥表示,影片试图表现大自然的美丽,人们早已没有生活在自然之中,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超越了自然之上。现代技术成为人类现实的“自然”生存环境,而与生俱来的大自然正是这个新的“自然”的源泉。通过雷吉奥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表达各人有各自所理解和接受的自由空间,而这也应该是所有艺术形态都应有的特点。对于这部片子,观众可以认为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礼赞,也可以认为它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忧虑。影片的目标并不在于提供答案或深刻寓意,而只是提出问题,令人思索。短片中,格罗斯也谈到创作这部电影音乐的动机和过程。显然,这部影片的成就是跟众多艺术家的贡献无法分开的。
此外,DVD中还包含了QATSI系列电影的3个预告片。
这是一部出色的记录片,同时也是一张值得收藏的DVD。不管你原来怎样看待这个世界,这张碟的每一个视角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索和启发,强烈推荐把这张碟列入必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