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龙武侠小说全集》(金庸 & 古龙)水木清华BBS精华区[CHM]

王朝资源·作者佚名  2010-01-31
 说明  因可能的版权问题本站不提供该资源的存贮、播放、下载或推送,本文仅为内容简介。

中文名: 金庸&古龙武侠小说全集

作者: 金庸

古龙

图书分类: 文学

资源格式: CHM

版本: 水木清华BBS精华区

出版社: 三联版

发行时间: 2001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自三十年代一个很偶然的契机开始,也就是那个著名的两个武师的

比武开始,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大武侠时代就开始了。自

然,在今天我们这些“见过世面”的人的眼里,那两位武师的比武是没

有什么可看的,不过是拳脚相加,做一些力的拼斗。但是正由于他们引

来的社会上的关注使媒体注意到武术这个平凡者的话题可能引起的经济

上的效益。直接的促成是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间接引出的是著名

的金庸的〈书剑恩愁录〉。这两部作品引起了预想到的成功,由于他们

自身卓越的修养使他们能够较自如地将现代的东西融合到本来是宣扬正

宗思想的载体中,使观众更焕发出了新的关注热情。从时代的角度来看,

武侠在那个时期也有成功的基础:

1. 动荡的年代人们比较希望英雄的产生。而当时主流的娱乐文艺作品

不过是礼拜六派和鸳鸯蝴蝶派。当然,他们给观众的是另一种慰藉,但

尝的多了,换一种口味自然是很好的事情。

2. 我觉得在这里应该提一下还珠楼主及那个时代的几个很著名的武侠作

家。在他们那个时候,武侠也曾获得过空前的成功过。可以说看金庸最

初的那一辈人,没有不受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陶醉过的。但由于

某些的原因,这些作家都没有继续写作下去。这就在武侠史上形成了一

个空白,四周的压力需要出现人来填充。金庸和梁羽生的出现,可以说

是正迎合了一些人的口味需要,引起轰动也是可预想的。当然他们吸引

的远不是这一批遗老们。

重新出现的武侠作品创造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财富,金庸与梁羽生终于决

定写下去。更有一批人也为它所吸引,加入到了这一方中。越来越多的

作品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写作,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和传播,大武侠时代

来临了。直到李凉的邪神系列,大武侠时代的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

在质量上还是在影响上都无愧一个大字,也正是这些作者的努力,才使

武侠终于为为大多数的人接受,取得了它本来应得的地位。

从地域上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个时期的作品做一个划分:台湾作家作品

和香港作家作品。台湾的以古龙、司马翎、慕容美诸人为代表,而香港

则以金庸、梁羽生、倪匡为代表。他们的划分不单是地域的不同,更重

要的是由地域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风格上的不同。比较如下:

1.应该来说,香港的作家受旧武侠小说家的影响比较地大些,他们一般

注重文字,情节上不讲究明显的悬念感,人物的塑造以标准的正人君子

为多,在道德标准上接受的是中国儒家的一套,但带有不少三教合一的

思想和倡佛理论。就是说讲恩仇的比较少,讲解脱的比较多。而台湾的

作家一律西化的比较严重,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都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

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对待女子的态度和个人自由上。金庸他们强调的是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约束和个人的责任感,而古龙司马翎则更注重于个人

的好恶。当然,台湾也有些作家比较怀旧,学一些还珠楼主、朱贞木的

笔法行文。但这毕竟是门面的东西,不能作为论据。台湾的作家还比较

讲究求变,敢于突破,敢于求新。他们从不讳言写作和生活的关系,可

以说是真有务实的精神。

2.在写作方面,台湾作家比较夸张一些,基本都是完全架空的历史背景,

突如其来的恩仇冲突,不太固定的武林门派,一般还都有对正派的蔑视。

台湾派个人的特色都不十分固定,唯一一个还算是固定的古龙还天天说

的是求变求变。台湾的作家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个人特色,而是他们不刻

意地去保留这些。这样对读者也有好处:就是可以看到些新鲜的东西。

香港的作家们就相对地不太同了,他们的个人风格都相当地鲜明,金庸,

梁羽生,陈青云,那个不是头角峥嵘,几十年都没变个样子?不过香港

的作家们对待武侠的态度应该说是更尊重一些。陈青云虽然写的粗糙一

些,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倪匡、金庸等人的态度。武侠对他们来说,绝对

不是写写哄哄观众就可以的了,他们更倾向于将个人感情的注入。这一

点,或许也可以拿来形容古龙,但他更应该说是将个人好恶的注入,而

不是感情的东西。

3.在内容方面,台湾派能够从那个永恒的主题——爱情中走出来,多写

写友情、人生等方面的内容。象高庸甚至将武侠运用到讽刺世人方面,

可以说是将武侠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相对来说,香港诸人倒象是

鸳鸯蝴蝶派的了。但他们更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将家国恨等很大的、牵

扯到民族性的东西拉进来,比较之下,又显得技高一筹,究竟谁优谁劣,

考评起来颇费功夫。自然从武侠本身的角度来看,也不必要写这些东西,

写些个性解放倒更好,但是有了这些在里面,武侠不是更适合于大多数

人的阅读么?

当然,这样的划分只是一种很片面的方法,要从这样的划分中得出武侠

发展的什么规律性的结论,也有些不可能。在这个大时代中,是武侠发

展、繁荣、鼎盛、辉煌的时期,也是武侠争取自身的合法存在,正群众

之观感的时期。这一时期有一个很奇怪的特色,就是看武侠的人越来越

多,说武侠好的却只限在青年人之中。当我们现在在讨论金庸的艺术性

的时候,可曾回想起那个躲在被窝里偷偷看“小书”的时代么?又可曾

想过这样的抬高金庸,是不是也象刚开放的时期那种盲目的崇洋呢?是

不是现在之痴迷黄易也有些这样的作用呢?问题很明显地摆在这里,几

人肯明白地思考。然而大武侠时代却总算是过去了。伴随武侠的地位合

法化的居然是没有武侠看看了,这实在又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