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奚其明 -《两首早期交响作品 “魂”与“向往”》(Soul, Looking Forward to)黑胶唱片[APE]

王朝资源·作者佚名  2010-02-02
 说明  因可能的版权问题本站不提供该资源的存贮、播放、下载或推送,本文仅为内容简介。

专辑英文名: Soul, Looking Forward to

专辑中文名: 两首早期交响作品 “魂”与“向往”

艺术家: 奚其明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黑胶唱片

发行时间: 1983年

地区: 美国

简介:

专辑名称:奚其明的两首早期交响作品,芭蕾组曲“魂”和 抒情音诗“向往”

英文名称:Ballet Suite: Soul, Lyric Symphony Poem: Looking Forward to

演奏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

乐团指挥:陈燮阳,樊承武

唱片包括:林德虹“思”,谭盾“诗”,刘念驹“帕米尔风情”,马友道“油画五帧”

录音年代:1982年

发行时间:1982-1983年

资源出处:Jimdrp 原版黑胶唱片私人收藏,直刻CD转制,VeryCD原发

专辑介绍:

这里我发布的两张黑胶唱片的音乐作品,在八十年代颇为流行,是当时的广播电台经常播放的音乐节目,尤其是奚其明的芭蕾组曲《魂》在中国交响音乐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这些作品的唱片近三十年来从未再转制成CD发行出版,况且这些作品都是纯交响音乐,不像那些通俗音乐和那两首国人都已听烂了的协奏曲那么让百姓易于接受,所以,三十年过去,人们已渐渐淡忘了它。

大陆国家一级作曲家 奚其明,一九四一年一月九日生于四川重庆市,早年即随父移居上海,十三岁(1954年) 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与同年入校的钢琴生 杨立青(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同学并成为好友。奚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大学部时起初仍是钢琴专业,但是大学一年级时他这位钢琴系的学生却在全院的作曲比赛中得了个第一名,于是校方把他从钢琴系转入作曲系,大学时期作曲系的同学与学弟包括 刘敦南、金复载、徐景新、陆在易、刘念驹 等等。一九六六年,奚其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此时正值文革刚刚开始。

一九六七年,奚其明分配到上海乐团,并参加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 创作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首演于一九六七年的国庆节,演出地点是当时的市文化广场,当时的联合演出单位是上海青年京剧团,上海合唱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曲学校和上海交响乐团。试演初期的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在场序上基本照搬京剧台本。在六八年版本中,第三场深山问苦杨子荣入场有一小段“紧跟踪那可疑的一男一女”的唱段作为一个剧情的陈述与连接,是从京剧本照搬而来,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当作为主创人员的奚其明与张春桥顶撞而得罪了这个权贵一时的人物后,那句台词的运用就被断章取义地说成是别有用心,隐喻到当时的流行语“紧跟着伟大的什么什么…”,而且“一男一女”一句又让人联想到毛与江青。一九六九年,奚其明和另一位作曲家杨矛被灌以“奚杨反革命小集团”罪名遭全市文化界批斗,会址是南京路黄陂路当年木偶剧场前面圆形的上海杂技场。于是,奚其明被打入冤狱达七年之久。在狱中奚每天得写交代材料,后来实在写不出东西了,奚其明就每天写一首老毛语录歌交上。文革后奚其明平反出狱,上海新民晚报曾有报道称之为“音符事件”,那些发还给他的当年交代材料放在桌上尽是满满两大捆的语录歌手稿。

文革过后,中国的精英分子都在反思文革的种种问题并力图开辟一个新的未来,特别是经过一九七八年五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之后,各界摆脱了左倾思潮干扰,社会一片新气象,那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时光。从一九七八年秋到一九八九年初夏,这段时间真可以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个年代,文学创作上的兴盛前所未有,绘画界的八五思潮 影响了整个中国美术;而在音乐界,一批优秀中青年音乐家们开辟了中国音乐从未有过的道路,这些现代中国交响音乐的先驱们砸开枷锁,创作了一批新颖的交响作品。我称之谓“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这个时期与西方的文艺复兴有多项共同特性,如,抛弃神化而讲求人性描写个人,舍去公式化概念化而抒写当今生活与真实思想,艺术家创作开始追求技巧技法,不再署名集体创作而注出作者姓名,还有在绘画领域开禁裸体写生及舞蹈领域展示人体之美,等等。但是,中国的这个“文艺复兴时期”十一年的兴旺因众多精英分子在出国潮中远走他乡而落幕。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之前,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四年也是一个比较宽松的时期,至于目前大陆是否已出现另一个文艺的兴盛期,我无权发言。但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后半叶的这个阶段,在大陆呈现的那种由反思到开明,由痛定思痛而爆发出心中的呐喊,那种冲动和能量是其他时期无法比拟的。奚其明就是那个时代在音乐界冲锋陷阵的一员,他在那个特殊时代创作的芭蕾舞音乐“魂”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鲁迅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个左派作家,那些旧社会的黑暗及弊病在他笔下被暴露无遗。文革后,受尽创伤的大陆文艺界想到的第一个文学先驱就是鲁迅。

乌云散去,阳光重现。但奚其明已被那场浩劫浪费了他太多宝贵的创作光阴。一九七七年,平反出狱后的奚其明被分配到上海芭蕾舞团任驻团作曲。在一九七八年末,奚其明先和芭团同事屠巴海合作了舞剧《园丁》( 胡蓉蓉、徐珏编导),该剧在八九年一月上演,之后又和陆松林与屠巴海合作了《登攀》( 林培兴、翁朱法、董锡麟编导)。到一九七九年秋,奚其明为上海芭蕾舞团开始创作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独幕芭蕾舞剧《魂》,编剧是朱国良和钱世锦,编导蔡国英、林培兴及杨晓敏,舞美陆伟良。舞剧《魂》于一九八〇年五月“上海之春”首演,获得广泛好评。奚其明的作曲尤其备受称赞,这个音乐作品对当时的音乐界是个冲击,乐曲创作风格显得格外新颖。

由罗忠镕、钱仁康等八十位音乐学者编写的“音乐欣赏手册”(一九八九年版) 有关奚其明《魂》剧的介绍中说,“音乐采用浙江绍兴的民歌和戏曲音调,在设计出悲戚呼喊的祥林嫂和威严恐怖的阎王等主题的同时,大胆借鉴了外国近现代作曲技法,使音乐和舞剧的内容紧密结合。如幕一拉开,音乐就用了绍剧曲牌“水龙吟”“拜年歌”,并配以戏曲音乐常用的伴奏音型,加上零零落落的锣鼓声,形成一副讽刺画:除夕的欢乐不属于祥林嫂。地狱中的祥林嫂,贺老六和祥林的三人舞音乐紧张而内蕴爆发,接着,当群鬼围着他们狞笑喊叫时,刻划封建势力,鲁四老爷和阎王的主题相互迭置在一起,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最后,空中飘起了雪花,在一个不断反复的固定音型伴随下,祥林嫂迈着蹒跚的步履向前走去,音乐虚幻而飘渺。突然,铜管在音色最响亮的音区以极强烈的音响奏出八个和弦,让人们将封建制度的罪恶永远铭刻在心。1982年,作曲家又将舞剧音乐改编成组曲,由指挥家陈燮阳带往美国,菲律宾和香港等地演出,颇获赞誉”。

中国音乐史学家梁茂春根据他从一九八五年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讲课积累的教材编写的“中国当代音乐”(二〇〇四年第三版) 一书中提到,“独幕芭蕾舞剧《魂》是最早出现的据文学名著编剧的舞剧作品之一,它的音乐创作的手法比较新颖,例如,为了刻画祥林嫂的复杂感情和被扭曲了的心灵,为了表现她在幻觉中魂游阴曹地府的特殊内容,作曲家借鉴,吸收了斯特拉文斯基 等人的现代作曲手法,并结合中国的民族风格,获得了比较新颖别致的艺术效果,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势力与神权对人性的虐杀”。

的确,人们可以在《魂》的作品中找到一些早期 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影子。记得还在奚其明创作舞剧《魂》的那个时侯,有一次他跟我讲解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结构,形象生动而明了,斯特拉文斯基 复杂的织体在他的解说下条理清晰易懂,显然奚其明是仔细研究过斯特拉文斯基的作曲风格的,由此影响到他的创作应该不足为怪。斯特拉文斯基的风格在当时大陆还是个较为“现代”的形式,尽管现在看来已谈不上前卫,但奚其明的《魂》突破了当时国内音乐创作方面的好些束缚,《魂》是个走在那个时代较前面的作品。作品中某些“混乱”的节奏以致指挥家陈燮阳在刚开始排练《魂》的时候不知如何处理,几乎甩了指挥棒不干,嚷嚷地叫作曲家自己来搞定。

一年后的一九八一年九月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上海芭蕾舞团编排了一台芭蕾专场节目,共演出三个从鲁迅名著改编的芭蕾舞。除了奚其明的《魂》之外,还有奚其明八一年新创作的芭蕾舞剧《伤逝》和由奚的同学好友金复载作曲的芭蕾舞剧《阿Q 》。演出阵容强大,新编的两个芭蕾舞剧由钱世锦编剧,蔡国英及林培兴编导。舞蹈演员都是芭团最好的演员,包括 余庆云、石钟琴、欧阳云鹏、史钟麟、林建伟 等等。这场演出的节目单我已扫描放在RAR包内,该说明书封面也是由芭团的舞台美术陆伟良设计,见下图:

不久,从一九六四年起指挥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十八年的上海芭蕾舞团指挥陈燮阳终于有了出国的机会。一九八一年九月,陈燮阳受周文中的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邀请,前往美国纽约进修考察和演出。陈燮阳为了应邀在次年(一九八二年) 于美国Colorado州 举办的第三十三届阿思本音乐节(Aspen Music Festival) 上演出的机会,他精心设计了演出的曲目,它们是中国奚其明的芭蕾组曲《魂》,莫扎特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在准备排练前,陈燮阳流泪了,中国曲目勾起了他的思乡情,但更鼓起他“要用中国的音乐征服世界”的壮志雄心。

陈燮阳在他的“阿思本音乐节印象记”中写道,“音乐节安排我在八月十八日晚上八点半演出,我指挥了三个节目: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莫扎特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和上海芭蕾舞团奚其明的芭蕾组曲《魂》。

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是,《魂》这个作品在阿思本首次演出。它是我的同学和同事奚其明在一九八〇年为上海芭蕾舞团创作的独幕芭蕾《魂》写的乐曲。去美国前我建议他尽快将舞剧音乐改编成组曲,他答应了。我是在纽约收到他寄来的总分谱的。这首乐曲很有特色,是以浙江几个民间曲调为动机,又运用了比较现代的作曲手法写成的。曲中的打击乐需要六个人来演奏。

一般美国人对中国音乐不太了解;不要说音乐,很多美国人甚至认为广东话就是中国语。在排练《魂》时我没花很大力气,排了四次就上台了。可见乐队水平较高,也说明好音乐能在各国人民中引起共鸣。那天音乐会的头一个节目就是《魂》。当最后一个和弦结束时,全场欢声雷动,我一再被叫出来谢幕。演奏员也十分激动,拼命用脚跺台上的地板,以示庆贺。音乐会后又为我举行了酒会,有的指挥家当场要向我租用《魂》的总分谱;也有的希望得到录音或唱片,可惜当时我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迪蕾女士也特地向我表示祝贺。深夜回到旅馆,我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立即提笔向家里的亲人、领导写信,报告他们我为中国人争了气。我写了很久,直到黎明来到时才伏在桌上睡着了,这些情景直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阿思本音乐节使我终生难忘。”

奚其明的芭蕾组曲《魂》在美国阿思本音乐节上首演成功并为祖国争光的消息马上在上海“新民晚报”作了报道。同年年底陈燮阳载誉归国,八二年圣诞节在上海音乐厅旧址举行“访美汇报音乐会”,乐团是他的嫡系乐队——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音乐会的下半场演出了芭蕾组曲《魂》,这是奚其明的《魂》作为一个音乐会交响组曲在大陆的首演。演出节目单详见RAR包内的扫描,封面如下:

抒情音诗《向往》是著名作曲家奚其明的另一个重要早期作品,作于一九八一年秋。第二年的五月,一九八二年的第十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上,奚其明的抒情音诗《向往》首演于上海普陀影剧院,由芭团老资格的指挥家樊承武指挥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同时公演的还有上海另两位作曲家的作品,奚其明同学及好友刘念驹的狂想曲《帕米尔风情》和马友道的交响组曲《油画五帧》。我有幸与作曲家们坐在一起聆听了他们的作品首演。奚其明的抒情音诗《向往》日后曾在孙中山的诞辰纪念活动中获奖。

奚其明的交响抒情音诗《向往》首演节目单封面如下:

前面提到过的那本由罗忠镕等众多权威音乐学者编著的“音乐欣赏手册”在“管弦乐曲——中国作品”中关于《向往》的条目是这样介绍的,“向往,奚其明作于一九八一年。他曾说这首抒情音诗表达的是“对冬去春来的赞美,对纯真爱情的憧憬,对光明前途的向往”,并把这首作品命名为《抒情音诗•向往》,这一标题是在首演前由指挥家樊承武所加。乐曲为回旋曲式结构。引子一开始,明亮富有光彩的木管在弦乐震音轻轻的衬托下,奏出抒情的旋律,与其说是一幅冰雪消融的初春景色的描绘,不如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倾诉。然后铜管奏出号角性的主题,把引子推向高潮,预示出严寒过去,祖国的春天来了!第一部分以弦乐为主。小提琴以柔美甜润的音色完整地奏出气息宽广的主题:

这主题原是作者早年旋律习作,音调上显然是受到我国作曲家聂耳一些抒情歌曲的影响。流畅优美的旋律,宛如人们在春日里喃喃细语,互诉真挚的感情。主题在作了一次反复以后,进入第一插部。这曲调是从主题中派生出来的,音调欢乐中略带忧郁,好似初春中丝丝寒意,但毕竟是春天来了!在弦乐拨弦伴奏下,大提琴、小提琴的独奏形成了一个舞蹈性的段落,表现出对春天的喜悦。第二部分中,圆号、弦乐器、木管乐器作复调进行,并形成有几十小节大段旋律进行,乐队丰满的音色似春潮翻滚,歌颂着美丽的春天。接着大提琴等低音乐器以温馨淳厚的第二插部,表现人们在春天温暖阳光下的沉思。最后铜管声部在弦乐六连音的背景上奏出了主题,三度转调后,三支小号再次奏出主题,把全曲推向了高潮,表现了祖国的春天来到了,人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奚其明是个为人正派,待人热情,内心感情十分丰富的艺术家。我觉得《向往》这个作品更多地流露出奚其明的音乐思想,我个人特别喜爱他的这个作品。当然,《向往》无论从意境、情调还是旋律和声都较为传统,但作品蕴藏的真情使我感动也为我熟悉。我有时经常会联想起八十年代初的种种经历和丰富的生活,以及奚其明指导我学习和声的许多美好回忆。我还记得有一天晚上在奚其明家聊天,他和我谈起正在创作的《向往》一曲,对某处受到 瓦格纳 帕西法尔 的影响作了说明,还放了帕西法尔 的录音来讲解。那时候,我还刚刚开始听瓦格纳的一些片段,故对此印象极深,日后我对瓦格纳的音乐喜爱有加,特别是对帕西法尔 情有独钟,相信与那晚的经验有关。

二十多年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作品尘封多年”(自新浪音乐)。

值得高兴的是,二〇〇七年五月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上,经音乐节组委会委约而作了修改编订的《向往》以“五作之首”的姿态重见老朋友和新一代的上海听众。很可惜,我无缘出席那远在地球另一半的音乐盛会。但当我读到如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飞到了中国大陆:

“尘封数年再焕新春,《向往》结缘“上海之春”26载。”

“奚其明在《向往》的新版作品阐述中这样描绘:“春,满面喜悦,把希望的种子撒下!蹉跎岁月透出黎明的晨曦,初恋时节颤动着纯真的交融,激情燃烧的今天引吭高歌,曙光就在头上,生命永是向往!”正如以上这段依然带有浓厚八十年代特征的词句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那样,《向往》的音乐语汇同样旗帜鲜明地反映着那个时代中国作曲家们的创作风尚。可以肯定地说,对在场的大多数中青年听众而言,此作所展现出的这种格调无疑熟悉而又亲切,但同时也肯定会有一部分人因为其艺术特征与当前的时代趋势不相一致,而感觉它陈旧、过时。从另一个方面看,《向往》则似乎为“07上海之春”的这场开幕演出带来了些许怀旧色彩。”

“奚其明的抒情交响诗《向往》,严格意义上说,这并非新品,而是作曲家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旧作,并于26年前初次亮相于1981年的“上海之春”。此番作者奚其明对原谱作了进一步的修改编订,力图赋予其全新的面貌并呈现给听众。虽然我并没有听过《向往》的“原始版本”,但仍然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这部作品诞生时便烙刻在其身上的时代印记,并没有因为作曲家的这次修订而有所改变。整个作品,无论从旋律、配器还是音乐格调上,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八十年代感觉”,以至于很容易让听者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那许多“青春励志电影”的影片配乐。这类风格的作品,普遍具有抒情、含蓄中夹带着热烈、憧憬的旋律、音乐气质清新朴实、积极向上,同时管弦乐配器则相对比较稳妥而偏于保守。”(自解放日报)

我在这里发布的《向往》录音就是上文提到的“原始版本”。相信《向往》将作为中国交响音乐的经典作品而流传于世。

凡作为一个经过考验并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必然带有了创作时代的一些印记,同时又具备了一些永恒的素质。谁会在听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交响曲》的时候,去在乎什么二十年代的气息或风格?谁又会在欣赏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当口,去感觉什么三十年代的艺术特征与当今时代的区别呢?其实,对这些不同时代的作品所散发出的气息的敏锐感,实乃我们于这些时代还处于不远又不近的关系也。

奚其明在创作了音诗《向往》之后,还创作了舞剧《雪妹》(一九八二年,与张敦智合作),小舞剧《两重奏》(一九八二年,与金复载合作),和芭蕾舞剧《青春之歌》(一九八三年,与屠巴海合作),以及舞剧《光明之路》(一九八五年,与马友道合作)。其中,《雪妹》和《青春之歌》这两个舞剧在一九八四年五月的第十一届“上海之春”的上海芭蕾舞团专场演出中公演,地点在上海人民大舞台,分别由程寿昌和娄有辙指挥芭团管弦乐队。当年的节目单封面如下:

一九八四年后,奚其明担任了上海市文化局创作中心音乐舞蹈方面的负责人,在此期间,奚其明甚至有意资助一些诸如美术画展等艺术活动。

一九八六年当我离开祖国的时候,奚其明夫妇给我送行,礼物中包括了我现在发布的这两张黑胶唱片,每张唱片后面还都亲切地写了题句,我一直视为珍宝。记得还在更早的几年前,那年我生日,奚其明送我的礼物尽然是我的两首拙作的录音,奚其明特意请了歌剧院的张小姐以德文和中文演唱,奚其明弹钢琴伴奏,温馨的友情实在令我感动至今。前几天是奚其明的六十九岁生日,我没有时间回大陆向他当面祝寿,在VeryCD上发了个他喜欢的 里盖蒂 的作品以表祝贺。

一九八六年以后,我知道奚其明还创作过许多好作品,如,九十年代初他改编创作的“古典与流行”,足足十张CD唱片,由台湾伟翔文化公司出版,在海外颇有影响。一九九一年创作了交响大合唱《七一》,歌曲《远山》曾获首届亚洲艺术节‘名古屋’银奖。还有,舞剧《金舞银饰》(合作),排箫与管弦乐《小河淌水》,小提琴与民族管弦乐队《阿里山的姑娘》,二〇〇五年为河北交响乐团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烽火少年》,歌曲《我们的共同世界》等等。中剧西唱的歌剧《杜十娘》是奚其明和刘湲合作在二〇〇四年开始创作,二〇〇六年五月由中央歌剧院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反响强烈。

奚其明的作品正如有些评论写的,“从他创作的各类型音乐作品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奚其明作为新中国时期培养起来的作曲家,以其具有经典考究的旋律驾驭能力,体现出自身的音乐语言的深度,既不脱离传统,又具有时代性。从他身上印证了‘艺术长青’。”

(jimdrp原创评论)

唱片之一

唱片名称:管弦乐——思•诗•魂

英文名称:Orchestra / Ruminations by Lin Dehong, Poem by Tan Dun, Soul by Xi Qiming

中文曲名:林德虹 弦乐合奏“思”,谭盾 为乐队而作“诗”,奚其明 芭蕾组曲“魂”

演奏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演奏

乐团指挥:陈燮阳

录音年代:1983年

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公司

唱片编号:DL-0128

发行时间:1984年

唱片封面:马德升

资源出处:Jimdrp 原版黑胶唱片私人收藏,直刻CD转制,VeryCD原发

LP 1——

第一面:

1)林德虹:“思”(弦乐合奏)

2)谭盾:“诗”—— 为乐队而作

第二面:

1)奚其明:“魂”(芭蕾组曲)

一,序曲

二,祝福之夜

三,亲人

四,地狱

五,呐喊(不间断演奏)

这张黑胶唱片除了奚其明的芭蕾组曲《魂》,还包括另外两位中国作曲家的早期作品,它们是林德虹《思》,谭盾《诗》。

林德虹的弦乐合奏《思》我非常喜欢。林德虹是中央音乐学院一九七八年入学的作曲系学生,师从于作曲系主任江定仙。一九八〇年英国音乐家亚历山大•戈尔来中国讲学,林德虹和叶小刚、周勤如、陈怡等六位学生曾跟他学习。弦乐合奏《思》是林德虹在入学一年后(一九七九年) 的作品,该作品曾获学院颁赠的奖状,该乐谱在一九八一年出版。《思》曲感情纯真,结构严谨,通过极有动力的一些短句和半音阶的旋律进行,表现出文革后中国青年对祖国命运和人生前景的思考。此曲于一九八一年由陈燮阳指挥纽约现代音乐演奏团在美国首演,之后又在旧金山交响乐团,菲律宾国家交响乐团和香港管弦乐团相继演出,均获好评。一九八三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二十世纪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上,林德虹的弦乐合奏《思》与谭盾的《风.雅.颂》是其中的中国曲目,由当时任芭团指挥的胡咏言指挥上海音协室内乐研究会演出。我国创作的室内乐合奏作品不多,五六十年代几乎没有,直到一九七六年吴祖强创作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才开动了我国弦乐合奏创作的步伐。除了林德虹的弦乐合奏《思》,成功的室内乐合奏作品还有王西麟的两部组曲《太行山音画》和《洱海风情》,瞿小松的《Mong Dong》,刘庄的《塔什库尔干印象》。

林德虹一九八三年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被任中央歌剧院创作员。但是,这位表现出众的林德虹在八十年代出国之后便没有任何消息,如同“从此石沉大海”,实乃可惜。二〇〇九年“北京现代音乐节”的闭幕音乐会上,林德虹的《思》被重演了,他的老同学们以此来表达对林德虹的深切思念和呼唤。我想,无论林德虹重现与否,他的名字将因弦乐合奏《思》而永远留在中国音乐史上。

谭盾是国人最熟悉的作曲家。谭盾一九五七年生于湖南长沙郊区,一九七四年高中毕业时插队落户,一九七六年以小提琴演奏员身份考入湖南省京剧团开始其职业音乐家生涯。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黎英海、赵行道教授。一九八三年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又入作曲硕士研究生班继续深造,一九八五年提前修完获硕士学位。一九八六年获得周文中所在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而留学美国,随周文中和达维多夫斯基Davidorvsky学习并获博士学位。一九八七年获巴托克国际比赛大奖,后获奖无数,包括二〇〇六年因影片“卧虎藏龙”而获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现居纽约。

早期重要作品包括,1978年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1979年的交响曲《离骚》(获1981年全国交响曲比赛鼓励奖),1983年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获德累斯顿韦伯奖第二名),1983年的根据死与火的《自画像》,1984年为42把胡琴创作的《天影》,1984年的《双阙》,1985年的《道极》,1985年的《两乐章交响曲》,1986年的《八色》,创作于1986年之前的还有《乐队与三种音色的间奏》,《钢琴协奏曲》,《弦乐队慢板》,等等。

而这里的这首为交响乐队而作的《诗》大约写于一九八二到八三年间,从未以CD或其他形式再行出版。

对谭盾的创作评论很多,这里引述两段八十年代的评论:“欣赏谭盾的音乐会,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对中国文化和音乐传统的理解十分独特,但是他给中国器乐音乐赋予的近代感和领域的拓宽却实在是充满活力的”(亦夫“武汉晚报”)。“要看谭盾的才华一定要听他的管弦乐,看他对乐器的安排,韵律与音色、音量的处理以及对气、韵、势的控制”(以祺“香港新晚报”)。

(jimdrp原创评论)

唱片之二

唱片名称:油画五帧

英文名称:The Five Paintings in Oil by Ma Youdao, Pamir Phapsody by Liu Nienqu, Looking Forward To by Xi Qiming

中文曲名:马友道“油画五帧”,刘念驹 狂想曲“帕米尔风情”,奚其明 抒情音诗“向往”

演奏乐团: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

乐团指挥:樊承武

录音年代:1982-1983年

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公司

唱片编号:DL-0031

发行时间:1983年

唱片封面:周培廉

资源出处:Jimdrp 原版黑胶唱片私人收藏,直刻CD转制,VeryCD原发

LP 2 ——

第一面:

1)马友道:交响组曲“油画五帧”

一,山道驮铃

二,峡谷之声

三,森林寻猎

四,月映芭蕉

五,孔雀之乡

第二面:

1)刘念驹:狂想曲“帕米尔风情”

2)奚其明:抒情音诗“向往”

这张黑胶唱片除了奚其明的抒情音诗《向往》,还包括另外两位中国作曲家的早期作品,它们是刘念驹《帕米尔风情》,马友道《油画五帧》。这张唱片曾作为“中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在苏联莫斯科展销。

刘念驹一九四五年生于上海市,一九五七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先学钢琴三年后转入作曲,一九六九年毕业于上音大学部作曲系。此后又在丁善德和施永康指导下自修三年。一九七二年被分入上海歌剧院任作曲。一九八〇年起兼任上音作曲系教师。约一九八四年起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早期主要作品有,歌剧《多布杰》,《血与火》,神话舞剧《凤鸣岐山》,狂想曲《帕米尔风情》,交响诗《啊,祖国》,大提琴协奏曲《漫步》等。

刘念驹的《帕米尔风情》作于一九八〇年,是作者在新疆昆仑山地区深入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单乐章的交响狂想曲,一九八二年五月的第十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上首演。同时首演的还有奚其明的抒情音诗《向往》,马友道的交响组曲《油画五帧》。由芭团老资格的指挥家樊承武指挥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演出于上海普陀影剧院。

马友道的作品不是很多,文革期间写过一个小小歌舞《我为革命养骏马》曾被拍成彩色影片在全国上映。后来又曾与瞿维、吕其明、陈燮阳、陈本洪等人共事,一起完成了样板戏舞剧《白毛女》的音乐修改、加工和定稿工作,这是一九七〇年新版本的事,而当年上海市舞蹈学校的芭蕾舞剧《白毛女》音乐原创是由严金萱作曲,陈本洪、张鸿翔、陈燮阳配器,黄佐临艺术指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编导,胡冠时、杜时象、朱士场舞美,由樊承武、陈燮阳指挥,在一九六五年五月首演于上海徐汇剧场。

马友道早年创作的长号独奏《嘎达梅林主题梦幻曲》较引人注意。文革之后,他的作品有《画皮》等六部舞剧音乐、《D小调长笛协奏曲》、《八一交响诗》、交响组曲《油画五帧》、《大提琴协奏曲》等。晚年,马友道因上海音乐出版社的推荐而接替原总谱执笔者瞿维,续配完成由原作曲者向隅、马可、刘炽、陈紫、李焕之、瞿维和张鲁所作的著名中国歌剧《白毛女》总谱。马友道于二〇〇六年十月去世。

马友道的交响组曲《油画五帧》和奚其明的抒情音诗《向往》,刘念驹的狂想曲《帕米尔风情》同时首演于一九八二年五月的第十届“上海之春”音乐节,樊承武指挥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演出于上海普陀影剧院。

(jimdrp原创评论)

附帖,绘画介绍:

最近我在帖子尾部都刊登一些绘画作品,这些原汁原味的世界名作照片是在原作前拍摄的。

这里刊登的作品是“天使报喜”,或称“受胎告知”。原作陈列于法国罗浮宫德农馆(Denon) 二楼第四号展览厅,这个展览厅陈列意大利十三、四世纪的早期文艺复兴绘画。这张画作于一个木板上,画幅很小,只有16cmX60cm,差不多一个手掌那么高,一个手臂那么长,展示于一个玻璃柜内。这张画在有些画册中被介绍为是达•芬奇的作品,在罗浮宫自行出版的画册上作者被写成罗郎若•迪•克雷蒂,而原作旁的标签上是这样写的:“LORENZO DI CREDI, Florence,vers 1458 – Florence, 1537 ou LEONARD DE VINCI ? , Vinci, 1452 – Amboise, 1519, L’Annonciation. Vers 1475-1478 ? ”。即,“罗郎若•迪•克雷蒂(约1458年生于佛劳伦斯,1537年死于佛劳伦斯),或许: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年生于靠近佛劳伦斯的文西镇,1519年死于安波斯城),天使报喜,约作于1475-1478年”。

该作品被推测为是达•芬奇所作,据我的了解,主要是圣母的头像与达•芬奇早期的一张称为“圣母玛利亚”的素描极为酷似的缘故。

以下是油画中圣母头像的局部:

这张是达•芬奇素描“圣母玛利亚”的扫描图,有人认为这张是“天使报喜”油画前的素描稿:

如果该作品真出于达•芬奇之手,那么从作品的创作年份和风格上看,应是达•芬奇的早期作品,属于他的第一创作期——佛罗伦萨时期。而且,从画风看,应该比达•芬奇另一张更著名的藏于乌菲兹美术馆的“天使报喜”(98cmX217cm) 更早。乌菲兹美术馆的“天使报喜”创作时期也是1475-1478年,但有些画册则把罗浮宫的“天使报喜”写成是作于1472-1473年,也就是达•芬奇刚出道的时候了。和达•芬奇1473年之后的其他一些作品相比,如作于1474-1476年的达•芬奇著名早期名作“德•宾茜肖像”(藏于华盛顿国家画廊),作于1472-1473年的“基督受洗”(藏于乌菲兹美术馆),罗浮宫的“天使报喜”显得还没有非常成熟,没有其他几幅画得那么轻松准确又干净利落,画面背景和暗部也没有使用薄底技巧。

原作画面的凹形边缘显示五百多年前的这张原作是嵌在一个镜框或一个长方形龛状内的。以往有过画册显示这幅画曾镶嵌在一个显然是之后配上去的镜框之内,感觉极不相称,如下图扫描:

不知是何年何月,罗浮宫内有着极高艺术鉴赏力的主管把这个不相配的镜框去掉了,而用四个貌似十分简陋粗糙的扁铁加以固定那张名作。在罗浮宫那些十三、四世纪和十五世纪前半叶的早期文艺复兴作品很多都用这种方法来固定作品,舍去一些后天的附加物而以一种更接近原始的面貌来展示给观众。

“天使报喜”或称“受胎告知”是基督教绘画艺术中常见的一个题材。此类作品除了上文提到达•芬奇的乌菲兹美术馆“天使报喜”外,特别著名的还有安吉利戈、李比、波提切利,他们每人都画过至少三幅以上这个题材的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这个题材还包括一个无名氏画家的名作,被称为尼德兰画派大师(Master of Flemalle),一个不大的三屏画曾作为祭坛装饰,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十三到十四世纪,文艺复兴的开端期,代表人物是契马部埃Cimabue 1250-1302,乔托Giotto 1267-1337,奥卡那Orcagna 1308-1368,史家称乔托为近代美术之先驱。

第二时期是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末,文艺复兴早期,代表人物是安吉利戈Fra Angelico 1387-1455,乌切洛Uccello 1397-1475,马萨乔Masaccio 1401-1428,李比Lippi 1406-1469,波提切利Botticelli 1445-1510等画家,在雕塑方面有多那太罗Donatello,委罗基奥Verrocchio,波拉尤奥洛Pollaiuolo,这时期在“尼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有凡•爱克兄弟Van Eyck 1370-1426 / 1390-1441,威登Weyden 1399-1464,和这个画派中我最喜爱的曼姆林Memling 1440-1494等名家。

第三时期是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鼎盛期,出现了意大利最伟大的三位大师 达•芬奇da Vinci 1452-1519,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1475-1564,拉斐尔Raphael 1483-1520,史家称为“罗马画派”,这时期在德国的有丢勒Durer 1471-1528,荷尔拜因Holbein 1497-1543。

第四时期是从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晚期,属佛罗伦萨艺术衰落时兴起的“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是贝利尼Bellini 1430-1516,乔尔乔内Giorgione 1477-1510,提香Titian 1482-1576,委罗内塞Veronese 1528-1588,丁托莱托Tintoretto 1518-1594等。它延伸到在意大利受威尼斯画派影响的卡拉瓦乔Caravaggio 1573-1609,但卡拉瓦乔通常已不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范畴之内。

也有把文艺复兴分为三个时期的,即把以上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合为一个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绘画与雕塑的兴盛远早于欧洲的古典音乐。法国作曲家马肖Mauchaut 1300-1377和佛兰德斯作曲家迪费Dufay 1400-1474是Eric Gilder所编Composers Timeline表中最早的作曲名家了,我从来没听过他们的作品。另一位佛兰德斯作曲家约斯坎Josquin 1440-1521 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大师,作过很多经文歌和弥撒曲,但恕我愚昧,我也从未去听过他的作品。意大利 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 1525-1594 的作品是对位和复调音乐的典范,他的最著名的同时代人 尼德兰作曲家拉舒斯Lassus 1532-1594作品数量庞大,还有,相信有好多乐友听过其作品的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 1567-1643也算是赶上了十六世纪末的年代,但他们的活动其实已处于文艺复兴的晚期了。因使用长杆指挥棒弄伤自己脚背而感染致死的吕利Lully 1632-1687 则是在文艺复兴过后才出生的,长命的小提琴制作大师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生活在1644-1737年,至于 科莱利Corelli 1653-1713,维瓦尔第Vivaldi 1678-1741,巴赫Bach 1685-1750更是以后的事了。

经过黑暗中世纪之后的欧洲文艺复兴绘画与雕塑的特征根据台湾艺术图书公司出版的“西洋绘画导览”的论述,大概有如下几点:第一是肯定人性和自然,歌颂人而不再歌颂超凡脱俗的神;第二是抛弃模式化,注重写实与客观,美术去揭示现实生活的人和事;第三是讲求科学,研究技法,研究人体结构,透视,明暗和构图;第四是作品开始署名,这反映了艺术已经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及竞争有关;第五是开始表现人体美。

回头看我自己在上文提到的,把一九七八年秋到一九八九年初夏称之谓“中国的文艺复兴”所列举的特征与这里讲的西方文艺复兴特征相比,几乎如出一辙。

有兴趣阅览我发布过的绘画作品的乐友可点击如下帖子:

《胡伯尔曼 - 柴可夫斯基小协和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波提切利),

《Repin - 柴可夫斯基和拉赫马尼诺夫 三重奏》 (波提切利),

《里盖蒂 - 音乐剧“大恐怖”》 (安吉利戈)。

以下是“天使报喜”的几张局部,以供同好者欣赏。

天使:

天使与圣母:

圣母:

背景之一:

讲到画面背景和达•芬奇,“蒙娜丽莎”是最典型的代表。在此顺便贴一张本人所拍的“蒙娜丽莎”原作局部。我自信这张照片色彩的真实感与还原度比我所见过的不下几十种画册中所载“蒙娜丽莎”的印刷效果都要好。绝大多数的印刷品都对“蒙娜丽莎”的画面有所切割,而且色彩普遍都偏黄偏黑,也就是蓝色成了绿色,红色成了棕色,连罗浮宫自行印刷出版的画册中的那张蒙娜丽莎也都是一样。

我拍的一张局部:

“蒙娜丽莎”在罗浮宫内是唯一一幅用栏绳把观众远远隔开来观看的作品。名气太响,阿猫阿狗都要在她面前凑个热闹,观众都挤在离画作至少四五米以外一个专门的区域内,玻璃的反光显得格外强烈而且无法躲避,尤其在下半部分,蒙娜丽莎那双美丽的双手旁只看见一个个人头在那晃动。

摄于罗浮宫德农馆(Denon) 二楼第六号展览厅:

傅雷在他的“世界美术名作”中讲,“一五〇〇年左右,莱澳那 [即 列奥纳多•达•芬奇] 挟了这件稀世之宝到法国,即被法王法朗梭阿一世以一二〇〇〇里佛(法国古金币)买去。可见此画在当时已博得极大的赞赏。•••法王法朗梭阿一世款以上宾之礼。一五一九年,文西即逝世于客地。据传说所云,他临死时,法王亲自来向他告别”。

在傅雷翻译的丹纳“艺术哲学”第五编中这样写道,“他们不知道动作与面容的变化;在班鲁琴,弗拉•菲列波•列比,琪朗达约笔下,在西克施庭的旧壁画上,冷冰冰的人物呆着不动,或者排成呆板的行列,好像要人吹上一口气才能生存,而始终没有人来吹那口气。他们不知道色彩的丰富与奥妙;西约累利,菲列波•列比,芒丹涅,菩蒂彻利的人物都暗淡,干枯,硬绷绷的凸出在没有空气的背景之上。直要安多奈罗•特•美西纳输入了油画,融化的色调才合成一片,发出光彩,人物才有鲜明的血色。直要雷奥那多发现了日光的细腻的层次,才显出空间的深度,人体的浑圆,把轮廓包裹在柔和的光线之中。”(自“傅雷译文集”第十五卷510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傅雷的译名都太过老法,为释之,我列出上文提到的几位艺术家现代译名或补充内容如下:

班鲁琴,现译:培鲁基诺Pietro Vannucci Perugino 1446/50-1523/24,意大利画家,安布利亚画派Umbria School,拉斐尔之师

弗拉•菲列波•列比,现译:李比Fra Filippo Lippi 1406-1469,意大利僧侣画家,安吉利戈和马萨乔的弟子,波提切利之师,佛罗伦萨画派

琪朗达约,现译:基尔兰达约Domenico Chirlandajo 1449-1498,意大利画家,佛罗伦萨画派 Florentine School

西约累利,现译:西诺列利Luca Signorelli 1441/50-1523,意大利画家,安布利亚画派,米开朗琪罗之师

芒丹涅,现译:曼坦那Andrea Mantegna 1431-1506,意大利画家,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北部巴杜亚(或译帕多瓦) 画派Padua School

菩蒂彻利,现译:波提切利Botticelli 1444/45-1510,意大利画家,佛罗伦萨画派

安多奈罗•特•美西纳,现译:美西纳Antonello de Messine 1430-1470,意大利画家,威尼斯画派奠基人之一

雷奥那多,现译:列奥纳多,即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画家,佛罗伦萨画派

(jimdrp原创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