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Reflection
专辑中文名: 映像
艺术家: Hélène Grimaud
古典类型: 协奏曲
版本: [iTunes Plus AAC]
发行时间: 2006年01月13日
地区: 美国
简介:

资源比率:256K
专辑介绍:
2个月前我从CD店买了一张格里莫的巴赫CD,立即被她的风格吸引了,我没有听到过更纯净的巴赫赋格,而Concerto中又显现出无可挑剔的技巧。之后我在iTunes Store中买了她的贝多芬钢协5,但说实话这个版本并不出彩,虽充满活力但有些平坦。Reflection是我买的第三张格里莫唱片,演奏了舒曼,克拉拉 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作品,再次体现了格里莫宁静的力量和对作品内蕴的表现力。在克拉拉 舒曼的作品中加入了Anne Sofie von Otter的伴唱。整张专辑有一种崇高和剔透的意境,同时充满了动人的情感色彩。
格里莫小传:
海伦·格里莫,法国女钢琴家;1969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13岁即被巴黎的法国音乐学院接收为学生,在此她获得了1985年度的雅克 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后又随桑多尔和弗莱舍尔深造。
1987年,她参加了戛纳国际音像博览会和拉罗克-当特朗国际钢琴节,还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由巴伦勃伊姆指挥的法国乐团伴奏。
此后她曾与许多知名的乐团有过合作,如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莱比锡布业大厦乐团、欧洲室内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哥德堡交响乐团、圣彼德堡爱乐乐团、东京NHK 交响乐团,以及北美的波士顿、旧金山、多伦多、纽约等交响乐团。曾经合作过的指挥家,除巴伦勃伊姆外,还有阿巴多、布卢姆斯泰特、贝奇科夫、康伦、迪图瓦、贾维、津曼等。
豆瓣上评论:
最近听到一张很有意思的唱片,法国女钢琴家格莱芒的钢琴演奏录音,这个几乎和我同龄的演奏家拥有着神秘的个性,之所以说她神秘是由于这个生于南法-普罗旺斯的美女有个养狼的癖好。引起我兴味的这张名为 “映像”的唱片,其中的曲目编排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夫人克拉拉的三首艺术歌曲、接下来是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第一号与二首狂想曲。
作为浪漫派的诗人的舒曼以及承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承前启后的勃拉姆斯,他们有着深厚的友谊,舒曼对在他的文章<新的道路>中对博拉姆斯的创作给予鼓励,并大加赞赏。他们都是音乐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舒曼受到父亲的良好的文学熏陶,造就了他良好的文学素养,他的某些作品都流露出浓浓的诗意与文学作品中的那种冲突和戏剧效果,以及某些短暂的神经质般疯狂。勃拉姆斯的作品更以内敛的情怀与质朴的乐思,朴实无华的旋律有时候甚至有些晦涩,但是却呈现出气息宽广,博大厚重的人文主义色彩。他们呈现出的是二种不同的知识分子性格,但是不影响他们彼此欣赏,并结下深厚的友谊。作为舒曼夫人,克拉拉在当时也是钢琴演奏家,舒曼提献给爱妻的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无限的爱恋。他们的三人一直保持着真诚的友谊。舒曼亡故后,勃拉姆斯对于克拉拉的暗恋与日俱增,但是迫于世俗的压力和禁锢,他一直没有大胆的表白,孑然一身直至生命的终结。每每新作品问世,他也会第一时间交给克拉拉,征求她的看法和建议。他在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曾经写信给克拉拉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柔板是我正为你画得一幅可爱的肖像,它像你的面庞一样柔美。”博拉姆斯将这份情感深深埋在心底,这是德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淳厚、克制及忍耐的典型表征。
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是他早期的作品,独奏部分旋律如歌,克拉拉的艺术歌曲清新抒情,柔美,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是他创作早期的作品,已经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整体带给人温柔的感受,深刻、怀旧,富于抒情性和内省性。
“映像”的曲目编排明显有其制作人的一份良苦心思杂糅其间,同时,专辑中的录音也是自然,逼真传神,钢琴晶莹剔透,大颗粒的音符滴滴如同晶莹的水珠,流淌入你的心田。大提琴深情款款,淳厚弥香,尽显男人的博大胸怀。人声有很好的临场感,饱满,富于感染力。质朴,纯美的录音对于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作品的解读营造了相应的完美空间。200多年后,三人还能围绕一起,乐韵中彼此倾听,甜蜜、相思、爱意,苦涩中梳理那斩不断地情思。
格里莫采访:
B=《外滩画报》 H= 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B:你在第二本作品中使用了Epuisement(耗尽、枯竭的状态)一词,解释主人公“埃莱娜”当时的状态,能不能理解为现实中的你的一种投射?事实上,2006年,你也因肺炎引发的疲劳综合症退出舞台长达一年。
H:我想不能。这是一部虚构的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或多或少地象征我的某一个心理层面。比如第一章中出现的那个神秘的黑衣人,就象征着主人公想要逃逸的需要。你知道,每个人的心理,都同时夹杂着绝望、快乐、悲伤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足以占据全部,至少我并未经历过真正绝望或者抑郁的状态。演奏作品时,也需要经历百感交集,像大杂烩一般的复杂情感。
B:那可不可以理解为,你内心意志足够强大,从而克服了某一部分的胆怯和匮乏。
H:你说得没错。我一直感到很幸运,事业发展得相对稳定,似乎是在一个高原上不断地行走,没有遇到过所谓大风大浪的挫折。其实,我并不认为人生有所谓从低谷突然进入高峰的转折点,人总是在不断积累着经验和能量,逐渐转变,只是有时我们需要一些激励。
B:从你描述个人成长的自传《野变奏》可以看出,你从小就是个非常大胆自信的人,似乎从不怀疑自己,即便是追求爱情时,也伴随一股无往不胜的霸气。 H:《野变奏》中的经历,同我当时的年龄有关,正好是叛逆期。你所说的大胆,在我看来,就是倔、不懂得妥协、笨,算不上什么优点。例如当时做出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退学这样的选择,对我来讲,完全是无路可退,被逼无奈的结果。事实上,你必须相信,平常人遭遇过的所有困扰,我都曾面对。
B:然而,你的父母似乎一直很支持你,包括你退学、放弃演出等选择,这在中国的父母看来,可能简直不敢想象。
H:对,我很幸运,我的父母非常慷慨以及宽容,他们总是支持我的决定。我的父母并不是搞音乐的,起初送我去学琴,也是希望我找到发挥能量之处。后来,我的母亲还一度希望终止我的学琴,因为她更愿意我有一个正常的童年生活。当时还是我的父亲劝阻了她,说“还是随她去吧”。所以,他们一直希望我以我所愿意的方式接触音乐以及生活。
B:你的两部作品的出版日期虽然仅隔两年,但是从文字的气韵和对人物的处理上可以看出,你成长了很多。你对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怎么看。
H:谢谢,的确是这样。我也一把年纪了。人不能总是停滞不前,肯定要成长。我总是试着主动地改变自己,这总比哪天天崩地裂,你站在原地等死好。我总是尝试主动挣脱某种美好的状态,打破舒适安逸的安全感,并且我喜欢阅读那些不自作聪明,却又启发探索精神的书籍。某种程度上,成长就是一个解惑的过程,但人是永久有惑的,就像你推开一扇门,走进去,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B:你在《女钢琴家的心灵之旅》中提到了《列子》,引用了一段据说是伯牙说的话:“不是出色地弹拨弦乐器,也不是获得好听的声音。我所追寻的东西,我自己都还没从内心找到答案,乐器又如何能从外部为我作答呢?”看来你对东方的思想也有所涉猎。
H:我认为这段话真是非常有道理,我一直认为弹琴的过程中,音乐家就像一名大使,而这个大使的所有工作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处理你自己。首先就要自我发现,然后,演奏的过程才能做到明朗清晰。必须尽一切力量提醒自己个人存在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这种火花、这种热情、这种风格,个人身上的一切就不会形成整体。
B:那你已经完成了自我发现吗?
H:当然,自我探知是永不停歇的过程。你不要忘记——这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说的——你所知道得越多,你的疑惑也越多,对你而言,未知的世界也越大,未来也更长。而我这个人,总有过度刨根问底的毛病……
B:你在书中说,在同狼的交往过程中解放了自我,并且能够更为准确地抓住音乐作品的精髓,这到底是个怎样的过程。
H:我认为,人在成为一个社会人之前,首先应该是个自然人,与狼的交往解放了我的某种天性。你知道,狼,同其它许多动物一样,可以第一时间凭着直觉揭穿你所有的伪装,如果你感到胆怯或恐惧,他们会视你为威胁,会进入防备状态。如果你要跟狼和谐沟通,必须要在思想、智力和身体上100%投入。我们总是忽视这一点,人们总像自动驾驶的飞机一样无意识, 沟通交流功能都已经关闭了,失去了解异类的意识和冲动。一旦你接触了野生动物,你的思想、智力和身体会被打开。投入,这作用于音乐,也是同样的。
B:你是说,与狼沟通,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而音乐也正是如此吗?
H:对,你的这个观点非常有道理。音乐与自然相通,超越世俗。
B:你在第二部作品中,描述了主人公被一头母狼攻击了脖子和食指的经历,“温热沉重的鲜血在脸上流淌,手指则血肉模糊”,如果它的獠牙咬得再深一些,就无法得救了。这也是虚构的情节吗?
H:不,这是真的。我的手上现在还留有疤痕,不过也许不明显了。那次经历真是很好的教训,我过去曾与美洲豹、美洲狮、熊都有过友好的接触,自认为拥有一种同野生动物交往的特殊能力,仅仅凭着一份纯真,相信“如果我爱它,它就会爱我”。但事实上,这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我现在学会在现有的关系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一种警醒,在动物的世界里,只有狼才是统治者。
B:说到“爱”,《女钢琴家的心灵之旅》里有一个章节,主人公与一位陌生人就现代社会中“爱”的价值,展开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辩论。而你的观点似乎与《圣经》哥林多前书中的描述十分相似。能问一下你的宗教信仰吗?
H:《圣经》确实是对我影响很大的著作,是我的“第一本书”,是使我第一次对文学一见倾心的书,但我并不相信某一个具体的神。我相信有一个比人更大的实体的存在。我相信万物都有神性,树木有树神,阳光也有神性,神隐匿在大自然中。
B:既然说到了《圣经》,巴赫的音乐,尤其是他的赋格,被认为是音乐中的“圣经”,也是许多钢琴家晚年才敢尝试录音的作品。阿什肯纳奇70岁才录制巴赫,67岁的波利尼今年刚刚发布巴赫唱片。而你在去年就录制完成了一张巴赫专辑。
H:巴赫,并不是看你多大年纪开始弹,而是看你弹了多少年。我从9岁开始弹巴赫,至今已经30余年。我的老师告诉我,巴赫就像是面包,每天都要弹。巴赫的乐谱上并未标有速度、力度或者乐器,给予了演奏者很大的自由度。他的音乐像宇宙一样宽泛,演奏巴赫,就像是一个寻找真理的过程。有时候,我常想,如果巴赫看到现代钢琴,他会激动地为此创作怎样的曲目,所以我反对在现代钢琴上模仿古钢琴音色的演奏方式。如果过度地纠结在技术问题上,就等于放弃了音乐的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巴赫音乐的精髓,就在于信仰、爱和同情。这张巴赫专辑并不标志着我演奏巴赫的终结,可能仅仅是个开始。
B:你阅读涉猎面很广,历史、哲学、文学、诗歌,尤为钟爱俄罗斯文学。此次亚洲巡演随身带了什么书?能谈谈阅读历史、哲学类书籍对诠释音乐的益处吗?
H: 我最近在读三天前收到的礼物,一本名叫《狼图腾》的小说。我喜欢阅读有关狼的一切,包括生物学报告等。就像必须研究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献那样,理性思考并不会杀死感觉,它给你的直觉带来新鲜的刺激、自由和更多的理解。
B:但通常许多音乐家并不阅读理性的、逻辑的、架构宏大的书籍,认为音乐仅仅同个人情感有关,阅读一些文学和诗歌就已足够。
H:的确是这样的,不读书也可以弹得很好,或许单凭人性的纯真(innocence)和本能,还能演奏得更为打动人心。我认为,智慧有许多表现方式,文化中本身就包含着智慧,很难判断哪一种智慧更聪明。现在,我要说一个也许有些危险的观点:所谓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称谓,至少我不过分崇高地看待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