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十议》(巫鸿)影印版[PDF]

王朝资源·作者佚名  2010-03-19
 说明  因可能的版权问题本站不提供该资源的存贮、播放、下载或推送,本文仅为内容简介。

中文名: 美术史十议

作者: 巫鸿

图书分类: 教育/科技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影印版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书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发行时间: 2008年06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内容简介:

《美术史十议》“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吗?随着现代社会的成形,美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最近的历史时期当中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益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

作者简介:

巫鸿,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牌性》等等。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创作的高峰。春秋末期是传统礼仪艺术和建筑变革时期。很多新的艺术形式、类型和流派都随之出现。作者交代了战国社会和政治的转型的背景,认为新兴精英阶层的出现,使得旧有的物质文化和艺术形式都将有所改变。作者认为本章综合和分析了这些视觉现象。为了再现视觉的情景,作者将从两种形式来介绍战国艺术:属于国家的考古发现和现存文物以及属于个人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绘画。本章将分两部分:分别是“生活中的艺术和建筑”“死者的艺术和建筑”。作者强调视觉材料要放在具体相关联的类别中讨论,例如建筑和可携的物品。作者希望在这种形式下,能够将战国的艺术与社会、政治和宗教联系在一起。强调总体发展,基本的特性和区域性的艺术和建筑传统,以及一些艺术品中体现的外来文化因素。

内容截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