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全七卷)》(刘恒 等)扫描版[PDF]

王朝资源·作者佚名  2010-04-18
 说明  因可能的版权问题本站不提供该资源的存贮、播放、下载或推送,本文仅为内容简介。

中文名: 中国书法史(全七卷)

作者: 刘恒 等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书号: 9787534386619

发行时间: 2002年05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

本书以大量传世文物、考古资料中所见古文字为基础,叙述自殷商至秦代的书体演变过程——以象形为基调,从殷商甲骨文的古朴状态,经两周金文、六国古文,到秦代小篆的高度图案化;阐述这个过程中因时代、地域(各诸侯国)、用途不同,书法所体现的不同的艺术特点及成就。作者认为,自殷商至秦代,书法以字形的装饰美、书体的规范美为主,这与当时文字以社会功能和教化功能为主、书体和美感尚不能提供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有关。本书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本书从书学理论和创作流派两方面阐述清代书法的发展历程。清代书法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和风气——以张照、刘墉为代表的尊尚法帖墨迹的“帖学”,以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为代表的推崇碑版刻石的“碑学”。在作者看来,清代书法的发展趋势是帖学逐渐衰落,碑学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学:清初为帖学昌盛阶段,到乾嘉时期发展到极盛,同时碑派初兴;道咸以后,帖学盛极而衰,碑派书法取代帖学;至清末民初,碑派一统天下。本书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本书分别叙述元代和明代的书法发展史。元代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书法与文火画紧密结合,尤以赵孟頫为代表,他的书法遒丽秀逸、清新脱俗,开启一代新风,成为元代书法主流。明代书法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洪武至成化(1368-1487),书风大体平庸无味,是为低潮期;中期为弘治至隆庆(1488-1572),以文徵明、祝允明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影响巨大;晚期为万历以后(1573-1644),书风发生了深刻变革,以徐渭、董其昌、王铎为代表。明代书法的特征一是书法家集中干苏州一带;二是前期和中期对书法的认识重形质过于重神采,个性解放思潮直到晚期才影响书法艺术;三是书法的装裱艺术有了空前的发展。本书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本书集中阐述两宋书法风格的演变及对书法史的贡献,对辽金则着墨不多。作者认为,虽然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开创了注重抒发意趣和宣泄个人感情的“尚意”书风,影响深远;南宋四家(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也各具造诣,但总体而言,宋代书法艺术的成就远不能与唐代相比。对中国书法史而言,宋代的贡献主要在于系统的书学著作的问世、刻帖的盛行和流布、民间收藏的流行,以及著录书籍的应运而生,这些对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书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新体的草书、行书、楷书为土族所接受,不仅成为他们私人间书写交流的主调,而且已经列入官吏考核的书法系统;“书家”已成为社会性角色,受到人们的尊重;真正具有学术意义的书法理论著作也已经出现。本书从中国书法风格的转向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魏晋南北朝的书体样式、技法手段、书法流派及历史影响等。本书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

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书法盛行,名家辈出。本书以唐代为重点,按时代序列分为隋、初唐、盛中唐、晚唐、五代五个阶段,从书体演变、书法与文化、名家风格与成就、书法理论、书法的域外传播等方面,阐述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作者认为,唐代帝王重视书法,君臣论书,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初唐,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注重骨力,以真、行为胜,以欧阳询、褚遂良为代表;盛中唐,唐玄宗推重隶书,宽博华丽,行、楷、篆、草都趋于厚重,以颜真卿为代表,晚唐,书法由厚硕趋向瘦劲,以柳公权为代表。本书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两汉四百多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是各种书体(篆隶行草)孕育、产生和演变的时期。两汉政府重视书法教育,书法与仕途挂钩,文字学与书法理论已经初步形成,纸墨笔砚已经得到初步发展。作者依据大量两汉简犊、碑碣、墓志、石阙、石经、画像题字等资料,从简牍、碑刻、书法家与书学、书法用具等方面,系统阐述两汉书法的发展史。本书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刘恒(1959-),北京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书从书学理论和创作流派两主面阐述清代书法的发展历程。清代书法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和风气——以张照、刘塘为代表的尊尚法帖墨迹的“帖学”,以赵之谦、吴大溦、吴昌硕为代表的推崇碑版刻的“碑学”。在作者看来,清代书法的发展趋势是帖学逐渐衰落,碑学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学:清初为帖学昌盛阶段,到亁嘉时期发展到极盛,同时碑派初兴;道咸以后,帖学盛极而衰,碑派书法取代帖学;至清末民初,碑派一统天下。本书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内容截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