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中文名: 钢琴天籁-德国名琴与中国民谣
艺术家: 亚历山大·碧乐岛 Alexander Bildau
音乐类型: 民乐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中唱广州 DSD]
发行时间: 2007年
地区: 大陆
简介:

出版:中国唱片广州公司
发行:广州博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ISRC:CN-F13-07-368-00/A.J6
资源出处(Credit):RF
专辑介绍:
一张由德国钢琴家演奏的中国钢琴唱片,一张用德国顶级钢琴录制的钢琴发烧唱片。
亚历山大·碧乐岛简介:
亚历山大·碧乐岛Alexander Bildau(以下简称亚历山大)是一位德国钢琴家,早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和德国科隆音乐学院,并执教于世界多国和地区的多所音乐学院,是一位有丰富演奏经验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
几年前,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中国,从此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亚历山大·碧乐岛1957年生于德国曼因兹,5岁开始学习钢琴。曾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和德国科隆音乐学院。为了学习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专门跟随Bernard Lemmens(比利时)进行私人学习。
1998年,亚历山大带着梦想来到中国。由于对大教育家孔子充满崇敬之情,所以他把“中国行”的第一站选在了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正好此时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于是他便在这座城市小住下来,而且一住就是两年。
让亚历山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初来乍到时常被同事“灌醉”。那时候,同事们每次外出聚餐,都会叫上这个外国同事。遇到这种情况,亚历山大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朋友们热情好客,“忧”的是可能又要被灌醉了。因为每次吃饭前,大伙都要敬他一杯,所以往往还没怎么吃东西,十杯酒就已经下肚。当时的亚历山大还听不懂中文,而且对中国的习俗也不是很了解,面对同事的敬酒也不好意思拒绝,只能将酒水往肚里咽了。
这些年来,亚历山大慢慢适应了中国的饮食风俗,并且对四川麻辣火锅情有独钟。哪怕只是短时间离开中国,临走前都要去吃一次正宗的麻辣火锅来解馋。
“中山就像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亚历山大对记者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环境很舒适,人们也非常懂得享受生活。虽然工作都很繁忙,但总会抽出时间和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我觉得中山也是这样的。”虽然才来中山几天,亚历山大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在他看来,中山是一个很适宜居住的城市,安静而舒适,工作节奏不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那么快,人们可以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亚历山大表示今后有机会还会回到中山,并且要在这里住上一段日子。
演出结束后,亚历山大将会回国一段时间筹备他在德国的演出,之后会再回到中国,因为这里有他最割舍不下的东西——朋友,这也是中国最吸引他的地方。
亚历山大在中国有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譬如唱片策划制作人张忠庆。他们是通过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认识的,并且一见如故。由于同样钟情于中国民歌,张忠庆提议请亚历山大改编并录制一张有关中国民歌的钢琴CD唱片,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这项计划在当时并没有立即实施。
2007年,亚历山大和张忠庆再次相见,决定开始这个尝试。之后,亚历山大在中国的东海岸,用两个夏天,学习、分析和练习了很多西方和东方的音乐,并改编了其中几首动听的中国民歌。
除了好友张忠庆,亚历山大牵挂的还有他的学生。由于他先后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广东韶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和浙江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执教,可谓桃李满天下。学生都很喜欢这位和善的德国外教。一个家住上海的学生得知老师10月5日在中山举办演奏会,还特意搭飞机过来给老师助威加油。
“我在美国也住了几年,虽然他们都非常热情友善,却很难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我很喜欢中国,在这里我有几个特别好的朋友。”
他的音乐梦想,为中国音乐穿“新衣”!
起初,亚历山大认为钢琴并不适合用来演奏中国音乐。因为中国音乐丰富多彩且种类繁多,如果用钢琴来演奏,这些音乐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有的味道、性格甚至美感。中国音乐追求音符的灵活性,而这些在钢琴演奏中往往无法得以实现。西方音乐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一直追求纯粹的音响和复杂的和声。而在亚洲音乐文化中,经常使用五声或六声音阶,并不着重追求复杂的和声,更多的是寻求音乐中每个音符音色的微妙变化。在亚洲音乐中,没有纯粹的“DO RE MI”,每个音符在不同的音乐中都被重新定义,从而给音乐本身带来惊人的可变性。因此,亚历山大觉得如果将亚洲音乐依附于十二平均律体系来表现,会减少它的韵味。
改编音乐就像裁制新衣服。同样的人,穿上不同的衣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亚历山大感到很好奇,想看看中国的旋律穿上西方的“外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因此,他不想模仿亚洲风格的音乐,而是采用西方的音乐元素来与之结合。
所以,他将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歌与在西方同样著名的音乐元素相混合:爵士音乐爱好者会在《姑娘生来爱唱歌》中清楚地听到保罗戴斯蒙(PAUL DESMOND)的《Take Five》中的节奏型;《页里麦》被融化在BACH的合唱前奏曲中;《小白菜》的和声功能参考了SATIE的《Gymnopédies》;一些PIAZZOLLA的《Tango》中的音符被用在了《塔里木》中;《茉莉花》中则有GEORGE GERSHWIN的影子……
亚历山大觉得中国人对于自己音乐的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当一首曲子的旋律和整体风格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认为外国人不够了解他们的音乐。所以,亚历山大尽量不对旋律中的音符进行改变,而是改变了旋律的节奏。
亚历山大表示:“在西方音乐传统中,改编者应尽可能彻底地改变音乐原有的风格。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符合将音乐材料与其中心思想相分离的普遍做法,而并不拘泥于音乐原本的风格,这其实正体现了采用音乐素材来做游戏的一种乐趣。一首新的改编曲应该赋予作品原型以全新的面貌和感觉,并且这其中有很多种方法,我所采用的仅是这无数方法中的一种。希望我所改编并演奏的这张中国音乐的钢琴唱片能得到中国音乐爱好者的喜欢。”
分享说明:
本资源来自RF网盘,谨向原发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为了符合要求,仅对CUE及APE文件名做了稍许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