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York Philharmonic -《纽约爱乐:马勒作品广播录音 1948-1982》(New York Philharmonic - The Mahler Broadcasts 1948-1982)[更新CD2][FLAC]

王朝资源·作者佚名  2010-04-28
 说明  因可能的版权问题本站不提供该资源的存贮、播放、下载或推送,本文仅为内容简介。

专辑英文名: New York Philharmonic - The Mahler Broadcasts 1948-1982

专辑中文名: 纽约爱乐:马勒作品广播录音 1948-1982

艺术家: New York Philharmonic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FLAC

版本: [更新CD2]

发行时间: 1998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作曲: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马勒

指挥:Sir John Barbirolli, William Steinberg, Zubin Mehta, Pierre Boulez, Georg Solti, Klaus Tennstedt, Dimitri Mitropoulos, Rafael Kubelik, Bruno Walter, Leopold Stokowski

演唱:Dietrich Fischer-Dieskau, Kathleen Battle, Maureen Forrester, Yvonne Minton, Irmgard Seefried, Kathleen Ferrier, Set Svanholm

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 纽约爱乐

录音日期:1948-1982

发行日期:1998

发行公司:The Philharmonic-Symphony Society of New York, Inc.

资源出处:来自国外网盘,感谢原发者

资源格式:分轨flac

专辑介绍:

作曲家介绍:

一、生平与教育:马勒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全名是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马勒生于浪漫后期。-----1860年出生在波希米亚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死于20世纪早期------1911年病逝于维也纳,因此他是一位兼有两个时期音乐风格、承前启后的跨世纪人物。

马勒很小就显露出音乐方面的天赋,10岁即可登台演奏手风琴。15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了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在那里他学习了钢琴、和声与作曲。与此同时,他还在维也纳大学注册,学习文学与哲学等课程。18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从此开始了他那充满挫折、挑战与辉煌的指挥家与作曲家生涯。<FONT

二、艺术观点与追求:谈论马勒的创作特征,不能不论及他的艺术观点与追求。西方一位著名的音乐学家曾说,谁要想深入地理解马勒的作品,谁就必须首先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因为在马勒有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他那独特的个性特征。那么,马勒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马勒热爱文学,善于思辩。他所接触的文学与哲学方面的论著非常广泛。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德国的神秘主义世界观,到法国的古典主义理念;从德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到康德及19世纪德国其他哲学家的论著;从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小说,到马勒心目中现代文学的代表易卜生的童话,直到中国的唐诗等,都在马勒的兴趣范围之内。在维也纳求学期间,马勒还在维也纳大学组织过文学社,他常常自己作诗写歌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作曲家”。马勒的这些文学与哲学方面的知识,成为他后来音乐创作的基础和源泉,并对形成他的风格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勒是一位歌德崇拜者,赞成歌德的“人的生活经历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前提”这一创作观点,坚信“生活与音乐密不可分”这一信条,并且坦诚他所写的每一个音符都“言之有物”。事实确实如此,马勒的作品常常就象他的自传小说一样。他的最初的两部交响曲尤其如此,马勒曾这样谈到他的这两部交响曲,大意是:“我把我整个生活中的事件都写进了这两部交响曲,我的经验和遭遇变成了用音符写成的小说和诗。如果有谁能了解我所写的每一个音符的话,那么他一定是对我的思想和生活非常了解的人。生活与创作对我来说联系得如此紧密,以至于如果我的存在如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以为我是什么也写不出来的”。马勒后来的第六交响曲也具有自传性质,《从大地之歌》以及最后两部交响曲的创作也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马勒具有复杂多变的个性,被称为是一位带有“复杂的内心情感”(马勒的同事瓦尔特语),性格矛盾的人,这一个性特征也直接影响到马功的创作风格。马勒出生于犹太家庭,生活在天主教盛行的德奥,其社会地位是可想而知的。为了得到上层社会的接受,同时也为了获得维也纳皇家歌剧辽艺术总监的职位,马勒于是897年放弃犹太教而改信了天主教。尽管如此,马勒内心犹太人所固有的那种心灵创伤还是很深的。马勒有句名言,大意是“我是一个三重身份的流浪者,在奥地利我是波希米亚人,在德国我是奥地利人,在全世界我是犹太人,在任何地方我都是入侵者,没有人欢迎我”。马勒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他那自卑的心理感受,而这种感受无时不体现在他的作品中。<FONT

马勒崇拜瓦格纳,认为瓦格纳是新时期一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最完美和最伟大的天才。这一方面是瓦格纳的音乐对他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与瓦格纳的模仿是非常明显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瓦格纳是一位强烈的反犹主义者,而身为犹太出身马勒对此却并不介意。这或许能反映出马勒的个性复杂的一面。

三、创作成就:应该说马勒一开始是以指挥家的身份而闻名于世的。而创作中是在夏天休假期间才得以进行,因此马勒有一个“夏天作曲家”的别号。马勒的音乐创作主要包括交响曲和歌曲两个方面。他一生共写有十部交响曲(第十未完成),一部包括男女声独唱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和三部声乐套曲:《青年流浪者之歌》、《孩子们的神奇号角》和《亡儿悼歌》。作为一位“夏天作曲家”,马勒算是多产的了。马勒的这些作品已足以使他成为19—20世纪之交这一时期,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了。

四、交响曲创作特征:马勒的交响曲具有庞大与宏伟的特点,庞大与宏伟表现在乐曲时间长、乐队编制大、乐队音响丰满这三个方面。这是总体特征,马勒的这个主要特征与他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他部是想把人的生活(常常是他自己的)写进他的交响曲,而生活在他看来又意是充满着各种复杂的事件,因此他就不得不把他的交响曲写大。另一方面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也以庞大著称。除了这个主要特征外,下面再从几个方面对他的创作特征进行一下归纳:

1、后浪漫时期的主旋律风格旋律是浪漫时期写作的主角,人们常用“歌唱性”来赞美一个好的主旋律,然而在马勒的后期交响曲中,旋律写作已越来越突破浪漫时期的原则,出现了许多大幅度跳动的旋律,如在他的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中那样,9度以上的连续进行已司空见惯,似乎非如此则不能表达他的心潮起伏一样。我把这样的旋律写作称作后浪漫时期的旋律风格既有浪漫主义的“歌唱性”,又能跳出了浪漫主义的“框框”。它直接启发了望0世纪无调性旋律写作风格的形成。

2、独特的套曲布局.马勒的十部交响曲中有四部五个乐章,四部四个乐章,一部六个乐章一部两面三刀个乐章。仅从数字来看乐章偏向比传统的多。仅管第八交响曲中有两个乐章,但其长度并不比四、五个乐章的交响曲短。其演出规模就更加庞大之极了,因为所谓“千人交响曲”指的就是它。

在乐章布局方面,马勒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常把慢乐章安排在末乐章,这与传统方式是完全相背的。如他的第四交响曲,其中表达了对天国宁静生活的向往。把慢乐章安排在第一乐章也不建党寻常,如他的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就是

3、声乐及歌曲旋律的适用由于受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影响,马勒也喜欢把声乐加进交响曲中,并构成了他交响曲的一大特点。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八交响曲中,都用了声乐,有的作为一个乐章,有的则贯穿全曲。除了直接运用进声乐外,马勒还常肥自己的或别人的歌曲旋律用他的交响曲中,这一点或许是受了舒伯特的影响。难怪人们常称马勒是“歌曲----交响曲作曲家”,看来是名副其实的。

4、核心动机贯穿与主题的变奏、变形在马勒的交响曲中,传统曲式的结构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各种曲式混合运用是其特征之一,较常用的是奏鸣与变奏两种曲式原则的结合。为了不使音乐的结构过于松散,主题音调的贯穿与变奏手段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如马勒在第一交响曲中,就是通过四度音程(包括上、下行)核心动机在全曲中的贯穿,来获得整部交响曲的统一的,这与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神似而形不似。再如,在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主题旋律在整个乐章中贯穿变奏、变形达三十三次之多,达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从而使略嫌松散的结构得以统一。这一手法有李斯特“单乐章主题变形”手法之遗风,然而却形似神不似

5、和声功能的瓦解与调性的模糊马勒交响曲中的和弦有“高迭”和“附加音”的倾向,致使和弦的属性常不明确。其和弦之间的连接也相当自由,功能性当然也就瓦解了。功能的瓦解必然也使调性模糊。但马勒的交响曲又是全是有调性的,这是因为尽管调性被许多因素模糊了,但只要细心分析,调性的主干仍然存在。这就使得马勒的交响曲在音响上既新颖,也保持传统的缘故。

6、室内乐手法的运用尽管马勒继瓦格纳后追求丰满的乐队音响有使乐队逐渐膨胀的趋势,但在许多交响曲中又常常引入室内乐的处理手法,这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对比,而是与新的创作思路有关系。这种处理构成了他后期交响曲创作的一大特点,并且为二十世纪乐队创作向室内化方向发展指明了道路,这一点只要看一看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们器乐曲创作的倾向就一目了然了。

以下是国外网站对这套专辑主要内容的介绍,很简略:

The Ultimate Mahler Collection -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s first complete set of Mahler's symphonies. Nearly 14 hours of digitally remastered recordings, featuring 10 conductors and 15 soloists; William Malloch's legendary 1964 radio interviews with musicians who played under Mahler; rare audio interviews with Sir John Barbirolli, Leopold Stokowski, and Bruno Walter. Included are two companion books (500 pages in all) with essays by Henry-Louis de la Grange, Howard Shanet, Alan Rich, and others; exclusive interviews with Philharmonic musicians; extensive excerpts from historical reviews; original program notes, texts, and translations. Also in this set are rare archival photos and reproductions; complete chronologies of New York Philharmonic Mahler performances, broadcasts, and recordings; and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Mahler's own concert programs in New York.

【注】

由于本人为小带宽电信,发布全集资源对网络压力不小,请各位下载的朋友给予充足的耐心,下载好的朋友也请尽可能长期留源,方便以后的朋友。

由于为分轨flac,每张CD单独打包,各位下载好的朋友请尽量使用【免解压播放软件】进行播放,方便留源,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