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城记》剧情介绍内容介绍

王朝资源·作者佚名  2010-05-22
 说明  因可能的版权问题本站不提供该资源的存贮、播放、下载或推送,本文仅为内容简介。

片名:二十四城记

英文名:24 City

导演: 贾樟柯

编剧: 贾樟柯翟永明

主演: 陈冲饰小花

吕丽萍饰大丽

赵涛饰娜娜

剧情介绍:

1958年,一家东北的工厂内迁西南。

大丽(吕丽萍),1958年从沈阳来到成都,成为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遥的迁徙带给她难以释怀的往事。

小花(陈冲),1978年从上海航校分配到厂里,外号 “标淮件”,是工人心目中的美丽厂花。

娜娜(赵涛),1982年出生,在时尚城市和老厂之间行走,她说她是工人的女儿。

三代厂花的故事和五位讲述者的真实经历,演绎了一座国营工厂的断代史。

他们的命运,在这座制造飞机的工厂中展开。

2008年,工厂再次迁移到新的工业园区,位于市中心的土地被房地产公司购买,新开发的楼盘取名“二十四城”。

往事成追忆,斗转星移动。时代不断向前,陌生又熟悉。对过去的建设和努力充满敬意,对今天的城市化进程充满理解。影视简评:

《二十四城记》:我的国家和我的同胞

当贾樟柯在戛纳记者会上说“中国的问题在于历史,也就是如何面对过去”的时候,我心里吃了一惊。我想每一个认真思考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会对贾樟柯这 句话产生共鸣。中国1958年到2008年这段历史,能否面对,能面对多少,以及怎样面对,是个何等恼人的问题,这其中的伤痛哀怨,让多少人扼腕,而对于 “我苦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这种普遍家国情怀的表达,《二十四城记》和其他民族既有的优秀作品相比,又能有何创新超越之处?这些都让我对影片《二十四城 记》产生好奇和期待,况且更为特殊和巧合的是,《二十四城记》镜头下每一秒钟描述的对象都是成都,而这个城市刚刚遭受一场举世震惊的地震,生活在那里的人 们,在影片里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过去?

面对过去是困难的,因为过去和超现实一样,既不易扑捉,又适于任人胡说,但不面对过去,又是多么不明智,一个不能理性面对过去的民族,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现实,也不可能把握将来。

面对过去是必须的。

但对当代中国是艰难又迫切的。

那么,如果贾樟柯要面对过去,他面对的“过去”究竟是什么?我们所谓的时代,是群体还是个体?

贾樟柯通过《二十四城记》回答,过去,是个人经验,是那些“必须去聆听才能了解的个人经验”。

影片以罕有的个体角度以及个人福祉角度考量了中国当代史,错综复杂、血泪交织的当代中国近50年历史在这里不再着眼于宏大叙事,而是着眼于一个个脆弱美 丽的血肉身躯—— 那些普通的工人,他们的青春和衰老,一段段无法弥补的遭遇。贾樟柯《二十四城记》是一部工人阶级的悲歌,一部劳动者的悲歌,它每一秒钟都饱含着泪水,洒向 的都是“我苦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

“《二十四城记》是一部关于420厂的记忆。1957年为避朝鲜战争,420厂从沈阳迁至成都。 这家造飞机的工厂,属于国家直管的军工厂,最多时有三万工人、十万家属。工人无论来自天南海北,不管是从上海分配过来的,还是成都本地的,到了420,就 得讲厂话,即东北话,形成了一种很独特又很封闭的工厂文化。420厂地处成都市二环边上,占地四十亩,以前叫东郊,现在则是非常中心的地带,2008年工 厂再度搬迁,原来的厂区被房地产公司买下,新开发的楼盘取名‘二十四城’。”

《二十四城记》以一个成都国营三线军工厂为背景,讲述三 代工人生活的变迁,用纪录和虚构结合的方式,温暖而又锋利的描画了大时代背景中一个个被生活侮辱与损害的谦卑善良的灵魂,从而完成了一部工人阶级的群像史 诗。更为可贵的是,陈冲(blog)在片中现实和虚构相交合的角色设计(陈冲在片中扮演一个因为长的像“小花”而被叫成“小花”的上海女工人),通过其出 色的表演,令一部记录片在真实与虚构的交汇中碰撞出眩目的光华 —— 真实还是虚构,借着艺术达到了“真”的高度,模糊了分界;而电影的结尾,当“过去”一一呈现的时候,“现实”突然像一个成熟的婴儿一样随着赵涛 (blog)的台词诞生,“我一定要挣很多很多钱,我要给我爸妈在二十四城买一套房子”,用贾樟柯自己的话说,是赵涛这句即兴的台词,让他理解了中国的现 实—— 正是因为过去的体制造成了非常多的问题,当下的中国才会有那么强的拜金气息,正是赵涛这句话,“让我理解了我的国家和我的同胞”。

通过关注历史,《二十四城记》给了世界,以及我们自己,一个解读现代中国的方式。

所以,就责任感,就中国当代知识界最需要的责任感而言,《二十四城记》是一部杰出的电影。

那么对于电影节而言,究竟一部电影要杰出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最佳?一位具有丰富电影理论基础以及大量实践经验的朋友曾经告诉我:最佳电影指整体的质素和 各部门的创造力都突出的电影,特别是在人类生活和处境方面有创造性的发现的电影;而最佳导演,一般奖给导演独特的美学兴趣,及在电影语言方面的创造力。

《二十四城记》离这两个标准都很迫近,尤其是后一个。

写这篇文章(听歌 blog)的时候是在5月19号的戛纳,第61届戛纳竞赛片刚刚放了一半,最重头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文德斯、索德伯格的片子都还没放映,这时预测奖 项,为时尚早。不过,做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耳闻了汶川地震生死的中国人,戛纳,即便身在其中,都似乎很遥远,所以对于《二十四城记》这部中国惟一一部 入围的竞赛片,我已经放松了对“是最佳影片还是最佳导演”的期待,因为地震让我发现,我们对人类的热爱,超过了电影本身。所以在这里,我不想赞美贾樟柯大 胆的艺术追求,熟练的表现手法,我只是想感谢他勇于直面中国当代历史的道德勇气,感谢他用镜头深深怜悯爱惜了“我的国家和我的同胞”。

最后解释一下,“二十四城”四个字取自一句古诗,“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花”,据说是因为宋人赵忭在《成都古今记》中记载说:“五代时,孟蜀后 主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锦城。”因此才有二十四城的诗句,再现了彼时“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成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