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桥上,望着缓缓流淌的塘河水,有种想融入其中的感觉。

或许是天气炎热的关系,就连渔船也懒得在水面摇晃,静静地等侯着什么。想那渔船的主人,每日游历在这样一幅田园诗篇里,撒网捉鱼,一定安详惬意。

望着远处的美景,好想在此结一草庐,过上一回田园生活。

从桥上下来,沿着一条新街前行,那尽处就是古镇的一个入口。正午的炎热,冷淡了石阶小巷。不过我却很喜欢这样的宁静……踩着青石铺就的台阶,缓步走进深深的小巷,静静地感受岁月的变迁。




在古镇的小巷里,见一个小女孩从面前跑过,鲜艳的衣服在古镇的小巷里格外显眼,于是追踪到她家里,想请她当了一回她从未当过的MT。
走进昏暗的老宅,见一家人真在吃午饭,就对一个孩子母亲样的女人说明来意,那女人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便问那女孩,女孩没有做声,只是用力地点点头,便不知所措起来。于是牵着女孩的小手,把她领到屋外,在静静的小巷上站好。那家里的人也都放下碗筷,依着木门向外观看。

本想让这小妹自然点,所以也没有让她摆什么POSE,可腼腆的小妹,面对我的镜头,依然着实有点紧张。
这不觉想起童年的我的第一次拍照。
那时几岁不记得了,只记得是姐姐给我买了一套海军服,穿上后都说好看,我自己也臭美得不得了。后来姐姐便带我去照相馆。去的时候兴高采烈,可是到了照相馆,面对那架被黑布蒙着的庞然大物,就吓得心惊肉跳。后来在姐姐的鼓励下,才算拍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黑白照片,相片洗出来后还被姐姐上了颜色。不过从那笔挺着的、很是僵硬POSE上看,就知道当时我的紧张程度了。哈哈……

后来灵机一动,让她搬来道具——一把笑木凳,让她坐上,才见得童真原貌。不过能够大胆地应邀做一回我的模特,也是难能可贵了,起码要比我强上百倍。
拍完后,我把相片给她看,透过显示屏的影像,越发鲜亮起来。那腼腆的表情也荡漾起甜蜜的笑。她的家长也跟着过来观看她们的希望,在一片朗朗的说笑声里,在她的神态和谈话中,我看到了古镇民风的淳朴。

这时,从巷子的尽头疾步走出了另一个小妹妹,看样子应该是赶着去上学。于是就连同这个小妹妹一同收入相机。看这小妹妹的样子,是否就是古镇的未来?

离开这热情的一家人,继续独步小镇。在很多房屋的墙壁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大幅标语。细想一下,那个时代的一代民众对一代伟人的爱戴,恐怕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可是,这样的遗迹也比比皆是:原本精美的浮雕石刻,如今这般模样,让人无语。

走累了,坐在小巷的石阶上,凝视石板上雕凿着金钱样的孔洞,不知自己在想些什么。那孔洞是古镇小巷的下水口,雕凿得虽不是很精美,也算精细。从另一个侧面也见证了古镇曾经的辉煌。

在塘河古镇制高点处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庙宇——清源寺,它建于清光绪13年。这是清源寺正门门楣,残破的浮雕,控诉着那个残酷的时代,多少精美的遗产成为“破四旧”的殉葬品!

清源寺门前的黄桷树,默默地守望着塘河的风雨变迁。

寺门前的石香炉,虽伤痕累累,但风采依旧。那三个神灵,背负的不仅仅的沉重的香炉,更有无数个善男信女的美好愿望。那愿望,曾经化成缕缕青香,袅袅升腾,可真的实现了人们的夙愿吗?

看守寺院的是一对和蔼可亲的老人。这里本不让拍照,但老人看我来自遥远的北方,便特许我随便拍。不过我也不想为难老者,况且寺院正在维修,就简单拍了几张。

走进寺内,维修工作正在进行,只是目前凌乱得很。佛龛的数尊佛像披红挂彩,隐去佛颜金身。寺院不大,虽然很破旧,但仍能感觉到从前的气派。佛龛的对面却是古老的戏台,不知是寺院改成戏院,还是戏院改成的寺院。可惜寺里面没有合适的取景之处,只好纪录下高耸的房脊和残缺的篆楷文字木刻,由此而见当年的卓越风姿。


走遍重庆各个古镇的想法,在很久前就有。
塘河古镇位于重庆江津市西南渝川结合地带,重庆市风景名胜区黑石山----滚子坪境内,东北面与白沙镇毗邻,紧靠成渝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西南面与四川合江接壤。距江津65公里,重庆112公里。
塘河古街区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特征风格的古建筑。古镇街道依山而建,从河畔码头起呈阶梯状蜿蜒上扬。约长600米的主街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两条小街,并由三道寨门把持着。拾级而上沿街建筑多以青石为基、砖木为墙、奇檐斗拱、雕梁画柱、错落有致。
2005年6月,只身来到塘河古镇。
自重庆的江津坐车经白沙到塘河古镇,要走了近三个小时。
可惜这次去没找到拍全景的地方,只好局部展示了。
从福宝和自怀流过来的大、小槽河在甘雨镇一汇合,就成了这湾碧水——塘河。两岸山峦起伏,茂竹遍布;浅滩处,突兀的岩石被河水雕刻得形态各异。悠悠滴翠的塘河水,不知流淌了多少年,带走的是历史的沧桑,带不走的是不变的风景!

站在桥上,望着缓缓流淌的塘河水,有种想融入其中的感觉。

或许是天气炎热的关系,就连渔船也懒得在水面摇晃,静静地等侯着什么。想那渔船的主人,每日游历在这样一幅田园诗篇里,撒网捉鱼,一定安详惬意。

望着远处的美景,好想在此结一草庐,过上一回田园生活。

从桥上下来,沿着一条新街前行,那尽处就是古镇的一个入口。正午的炎热,冷淡了石阶小巷。不过我却很喜欢这样的宁静……踩着青石铺就的台阶,缓步走进深深的小巷,静静地感受岁月的变迁。




在古镇的小巷里,见一个小女孩从面前跑过,鲜艳的衣服在古镇的小巷里格外显眼,于是追踪到她家里,想请她当了一回她从未当过的MT。
走进昏暗的老宅,见一家人真在吃午饭,就对一个孩子母亲样的女人说明来意,那女人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便问那女孩,女孩没有做声,只是用力地点点头,便不知所措起来。于是牵着女孩的小手,把她领到屋外,在静静的小巷上站好。那家里的人也都放下碗筷,依着木门向外观看。

本想让这小妹自然点,所以也没有让她摆什么POSE,可腼腆的小妹,面对我的镜头,依然着实有点紧张。
这不觉想起童年的我的第一次拍照。
那时几岁不记得了,只记得是姐姐给我买了一套海军服,穿上后都说好看,我自己也臭美得不得了。后来姐姐便带我去照相馆。去的时候兴高采烈,可是到了照相馆,面对那架被黑布蒙着的庞然大物,就吓得心惊肉跳。后来在姐姐的鼓励下,才算拍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黑白照片,相片洗出来后还被姐姐上了颜色。不过从那笔挺着的、很是僵硬POSE上看,就知道当时我的紧张程度了。哈哈……

后来灵机一动,让她搬来道具——一把笑木凳,让她坐上,才见得童真原貌。不过能够大胆地应邀做一回我的模特,也是难能可贵了,起码要比我强上百倍。
拍完后,我把相片给她看,透过显示屏的影像,越发鲜亮起来。那腼腆的表情也荡漾起甜蜜的笑。她的家长也跟着过来观看她们的希望,在一片朗朗的说笑声里,在她的神态和谈话中,我看到了古镇民风的淳朴。

这时,从巷子的尽头疾步走出了另一个小妹妹,看样子应该是赶着去上学。于是就连同这个小妹妹一同收入相机。看这小妹妹的样子,是否就是古镇的未来?

离开这热情的一家人,继续独步小镇。在很多房屋的墙壁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大幅标语。细想一下,那个时代的一代民众对一代伟人的爱戴,恐怕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可是,这样的遗迹也比比皆是:原本精美的浮雕石刻,如今这般模样,让人无语。

走累了,坐在小巷的石阶上,凝视石板上雕凿着金钱样的孔洞,不知自己在想些什么。那孔洞是古镇小巷的下水口,雕凿得虽不是很精美,也算精细。从另一个侧面也见证了古镇曾经的辉煌。

在塘河古镇制高点处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庙宇——清源寺,它建于清光绪13年。这是清源寺正门门楣,残破的浮雕,控诉着那个残酷的时代,多少精美的遗产成为“破四旧”的殉葬品!

清源寺门前的黄桷树,默默地守望着塘河的风雨变迁。

寺门前的石香炉,虽伤痕累累,但风采依旧。那三个神灵,背负的不仅仅的沉重的香炉,更有无数个善男信女的美好愿望。那愿望,曾经化成缕缕青香,袅袅升腾,可真的实现了人们的夙愿吗?

看守寺院的是一对和蔼可亲的老人。这里本不让拍照,但老人看我来自遥远的北方,便特许我随便拍。不过我也不想为难老者,况且寺院正在维修,就简单拍了几张。

走进寺内,维修工作正在进行,只是目前凌乱得很。佛龛的数尊佛像披红挂彩,隐去佛颜金身。寺院不大,虽然很破旧,但仍能感觉到从前的气派。佛龛的对面却是古老的戏台,不知是寺院改成戏院,还是戏院改成的寺院。可惜寺里面没有合适的取景之处,只好纪录下高耸的房脊和残缺的篆楷文字木刻,由此而见当年的卓越风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