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预测淘宝今年付费搜索收入9亿 占12%份额

王朝财经·作者佚名  2009-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淘宝将从百度手中抢走付费搜索市场份额

通用型搜索引擎与电子商务的关联性较弱

腾讯科技讯 12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付费网络搜索市场,亚洲最大的网上零售交易平台淘宝网有可能在未来与中国最大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和全球搜索巨擎谷歌三分天下。

尽管百度在中国的主导地位至今连谷歌也难以撼动,刚推出独立搜索引擎的淘宝网,却极有可能打破目前的格局。易观国际分析师陈寿送就认为,在整个互联网市场,淘宝或将成为搜索引擎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淘宝网的广告点击转化为实际购买的概率要远大于百度和谷歌,而且淘宝的关键词竞价普遍低于百度,这两个因素都让淘宝搜索对在线卖家更具吸引力。”瑞信分析师Wallace Cheung在接受路透采访时称。

Wallace Cheung参与撰写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12年,淘宝在中国付费搜索市场的占有率将提升至22%,而百度的份额将下降至36%,谷歌为32%,与目前基本持平(31%)。瑞信估计今年淘宝付费搜索业务收入为9.23亿元人民币,占12%的市场份额。

Wallace Cheung指出,虽然眼下淘宝的搜索分类只有两项(宝贝、店铺),远低于百度和谷歌(后者通常包括新闻、视频、音乐、图片等多项分类),但淘宝提供的却是市场上最富竞争力的搜索过滤。

淘宝网独立搜索引擎(search.taobao.com)近日正式上线,首页上类似百度和谷歌的简洁风格。虽然其搜索结果仍只基于淘宝网。不过,分析师普遍预计,淘宝不会局限于此,开放全网搜索是迟早会迈出的一步。

通用型搜索引擎的弱项

在中国,百度,谷歌和雅虎等通用型搜索引擎与电子商务的关联性比预期要弱。原因是不能解决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最根本的问题:交易诚信。

根据瑞信的研究,国内电子商务公司的流量平均仅有约20.35%来自于搜索引擎。以淘宝为例,仅有6.9%的流量来自于百度,而用户也仅仅是通过百度搜索进入淘宝首页,而非更细的分类项目。易观国际的研究显示,2008年搜索引擎市场仅有约10-20%收入来自于电子商务平台。

“相关性”是呈现搜索结果的关键因素,因而百度和谷歌的搜索在区分产品质量高低和卖家可信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可言,而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却能提供商家的交易信息和买家评价系统。

“怎么找到想买的东西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怎么留住客户,产生交易,这正是百度缺乏的。”Wallace Cheung表示。

据iResearch的数据,在购物网站有广告投放行为的在线商户比例由2007年的23%增长到2008年的35%,而在搜索引擎上投放广告的在线商户比例2008年下降了2%,至15%。

分析师认为,在线商户的广告投放行为趋势有利于淘宝,对百度和谷歌却不是好消息。

“百度的确一家独大,但还不是垄断,也并非拥有所有客户。百度庞大的流量并不能有效转化为交易量,从这个角度而言,百度虽然已经很大,但跟电子商务的关联仍不够密切。”Wallace Cheung指出。

短兵相接 但难撼动对方优势

随着网上购物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正在涉足该领域。百度已经在大力推广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啊,试图与淘宝分一杯羹,而淘宝曾于2008年9月宣布屏蔽百度搜索,谷歌以及其他搜索引擎则不受影响。

淘宝推出独立搜索引擎并非偶然。Frost & Sullivan 咨询总监王建斌指出,淘宝做事一向很有逻辑,先是搭建购物平台,然后推出支付工具(支付宝),现在又是搜索。很显然,淘宝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电子商务平台。

“它们都在试图进入对方的核心领域。不过,淘宝搜索侧重于商户,而百度的搜索范围更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摩根大通分析师Dick Wei认为,未来淘宝在搜索市场的发展前景仍将主要取决于其搜索技术和用户体验。

不过,在王建斌看来,淘宝推出搜索引擎,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完善淘宝网的交易和销售体系,而并非与百度和谷歌在搜索领域展开直接竞争。

王建斌预测,既然淘宝出于利益冲突的原因屏蔽了百度,未来也不排除那些与淘宝有竞争关系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有屏蔽淘宝搜索的可能,这也将成为限制淘宝提升其搜索市场地位的潜在威胁。

他并指出,虽然淘宝网的流量够大,也有广告价值,但网络搜索市场的集中度一向很高,存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未来搜索市场的格局只会微调,很难发生根本改变。“除非产生颠覆性的搜索技术革命,否则百度仍将一家独大。”他说。(文/乐天)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