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落实调控政策 增加供给遭遇执行难

王朝财经·作者佚名  2010-0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地产中国网讯 今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会同其他五部门领导就最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答记者问。齐骥在发言中强调,在今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当中,有三件事情最为重要: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增加供给。

他解释,增加供给主要是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对于房价较高、上涨比较快的地方,在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同时,也要增加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带有政策和保障性质的住房。特别是要考虑到有一些在城市新就业的毕业生和外来人口,通过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的供应方式来解决这部分阶段性购房能力不足的群体的住房困难,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安定的居所。

他还着重强调,一定要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的比例。举例说,建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建两套70平方米的房子,两套就是增加了供应的户数。

显然,增加供给是满足大多数人购房需求、改善大多数人的居住条件的最有效手段,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也是通过调整供应结构从而调节房价的最直接的办法。

但地产中国网调查时也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目前商品住房开发商拿到的土地价格都很高,市场上中高价位住宅的购买力又相对旺盛,开发企业既缺乏建设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基础,又缺少建设普通商品住房的市场压力和动力。

如果不能从控制地价着手,单纯控制房价,让按市场价拿地的企业盖低价的普通商品房,恐怕只能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政府要么舍弃对土地出让收入的高额企图,在供地时明确开发类型限制;要么直接拿出土地来建设带有政策和保障性质的住房。好在齐部长提到的第三件事就是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关于保障性住房,增加供应量是一方面,合理分配更重要。据反映,每年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并不少,但是公开拿出来分配的比例却很不高,不排除其中一部分分给了应该消费商品房的人群。

至于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的比例,业内人士无不对2006年出台的“90/70”政策记忆犹新。这个政策初衷是良好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基本被架空,到2009年各地建委对此条限制基本解禁。期间还留下后遗症:有些家庭买的一套房子会拥有2-3个产权证。开发商把报批的两三套房子打通成一套销售。一个出于良好意愿的政策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早有学者指出,问题症结在于这项房地产经济政策担负了社会政策功能,两类政策的混淆影响了房地产政策本身的效力。在市场上,消费者对90平米以上的房子的需求更多,大房子好卖又好建,开发商在商言商,自然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阳奉阴违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一位开发企业的老总在通读国11条后,颇为感慨地说:“经历了几轮的调控,政府的调控手段越来越丰富,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希望这次调控更见实效,不要重复以往的失误,不要再让开发商陷入绝境,也不要让买房人因为观望更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是业界对新政颇有代表性的看法。

至于这轮调控的效果,还要看实施的细则。地产界又将进入政策敏感期了,今年一月新房和二手房交易量大幅下降,买家观望初见端倪。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