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解读7.4万亿天量信贷“迷踪”
中国证券网记者 苗燕
央行昨天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详细揭秘了今年上半年7.4万亿元天量信贷的具体流向问题。报告透露,在新增信贷中占比较大的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及房地产业。
报告显示,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上半年贷款新增额分别为6445、32561、20212、5392、7459及-327亿元。
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3.1万亿元,同比多增2万亿元。
报告显示,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6月末,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2.4%,比上年同期高23.2个百分点。上半年,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51.6%。报告认为,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向扩内需保增长重点领域倾斜,有利于促进投资需求增加和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为进一步扩大消费创造条件。
此外,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势显著回升。6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2.7%,比上年末提高6.8个百分点。上半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01亿元,为上年全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1.5倍。同时,上半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中长期贷款也增加较多。
从产业结构看,6月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17.0%、23.4%和44.6%,分别比年初增加177亿元、6803亿元和2.4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0.6%、22.0%和77.5%。新增中长期贷款投向第三产业的力度明显加大,总体上符合产业调整要求。
央行认为,中长期贷款投向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方面的变化,反映出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对与积极财政政策结合紧密的行业和部门的信贷支持。央行指出,近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调整政策出台后,项目资本金加快落实,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也在相应增加。
央行表示,当前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有利于拉动需求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下一阶段,要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证券网)中国证券网记者 苗燕
央行5日发布了《200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报告指出,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合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此外,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信贷原则,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三农”、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同时,进一步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
同时,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便利国内机构境外投资,稳步扩大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此外,要抓住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时机,继续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外需减弱具有中长期性,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本上还是要加快以扩大消费内需为核心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启动民间投资。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大幅增加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计划。进一步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减少市场扭曲。近一个月内 央行三次强调"适度宽松"不变
中国证券网记者 苗燕
央行在昨天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已是近一个月来,央行连续第三次强调将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
在此基础上,央行表示,将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央行也呼吁,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谈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央行透露,将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同时,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合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此外,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同时,进一步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
央行将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便利国内机构境外投资,稳步扩大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报告还呼吁,要抓住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时机,继续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启动民间投资。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央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机和力度要准确判断
中国证券网记者 苗燕
随着多个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引发通胀的可能性也在暗中滋长。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部分国家的政府和央行已开始研究包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内的危机应对措施的退出策略。央行在昨天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醒说,退出应以危机的影响基本消除、经济恢复增长为前提,特别是在实践中,对退出时机和力度要准确判断。否则,政策退出过快,可能给复苏带来压力;退出过慢,则可能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和恶性通胀。
央行认为,在大规模财政政策的配合下,零利率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初步效果,稳定了价格预期,避免了“大萧条”式衰退的发生。但是,零利率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着诸多约束。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私人部门去债务化的过程仍在缓慢进行,实体经济依然脆弱,消费和就业等领域的恢复仍不确定。与此同时,部分经济体财政赤字快速上升,随着国债供给压力的加大,长期国债收益率可能进一步升高,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经济复苏构成威胁。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还面临着“维持较低国债收益率以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币值以维护国家信用”的艰难抉择。
央行建议,在退出工具的选择上,除逐步缩小应对危机的数量型工具规模、适时运用常规工具外,也可以考虑创新其它工具,以保证在经济复苏时既可以较快地回收大量流动性,又不会使信贷市场发生较大波动。
央行还建议货币政策应与财政等其它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注重与主要经济体间的沟通和交流。要避免政策效应的漏损,或以邻为壑政策对其他经济体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