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以后,在中国百强企业的领导人中能见到你们的名字。我希望经过一期、二期、三期以后,能办出大于联想超出联想的企业。”7月15日,中科院“联想之星”CEO特训班一期结业,在结业仪式上,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这样寄语学员们。
柳传志的寄语让学员们热血沸腾。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学员王晓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能够成为‘柳氏门生’,着实让人激动和兴奋。能够跟著名的企业家学习怎么创办企业,管理企业,让我受益匪浅。相信我们一期特训班的同学中将来会出现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 “因为联想也是从科学院里走出的企业,我们希望帮助科学院再培养一些企业家出来,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从国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这个大的概念来讲,可以把知识产权跟企业做交易,也可以用给企业服务的方式,给企业定制开发,但是真的带着自己的技术出来创业,可能是一个比较难的选择,这种选择对创业者来说很关键,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这样的创业者。”联想投资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联想之星CEO特训班一期总教务长王建庆进一步阐释了联想办班的目的。 把科学家培养成企业家 联想控股是从2000年开始尝试做投资,2001年正式成立了联想投资有限公司,“经过了几年的在中国投资高科技的创业型企业,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帮助这些早期的创业者在中国怎么把企业做起来,这些帮助他们的体会,可能对科学院里想出来创业的科学家变成一个企业家会有帮助,所以柳总带着我们一起讨论,就觉得我们联想能够帮助科学院把这件事做起来。”王建庆说。 在联想控股想培养科学家成为企业家的同时,中国科学院也在为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做不懈的努力,双方一拍即合,联想学院的框架这样搭建了起来。2008年1月24日,联想控股成立了以副总裁曹之江为组长的“联想之星”CEO特训班项目组,正式启动项目筹备工作。 学院的框架有了,挑选学员就摆上了议事日程。“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的筹备团队几乎走遍了中科院的科研院所,有130多个科研项目被推荐了上来。“我们从130多个项目里面筛选出了50个有产业化前景,并且有人愿意带着出来创业的项目,然后做了第二次的深入的调查,又挑选出了36项比较符合要求的项目。”王建庆介绍。 挑选最终的30名学员时,柳传志参与了所有的面试,面试的问题只有两个,一是应试者持有的项目是否具有产业化的可行性,二是应试者是不是想做企业家,不再去做科学家了。王建庆介绍:“我们班30名学员中,除了两名是来自企业,还有两名原来在中科院里就有公司,其他人全是博士生导师,相当一批人是中科院通过‘百人计划’从国外吸引来的高端人才,他们这些人现在的生活是很安逸的,每个人都带着很多硕士、博士,可以从国家获取很多经费的,出来创业其实是放弃安逸的生活,挑战新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复地问‘你是不是真的想出来’。” 时隔一年,从第一期“联想之星”CEO特训班毕业的王琳向记者回忆当初报名的经历时说:“我是眼看着一个好朋友在联想成长了起来,就有一种了解联想的愿望,这次特训班给了我机会,我就想一定要争取到机会,去近距离观察一下联想。”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最大的困难是转变观念 一群有成就的科学家放弃安逸的生活出来创业,这让很多人感觉不可理解。来自中科院理化所的李文东告诉记者,科研项目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知道是否有用,科学家出来创业也是可行的,他说:“像我们承担的国家‘985’课题攻关项目,这些项目都有个要求,就是技术最终要变成产品,所以我们本身既是一个研究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我们做项目的时候经常跟企业接触。研发的技术行与不行,要企业说,不是我们自己测试个数据来应付,国家项目要给国家交差,这个交差我们提供的是顾客的使用报告,得顾客说行。” 从联想的起步就可以看出,科学家创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我们创业最困难的就是在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负责制下,科研人员有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虽然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科学院、高校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压力很大,但是人们其实也知道现在的很多科研人员、特别是课题组长的时间比较自由、收入比较灵活,这些都是阻碍科研人员做好产业化、甚至去创业做CEO的主要因素。”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段东平说。 李文东表示,事业有成的科学家要转变做企业家,最大困难还是放弃,因为他们要放弃现有的比较安稳舒适的科研条件、环境和待遇。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王琳从大学毕业就已经开始参与创业了,“作为一个学者,我在这条路上也走了很远,但每当看到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家,像柳总这样的,就特别容易打动我,让我就觉得特别亲近,我喜欢跟企业界的人士交流,因此我会主动选择这条路。”王琳认为,科学家出来创业不必担心后路,因此更容易放开手脚,“因为他们有很深的积累,他们还可以再回去搞科研,这群人到了哪里都是精英。”李文东认同王琳的这种说法,但他同时认为,个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做是不可能的,既想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又想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往前冲并不现实,社会也不需要这么多综合的大家,“我觉得还是要专注一些,留后路在企业前期是可以的,因为实验室的成果到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中间有很大的距离,大多数项目因为多种因素在中间过程中就死掉了,所以对科研人员来说在前期依托研究所做一些开发,同时借助社会力量,运用企业模式来进行转化,把中间的环节打通,这个还是没有影响的”。 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才是根本目的 第一期“联想之星”CEO特训班共有30名学员,除原有的18名学员已成立的公司外,又有4名学员在学习阶段成立了公司,有7名学员获得了投资,其中外部投资5个项目,联想控股投资两个项目。柳传志在结业仪式上宣布:“一名学员进行了技术转让,4名学员正在谈合作产业化。也有的学员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做CEO,愿意寻找CEO对他的项目进行产业化。在多次的座谈中,在最后的学习总结中,几乎全体学员都表示了坚决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决心。” “虽然我们希望这些接受培训的科学家能够成为企业家,但并不是说他们一定会成为企业家,我们非常清楚培训是不能改变人的,我们是要帮助那些有志向做企业,有潜质做企业的人快速成长。”王建庆坦言,联想的目的是帮助中科院的科研项目产业化,只不过在产业化大的方向下,联想选择了办CEO特训班培养人。 王建庆向记者介绍,在特训班的课堂上就已经有3名学员表示自己并不适合做CEO,而是表示愿意把科技成果转让出去,促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及这一问题,王琳说:“没有必要把一个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如果他们没有内部的驱动力。他们可以做企业的CTO(首席技术官),我在国外就看到很多知名的教授,他会去参与创办企业,但他们不会参与运营层面的事情,他们可以当董事长,可以当CTO,做好他自己的技术,同样能够成为公司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