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日本等外来文化的入侵,在无衬线字体和日文哥特体的影响下,在中国上海率先出现了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等线体黑体字,这是为了迎合印刷和广告等视觉传达功能的需要,在宋体字和篆体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黑体字具有较强的视觉识别和传达性,同时更有利于作为宣传的媒介,而且黑体字有其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蕴;今天黑体字被广泛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现代汉字体系中最重要的字体之一。
【关键词】黑体字 等线体 哥特体 无衬线字体
1 何谓黑体字
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粗等线体,俗称“粗体字”,与西方的无衬线字体相对应,是近代才形成的一种新形字体,可分为方黑和圆黑两大类。[1](P.135)在印刷报刊、书籍装帧以及广告宣传等应用中比较常见,多用于标题、封面和广告中需要强调的字形,是现代汉字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字体之一。
黑体字是一种外观醒目精致、体型粗壮有力的印刷和美术字体,也是汉字中最具视觉冲击效果的字体。黑体字的特点是字形中保持几乎相等的线条,完全抛弃字脚,且笔画方头齐尾,不追求笔画上的变化,只剩下字体的骨骼,显得朴素端正,十分清晰,但有时也给人过于平板严肃,缺乏趣味和个性。
2 黑体字的源流
19世纪40年代,晚清社会不安定到处危机四伏,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崛起,试图以武力侵略扩张势力范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了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门,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由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并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入侵对封建时期的中国所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体现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在科学技术上,现代印刷技术、电报等传入中国,西方的印刷技术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印刷字体的改进与创新,而且提高了印刷字体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并带领着它向更加现代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帝国主义的入侵促使中国人发奋图强,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并开始慢慢吸收西方的文化知识,一些英文字体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受无衬线字体的影响,有一种笔画粗细相同的中文字体出现了,这就是早期的黑体字雏形。1885年,《申报》注1登载的广告“遂昌火柴”字样(如图1),从设计表现上看,“遂昌火柴”四个字更多地展现了西方无衬线字体所带来的影响,在简单而又统一的笔画基础之上,改变字体形状,将其适形在梯形内,属于国内最早的美术黑体字,增强了视觉表现力。这种装饰效果在以往的字体形式中并没有出现过,这种广告字体成为我国近代包装设计中出现的最早的美术黑体字。[2](P.29)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即清末明初),中国的经济相当落后,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脱亚入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国力日趋强大,急需对外输出商品和资本输出,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商业门户,日本商品也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痛定思痛的中国人开始效仿日本学习强国之道。日本为了便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向中国输入日本文化,在这一时期,现代汉语中也出现了很多来自日语的新词。早在甲午之战之前,1891年8月的《印刷杂志》注2中东京筑地活版印刷所刊载的广告“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字样(如图2),便使用了五号日文哥特体(在日本,哥特体指的是起笔到终笔粗细均相等的无衬线字体的书写方式),其形式也是方头方尾的粗等线体。[3](P.53)1884年东京筑地活版印刷所在上海四川北路创办了分店“修文书局”,创始人为松野平三郎,“修文书局”不仅经营印刷业务,还向中国其他报馆铸售活字。[4](P.165)但在1894年,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所有设备以一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后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5](可能记载有误,因为史载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后经作者查证应该是一直经营到1900年才盘给商务印书馆的)[4](P.166)。众所周知,中国的铅字活版印刷早于日本,但是随着中日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早期的印刷业也反过来向日本学习其先进的洋式印刷技术。1909年,商务印书馆刻制了方头字体和隶体等铅字,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宋体字独据版面的局面。[6]这里所说的方头字很可能就是黑体字。19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注3中出现了等粗笔画的字体,其章节的序号:一、二、三、四、五(如图3),都是以粗等线体的形式书写。从商务印书馆中出现的字体可以推出,黑体字在形成的过程中,的确受到了日文哥特体的影响。[3](P.53)黑体字因为给人厚重、沉闷之感,在最初形成的阶段,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广泛的应用。
在1913年,《申报》上的一则介绍美容药物的广告中(如图4),其名称“花颜水”就以黑体字的形式出现,并且作为醒目标题印刷在报刊中。当时人们就利用这种粗等线体字(就是现在的黑体字)作为标题,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20世纪20年代初,黑体字作为标题大量出现在上海的书籍和报刊中,[2](P.28)说明黑体字开始慢慢地被人们所熟知并认可,但并没有对其字体进行统一的规范,在正规场合还是极少使用。1943年,设计师郑川谷(1910~1938)写的书名《应用图案讲话》中,基本笔画为方头齐尾,以等线体的形式为基本特色,笔画粗细大致相等。在郑川谷的书名字体中,这种等线体的笔画在转折处有模仿篆体的意味。[1](P.135)根据这一特征,黑体字的形成或许还受到了篆体字的影响。(我们通过查找中国知网上的期刊论文,发现最早在文中称谓黑体字的一篇论文,是1937年汪乃昌先生在《艺文印刷月刊》上发表的《中外字体之检讨》一文中提到黑体字,其次是陈文彬先生发表在1956 年《拼音》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罗马字日文的收写规则》也提到过黑体字。)
到了50年代中期,大量粗等线体字的标题或口号开始盛行,黑体字在这一时期开始快速地发展。[7]60年代初,我国刊行了大量的以宋体、黑体两种字体为主的宣传画册,并强调了黑体字的应用使其更具有广泛性,从此黑体字正式成为了我国汉字中的一员。[1](P.136)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兴旺,促销广告、各类招贴以及报纸书籍中,都少不了使用黑体字。在街道、商场或车站等地方,举目所望随处都能找到黑体字。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黑体字不断地演变出了不同特征的字体形式,并且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扩大了现代汉字的体例,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字体之一。[1](P.136)
3 黑体字的特征
黑体字的发展非常迅速,出现百年以来已逐步走向成熟,虽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黑体字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不可小视。在时间上,黑体字从印刷体的黑体发展到艺术设计用的美术黑体;在应用上,从标题到告示内容,从报纸报刊到书籍装帧,黑体字逐渐成为平面设计中常用的字体之一,促使黑体字不断地演变出新的字体,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为了适应不同的场合,表达不同的寓意和情感,黑体字发挥着它与众不同的魅力。
3.1 黑体字的传达性
黑体字的笔画粗细一致,是粗等线体构成的文字,而等粗字体给人一种力度感、相对稳定,所以黑体字在视觉观赏上具有简洁、明快、通畅的特征。[8]这种特质让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强劲而又清晰明确,增强了产品性能的视觉传达,起到了促进商品销售的效果。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成了黑体字高频率的应用。在一些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就加入了黑体字的设计,如图5这款面食的包装,在字体“面食”二字中,使用的就是简单有力的黑体字形式,既明确了产品名称,又通过黑体字的力度感,体现了包装的质量和面食产品的劲道特征。在商品的促销方式中,文字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而黑体字本身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就突出了商品的信息和性能,既达到了传达作用,又能激起消费者的视觉联想,表现了黑体字在视觉上的易识别和传达性。
基于黑体字的传达性,它常被广泛应用于标语(如图6)、标题或印刷排版设计中。黑体字强调整齐划一,转折处也极少有变化,笔画方头齐尾、全无装饰,类似英文字体中的“Arial”(等线体)字体,其形态醒目清晰,紧凑的方块形突显沉稳,字的形体富有力度感,视觉冲击力更强。根据使用途径的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黑体字大多用于标题、告示等内容以强调文本的传达性,引人注目。
3.2 黑体字的宣传性
黑体字因其无装饰、不浮夸,却又粗壮有力、端庄大方而引人注目,与其他字体相比较,黑体字的基本笔画从下笔至收笔都保持相等的笔径。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鼓励全国人民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快速完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全国各地都开始张贴相关的宣传海报(如图7),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从当时的宣传海报所使用的字体来看,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等粗笔画的黑体字作为宣传标语写在墙壁上、黑板上以及各种刊物上,这种字体粗壮有力、醒目清晰,识别性和宣传性更加强烈,使人过目不忘,所以伴随着政治上宣传画的需要,当时的黑体字还有一个雅号叫“宣传字”。
如图8为一个公益活动的广告设计,它的主题是“将设计进行到底”,在整个版面设计中,所有的字体都以黑体字为主,其中的一些关键字改变了字体的色彩,以增强海报主题的表现力,使读者容易理解其含义。同时在海报中穿插了几个人物的剪影,这种简单而又清晰的海报设计,体现了黑体字在设计中的宣传性。黑体字的直线、斜线、粗细一致,字体形状端正、流畅,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使人很快地被字体吸引,并且读懂整个海报的主题思想。在二十一世纪,黑体字的识别性不断提高,大量地被人们所使用,特别是在宣传海报和包装设计中,更是强调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黑体字的传达性强调了文字的清晰、易懂的特性,黑体字的宣传性强调了人们对设计作品的审美特征。
3.3 黑体字的文化性
在黑体字出现的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当时的印刷多为黑白两色,所以把这种粗等线体的字体以黑体字来命名。而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崇尚沉稳玄奥的黑色,特别是中国水墨画更加偏好黑色。所以,黑体字的黑反映着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记录着宇宙生命的存在,黑体字是一种造型,一种认知和展示世界的媒介。[9]在一些以黑体字作为元素的设计中,设计师喜欢用黑体字体现中国久远的造型传统,进入当代,也有设计师改变黑体字的颜色,保持了黑体字文化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黑体字在应用的过程中更加规范。在现代的教材里,标题性的文字、章节的序列和文章中的重要内容都由黑体字书写(如图9)。黑体字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而且代表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在文章中,若有黑体字书写的文字,这部分内容的视觉效果就会非常突出。黑体字除了在教育中经常出现,在政治文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在一些政治海报中,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报中(如图 10),其中的字体同样使用了黑体字作为主要字体,起到了突出强调重点和权威性的文化先导作用。
黑体字的价值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地提高,它醒目而有力道的笔画特征满足了网络时代屏幕显示的要求,从而成为了当今计算机行业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字体。[10]在今天,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创新和带有设计感的事物,黑体字仍在演变出更多的字体,为不同的需求所服务,不仅仅成为传达信息的视觉符号,黑体字更是传播“现代”、“新颖”、“时尚”等观念的文化符号。
结语
黑体字源于印刷排版的需要,是由于排版上为了在页面突显文字,自然会选择加粗传统的印刷宋体字,后来发展到把横画加粗到与纵画线径一致,自然最原始的黑体字便出现了。黑体字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这种字体应该最早源自于日文的哥特体,民国初期被国人应用在报刊印刷上,随后还出现了手写的美术黑体字。由于其字体特征鲜明、醒目,并且易识别,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而快速发展开来。黑体字在视觉上的传达性,使它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其清晰流畅、无装饰的特征,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体字在信息上的宣传性,使它成为标语、口号以及招贴中的主要字体形式,粗壮有力的笔画特征,具备较强的宣传功能,能够准确无误地宣传主题思想;黑体字在形色上的文化性,映射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文教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读者指明了重点信息,而且为人们传递了正能量的精神诉求。
黑体字广泛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现代汉字体系中最重要的字体之一。网络时代的今天,设计开始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为了适应不同设计的需求,黑体字不断地演变出了多种字体,但并没有脱离它原本的形态特征,它不仅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汉字字体设计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