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发表“老上访专业户99%以上是精神病”的言论,引起了巨大争议。他提及的“精神病”并非通常理解的精神分裂症,而是偏执性精神障碍,特点是患者想法异常,即精神医学上所称的“妄想”,但其人格和情感功能基本保持完整,有时可以表现得正常。值得重视的是,这种精神障碍可以让患者不停报案或上访,也可怀疑配偶不忠,甚至酿出人伦惨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这类患者在病中缺乏刑事责任能力,即使杀了人,也无法承担刑事责任。
近期社会上出现多起当事人被司法鉴定为偏执性精神障碍,后被强制送精神病院治疗的新闻,专家认为,因为司法鉴定是由专业鉴定机构而非由政府部门进行的,所以不存在政府滥用的问题。
病因源自大脑病理变化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司法鉴定所主任曹莉萍介绍,偏执性精神障碍在司法鉴定中和临床上均不少见,患者主要表现出比较系统的妄想,按内容不同可分为被害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等。偏执性精神障碍的妄想往往是在一定的现实事件基础上,根据自己罗列出的一堆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最终形成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想法。例如,一个患者出院后认为医生没有做好手术,故意让其留下后遗症,但医院查不出问题,他到法院告状,法院调查也没发现医院有过错,但他就是不相信,反而认为法官、医院都在串通害他。
目前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病因还没研究清楚,可能与遗传和环境的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偏执性精神障碍存在大脑神经递质的异常,也有研究发现患者的某些大脑结构和功能异于常人。
妄想隐匿在“正常”的表面之下
偏执性精神障碍多数在中年起病,早期产生的不正常想法难以被别人觉察,之后缓慢发展,可陆续有新的现实因素掺杂进去,使其逐渐形成一套系统而固定的妄想。但患者的情感和人格相对完整,保留了一定的社会能力,有些人甚至在社会上混得不错——只要不涉及妄想的内容,周围人就觉得他们很“正常”:他们抱怨的事情似乎有事实根据,说话貌似符合逻辑。相比之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与现实联系不大,让人一听就觉得很荒谬,完全不符合逻辑,而且患者同时在情感和感知觉上有异常,例如有明显的幻觉,发病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周围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来。
某中年人曾经非常精明能干,在外贸生意上赚到过几百万,但是他近年来却放下生意不做,不停地到公安部门报案,称每次回家不是发现家具摆设被动过,就是觉得什么东西少了,认为有人潜入他的房子盗窃,甚至在他的饮食中下毒。他坚信作案者是一个当年在生意上和他闹过矛盾的伙伴,认为他多年来一直在组织团伙搞他。但警察经过反复调查,未发现有人作案。所谓“嫌疑人”也坚决否认,而且由于不胜其烦扰,只好换电话、搬家躲了起来。
他独自一人在广州居住,远在家乡的家人虽然知道他有点问题,但也管不着,因此情况越来越严重,后来发展到把家里所有窗户都用木条封住;为了避免食物被人下毒,他不敢自己做饭,只能到商场买现成的食品马上吃掉。但是日常跟他打交道的人还觉得他说话做事有条有理,甚至还比较精明,完全想不到其反反复复的报案行为已经让警方烦不胜烦。
警惕患者“说到做到”
因为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妄想往往具有现实性,所以让人难辨真伪,患者家人充满困惑,但不愿意将其强制送院治疗。患者本人更意识不到自己已被疾病损害,不会主动求治,反而不满其他人说他们“有问题”,指责别人侵犯他们的人身权利和自由。曹莉萍认为这种精神障碍已经成为棘手的社会公共问题。由于我国的精神卫生立法尚未完备,对于未犯法但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患者,只要监护人或家属不同意,居委会、信访等政府部门无法实施强制医疗救助。
曹莉萍提醒家属,如果患者出现偏激的想法,例如宣称要杀某人,家属又无法用现实说服,这时千万不能忽视,起码应及早向精神医学专业人员咨询。其实,很多患者的严重暴力行为并不是完全没有先兆的,出事前其言行与情绪方面反常,如果是针对妄想对象的,必须送去专业医院治疗。
她也坦言,偏执性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但干预肯定比不干预好。治疗可让患者的妄想逐渐产生动摇,由坚信不疑变成半信半疑,让其情绪、行为少受妄想的支配,或者将异常想法与行为和情绪分离,完全可以避免上述家庭悲剧。目前治疗上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有部分人可以治愈;在妄想得到一定的控制之后,也可以辅助心理治疗,指导他们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启发他们如何应付脑子里的想法。
男性患者嫉妒妻子起杀心
对于偏执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往往只有与其亲密接触的人才容易察觉出问题。他们不正常的想法往往只针对一定的对象和范围:如果是针对家庭外面的对象,例如工作单位和上访部门,那么家人可能不觉得有异常;如果针对的是配偶,怀疑配偶不忠贞,那么配偶的感受最深,其他人不一定看得出来。
尽管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以女性居多,但有嫉妒妄想的却多为男性。由于怀疑配偶有外遇,他会跟踪妻子,不许她跟异性谈话,查找她的信件日记,搜查衣兜甚至搜身,查打电话的通讯清单等等。最严重的情况是此类患者做出谋杀妻子和所谓“奸夫”的行为。他们主要是针对妄想对象下手,一般不会扩大杀害对象。
某男从40岁开始怀疑妻子有外遇,但她坚决否认。一次,他的一个孩子入院治疗检测了血型是O型。这个父亲是A型,由于对血型遗传的知识一知半解,他便认为孩子血型不对,联想到前两个孩子出生时他正在外地做生意,便认为他们都是妻子背夫偷汉所生(其实,基因型为AO的A型血父亲也可以把O基因传给孩子形成O型血)。此后,他搜集到妻子言行中的许多疑点,越来越觉得妻子不忠,自己在戴“绿帽子”,于是开始精心策划杀死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知道杀人要偿命,预先安排好了后事,例如银行的存款等。然后他按计划把在外地读书的大儿子骗回家,在其早餐中放安眠药,待其熟睡后用电线勒毙,如法炮制把二女儿和妻子先后处死。他曾想继续杀妻子的所谓“奸夫”,但最后打消了念头,因为要“留下他们通奸的人证”。
三儿子之所以幸免于难,是因为某男相信他是自己亲生的。据三儿子反映,在惨案发生之前两三年,爸爸在妈妈这件事上一直很偏激,再怎么解释和劝说他都不听。他老跟妈妈吵架,甚至动手打人,指责妻子跑到广州跟“情夫”同居。后来据警方调查,未发现遇害的妻子有外遇等生活作风问题。经过司法鉴定,认为某男患有偏执性精神障碍,在严重嫉妒妄想之中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可以免除刑罚,但要被送到专门的医院强制住院治疗。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在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尚做不到对这类违法精神病人的有效管理——实际上凶手可能会被释放回家。这是受害者家属无法接受的——他看上去明明很正常啊,怎么可能有精神病呢?
司法鉴定会不会被滥用?
对于近期有上访者被鉴定为偏执性精神障碍而被强制收治到精神病院的事件,曹莉萍称对新闻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她认为需要做司法鉴定的患者必然是涉及违法犯罪或法律纠纷,常见的是上访部门被当事人不断滋扰,不答应解决他们的问题决不罢休,甚至产生肢体冲突和打砸行为,这时公安、检察和法院部门有权按照司法程序提出司法鉴定,由专业机构做具体的鉴定,鉴定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一旦确定当事人是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便可免除法律责任,送去强制治疗也是符合人道的。“有的人以为权力部门借这个病的鉴定来把‘麻烦户’弄到精神病院,这是片面的认识。其实当事人如果不是精神障碍的话,公安部门完全可以按照《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扰乱社会秩序的个人做出相关的处理,而申请鉴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确诊后强制送院治疗还得由政府埋单医药费。”曹莉萍说。
患者自己一般是不承认有病的,而家属如果质疑鉴定结果,可以要求更权威的鉴定机构重复做鉴定。说:“不排除某个机构的某个人判断有误,但是如果两三家机构的鉴定结果都一样,那么家属就需要冷静理智地对待,以免耽误了患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