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院长李崇瑞
天山网讯(记者胡媛媛 单坤 实习生马旭摄影报道)
继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徐向东解答了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相关问题后,5月12日,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院长李崇瑞也接受记者专访,畅谈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该如何更好地实施医改,让百姓充分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确保实惠不打折
记者:作为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医院,医改后会给医院带来哪些变化?
李崇瑞: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的改革都处于准备阶段,没有任何经验可寻。得知我院成为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医院后,我们即时召开了全院医改工作会议,将这个消息告知医院的全体职工。因为他们将是医改的具体实施者,医改的具体实惠需要通过他们带给患者,只有人人知道医改、人人投入医改,这项政府为百姓“买单”的实惠才能不打折扣。
由于目前所有一切都在探讨、摸索中,因此在医改具体方案下来之前,将找到一条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之路。
改革凸显中医本色
记者:设立医改试点医院的标准是什么?乌市中医医院开展医改对全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意义何在?
李崇瑞:政府选择试点医院基于多种考虑,据我分析,挑选的试点改革医院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但必须有代表性。若选择大医院,年收入在10亿元左右,取消药品加成投入太大,牵涉面会很广。而小型医院没有代表性,且运行不稳定,两者在医改起步阶段都不宜作为改革试点。
乌市首批选定的两家试点医院,第四人民医院是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卫生属于公共卫生领域。而我们医院是中医医院,在这样规模中等、运行情况良好、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得到患者认可的医院进行试点,会更加稳妥。
在乌鲁木齐市医保参保人员中,选择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的人数仅次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我院开展医改试点很有代表性,不仅能为日后制定公立性医院改革方案提供依据,还能为中医民族医药事业改革的探索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中医遭遇“淘汰赛”
记者:“抢救”、“紧迫性”等字眼贯穿在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种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中,中医生存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李崇瑞:人才培养周期大概为20—30年,部分中医“吃力不讨好”,中医市场很不景气,造成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中医院生存维艰。
此外由于中医药收费低廉,“含金量低”,加之中医医院仅靠中医维系,实在难以“糊口”,大量医院不可避免地引进西医的检查设备和药品,虽说这是医学的进步,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得不弃“中”趋“西”的无奈。
就我院而言,中医药收入约占医院总收入的30%。以中医针灸科和推拿科为例,中医治疗的收费以治疗次数为基准,一次针灸几元,一次推拿不过几十元。而医生治疗一天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医院也会损耗器材和药剂,除去医生的工资外,收取的费用却难以收回成本。如果按照目前市场化的竞争规则,中医将遭遇一场“淘汰赛”。
中西结合渐成风尚
记者:患者反映,中医院里鲜见能号脉的中医,取而代之的是先问诊、再检查的西医诊疗方法。为此,中医特色将如何在此次医改中体现?
李崇瑞:为确保资金,留住人才,医院可能会利用大型检查来弥补成本亏空。另一方面,中医的“望闻问切”被很多人“神奇化”,在科学面前,检查设备达到的精准、及时的检查结果是中医望尘莫及的,因此中医院也需要西医的加入,特别是在医疗纠纷中,可以起到界定医生是否失察、误诊的作用。
不可否认,诊疗中会出现具有感冒症状的患者来中医医院就医,但医生却对“中医”的诊断手段不放心,让患者做个CT检查、血常规监测,探查有无肺炎或其他问题。这一诊断方法在老百姓眼中,就成了“中医变西医”、“小病大治”的怪现象。
目前,我院药品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9%,15%的加成被取消后,一年将减少1000万元左右的收入,这部分让利给患者后,则体现了医改的公益性。但如何在降价后保证医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需要在医改过程中逐步完善相应制度。
补偿机制应倾斜中医
记者:您认为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中医改革,需要做哪些工作?
李崇瑞:中医有着西医无法取代的优势,特别是在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等方面,这在非典、甲流等时期得到充分的证明。为避免因谋利而抛弃中医优良传统的现象,我们希望新医改能诊治“中医西化”之症,比如在补偿机制上适当地向中医倾斜,以解中医之困局。
若实现收支两条线,试点医院所有收入交给政府,由政府将耗材、配备设备、人员工资及时拨付到位,并向中医技术、国字号中医药剂、中医专病专治等领域倾斜资金,就能避免“以药养医”的顽疾,为中医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但这样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如何制定合理的医生工资考聘制度,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如何充分调动医生工作积极性,让医生利益和患者利益相挂钩等,这都需要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