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廖新波 省卫生厅副厅长
医改的重头戏——公立医院改革和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开展已有一年多了,据我了解,目前还有很多省份(包括广东)至今还没有制定完整的公立医院改革实施细则,甚至基本的思路依然没有明确。很多地方各施各法,基本是单兵行进;虽说新农合如火如荼在展开,但大部分地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
为什么令人向往的医改蓝图没有展露曙光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这也是我5年来一直陈述的: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缺乏可操作的举措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三是缺乏法律和行政监督的有力保障。
政府投入不足会产生负面效应。据了解,2009年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卫生总投入为3900多亿元,仅占GDP的1.16%。其中,中央财政卫生投入1277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2.9%,政府卫生投入不到全社会卫生总费用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在那一个国家都是微不足道的。
为什么要强调政府投入呢?因为3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置公立医院于市场中会产生以下负面效应:一是无法保证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多年的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二是民众的自付比例不会因为在市场运作下减少;三是对公立医院投入渠道或者补偿措施不明朗,会导致医务人员看不到医改带来的好处,对医改积极性不高。
这里要提醒注意,政府不断提出要提高对卫生的投入,而实际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政府预算卫生投入为4439亿元,仅比2009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0.1个百分点。卫生投入比例增加不明显,医改的蓝图难以实现。
医疗卫生投入立法是一项长久的保证。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极为复杂的局面,财政的投入和部门之间的协同已成为影响改革的“瓶颈”,单靠行政命令而没有法律约束,无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均等卫生服务的目标。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应尽快组织力量,法律先行,以保障医改能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推进。
在行政管理上,医改不能分而治之、逐块推动。当前的医改缺乏总体实施计划及其配套工程,仅靠逐块推动、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很难奏效。例如,公立大医院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龙头,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都要靠公立大医院去支持和引导,公立大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平行推进。
在公立医院管理机制改革中,要避免卫生部门不管卫生的奇怪局面。什么法人治理,什么管办分开,都要从实际出发,切忌出现新的“多龙治水”局面。否则,医改成本必然增加,效率急降。要注意研究的是,到底目前公立医院的效率是否低下?所谓效率是指经济效率还是社会效率?盲目以公立医院效率低下作为改革理由,是掩耳盗铃或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