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虽美,但感染疾病的风险却很高。(CFP供图)
○生活中一些看似“安全”的行为,如文身、针灸、打耳洞等是传播丙肝病毒的元凶
○丙肝潜伏期可达20年,早发现,治愈率可达七八成
21岁的思思是个时尚前卫的女孩,特别喜欢文身,看到有非常中意的图案,还会擦掉以前的文身重新文过。然而,就在上个星期,她被确诊为丙肝。思思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既没有家族遗传史,也没有接受过输血,更没有免疫性疾病,怎么会得丙肝呢?在询问了思思的日常生活习惯后,医生告诉思思,很可能是文身惹的祸!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表示,相对于公众对于乙肝的高认知率,很多人对丙肝的传染途径并不清楚,“其实丙肝传播的三种主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表现形式,像时尚美眉热衷的文身、穿耳洞等这些看似与肝炎不搭界的行为,实际上都是潜在的传播途径。公众应警惕日常生活中肝炎病毒传染的高危行为,高危人群更应尽早去医院做检查。”
文/记者冯冯
调查
只有5%的人曾检测过丙肝
据WHO统计,全球约每12个人中就有1个是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其中,丙肝感染率约为3%,估计有1.7亿患者,每年新发丙肝病例3.5万例。我国调查数据显示,丙肝抗体阳性率为3.2%,约有4000万患者。
相对于乙肝的高认知率,公众对于丙肝却知之甚少。由中华预防医学会牵头的一项针对北京、上海300名街头流动人群所做的随机调查显示,只有9%的人对丙肝有所了解,5%的人曾经检测过丙肝,高达61%的人对丙肝完全不了解,48%的人认为不需要检测丙肝。
庄辉指出,由于患者对于丙肝的警惕性往往不及对乙肝那么强烈,致使大多数人没有形成主动去医院做丙肝筛选检查的意识,这导致许多丙肝患者病情发展至肝炎、肝硬化时才被发现。“由于丙肝症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普通人在丙肝早期很难自我察觉,潜伏期可达20年之久。”然而,无症状并不代表它没有危害,丙肝病毒会使肝脏发炎并产生疤痕,这也是丙肝比乙肝更容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原因之一。
传播
修脚、穿耳洞也会传染丙肝
据介绍,丙肝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传播,而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不会传播丙肝。庄辉表示,反而是生活中一些看似“安全”的行为暗藏危机,例如,倍受时尚人士热爱的文身、针灸,就是传播丙肝病毒的元凶。此外,一些家庭中有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器具的习惯,如果其中一人带有肝炎病毒,其他人被传染的风险就大大增强。
庄辉详细介绍说,丙肝的三种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表现形式,就拿血液传播来说,并不是只有输血才属于血液传播,像抽脂、割双眼皮、穿耳洞、修脚等一些创伤性或皮肤黏膜损伤性美容项目,在操作中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血液,一旦器具未经严格消毒,被传染的风险就会成倍放大。
相关链接
丙肝高危人群有十类
1.1992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
2.维持血液透析者;
3.共用过非一次性注射器;
4.使用过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检查、侵袭性操作等;
5.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7.感染了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的婴儿;
8.接触过丙肝病毒阳性血液者;
9.不安全性行为者;
10.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文身、针灸、穿耳洞等。
提醒
丙肝哺乳期妇女 乳头破损别喂奶
庄辉指出,丙肝患者往往会出现疲倦、反胃、食欲减退、肌肉关节疼痛、皮肤瘙痒(未出现皮疹)、记忆力减退等身体上的细微变化,这些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视或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因此,确认丙肝不能单单看症状,应当尽早去医院接受正规的检测。
早发现
丙肝治愈率达七八成
早发现、早治疗将大大提升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乙肝不同的是,丙肝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可达七八成。
据介绍,如果检测结果是丙肝抗体阳性而丙肝病毒RNA阴性,说明曾经感染过丙肝,机体已经清除了病毒或者病毒滴度低,不需要治疗,只要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如果丙肝抗体和丙肝病毒RNA检测均为阳性,则可明确是丙肝患者,需要积极治疗。
庄辉特别提醒道,丙肝虽然不会通过拥抱、亲吻、握手、吃饭等传播,但是,患者仍然需要注意一些生活细节,比如: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或牙刷,不要共用注射用具,避免进行皮肤穿刺,性交过程中使用安全套,被血液污染的床单、毛巾、衣服等应该先用漂白粉及冷水清洗,然后再用热水清洗。
另外,患有丙肝的哺乳期妇女如果乳头破损或出血,应当暂停喂奶,直到皮肤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