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年历史的同仁堂,正在痛苦体味“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
《第一财经日报》从多方证实,以同仁堂为代表的多家企业,目前已先后退出多个省份的国家基本药物供应,低价甚至超低价招标,是迫使这些企业“出局”的重要原因。
同仁堂无奈退出
作为新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8月颁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共收录品种307个,其中中药品种102个。由于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同仁堂一家就坐拥42个品种,占据中药目录四成之多。
不只如此,在原有工业生产品种之外,按照新医改对于流通环节压缩的思路,同仁堂对这一制度也曾冀望良多。
今年3月,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就表示,在全国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背景下,同仁堂正积极竞标基本药物配送权,并提出了5年之内经营指标翻番的计划,届时同仁堂销售额将达200亿元。
但随着各地基本药物招标相继启动,其中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降价的压力也开始让企业逐渐感受到基本药物招标的另一面。
“近期同仁堂退出了好多省份的招标,就是因为没有办法满足压低价格的要求。”中国医药(600056,股吧)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不少地方的招标根本不问价格,先统一砍掉15%、20%的价格再谈,这种有违市场以及科学的操作方式,让一些企业甚至被逼出了最低成本线。
“我听同仁堂说,不少招标价格他们甚至连药材都买不进来,'存心有天知’,昧良心做那些质量差的药,公司要承担巨大的品牌风险,现在的情况下只好被迫退出。”于明德进一步指出,如果目前部分招标价格不扭转,或许将导致更多的“劣胜优汰”。
本报昨天就此采访同仁堂方面时,对方未予正面回应,但其内部物价管理部门人员向记者表示,退出部分市场,“好像听说是有这么回事。”
低价背后
在中药行业,“药材好,药才好”不是一句简单的宣传广告,而是一个业已验证千年的关于药材与药效直接相关的真理。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对药材的高度依赖,使得不少中药企业受制于天气、产量,甚至市场投机行为,成本往往很难控制。
广药白云山副总经理方广宏接受本报采访时就透露,一方面成本疯狂上涨,一方面招标大幅砍价,今年开始白云山就一直在成本线上“死扛”。他告诉记者,以白云山和黄旗下的两大主打产品复方丹参片和板蓝根颗粒为例,这两个品种年销售额都在5亿元以上,但由于今年南方天气原因以及市场投机行为,复方丹参片中的原料三七的交易价格,即便在治理后也仍维持在500元/公斤上下,比去年上涨10倍之多,单该品种成本增长约1亿元;而板蓝根颗粒的成本中,不仅原材料板蓝根价格飙升,就连辅料白糖(资讯,行情)的单价都已从原有的3000元/吨升至6000元/吨上下。
国家卫生部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郑宏曾就招标降价幅度公开表示,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在10%左右,同时基本药物在基层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的药品加成。两者相加,价格至少降低25%。
而有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25%只是基本药物的平均降价幅度,部分具体药品的降价幅度甚至会更多。
“双鹤有30几个品种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现在真正生产的只有3个,不是不愿意做,而是好多地方招标的价格,正常方法根本做不出来,我们不敢做。”接近北京双鹤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比起那些被迫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队中暂时退出的企业,更现实的问题在于,那些已以超低价格中标的药物,它们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它们质量有保障吗?
事实上,相关监管部门已开始注意到各地招标中普遍存在的低价问题。“我们正在研究《国家基本药物价格调整原则依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药品价格处处长郭剑英7日在一个论坛上公开表示,国家发改委在去年基本药物定价后就发现,药品价格存在矛盾。他举例说,0.92元/支的青霉素,招标采购最低价竟然可达0.30元/支,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在目前的地方招标中并不少见。国家发改委方面透露的数据显示,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日费用不足1元的品种已占到60%。
招标环节降价明显的药品,目前在消费环节似乎依然存在虚高成分,有关部门如何通过调控手段既保障其正常供应又保证其质量水平,显然仍是不小的挑战。
(责任编辑:霍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