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治5年 瘦了40斤
林女士今年50岁,患胃病5年,治疗5年,体重从130斤瘦到90斤。
她叙述的症状是消化不好;经常胃胀、胃痛;感觉贲门有气往上顶,这股气有时窜到左胸,有时窜到右胸;还老是打嗝,一个接一个地打个不停,不过要是忙起来,就不打嗝了。
2005年,林女士患病之初最先去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做了胃镜,提示她有胃窦炎。医生开的药刚开始吃有效果,后来就没效了。
接下来,她又去另外一家省级医院看病。这次不仅做了胃镜,还查了幽门螺旋杆菌,结果显示她啥毛病没有。明明胃胀胃痛,怎么说没病呢?
之后,林女士又去一家都市村庄的诊所求医,吃了9服中药,也是刚开始有效,后来就没效了。
林女士从未间断过治疗和吃药,她不仅跑遍郑州大大小小的医院,还自己根据症状去药店买药吃,什么吗丁啉、健胃消食片、陈香胃片等好几种药备在家里,啥时候不舒服啥时候吃。
胃病不是啥大毛病,但一直治不好让林女士很担心,会不会发展成癌症?
去年,她听广播上说,有一家医院专治老胃病,做胃镜可以不插管。林女士决定再去查一次“胃镜”。林女士说,这次做“胃镜”一点痛苦都没有,喝下一种药,在旁边的显示器上就可以看到胃内的情况。“胃镜”同样提示她没什么大问题,她听从医生的建议,又花200多元钱做了全面体检,体检也没问题,最后她花400多元钱拿了10天的药回家了。同样,这些药刚吃时有效果,吃到后来就没效果了。
今年6月的一天,焦急的林女士向本报求助。记者推荐她去找河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牛学恩教授。牛学恩不仅给她开了一些调理脾胃的中药,同时也开了一些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
胃痛、胃胀为何要抗焦虑呢?
老胃病多是心病闹的
牛学恩说,如果胃病治了多年仍未治好,要考虑是心身疾病,在治胃病的同时要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60%~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四十岁以上的老胃病十有八九是由心理引起的。”
这种病人有三个特点:
1.这种人很聪明,追求完美,对工作、生活很认真,爱钻牛角尖,特别敏感,大脑像雷达一样,每天都在对自己从头到脚进行扫描,对身体的一点点反应,马上就能捕捉到,然后就是强烈关注。
2.吃啥药都有效,到最后啥都无效。
3.不适症状会在忙碌时消失,闲下来就又出现。
牛学恩的门诊上就有很多这样的“老胃病”。他曾接诊过一个患病30多年的“老胃病”。这名患者后来不相信医生了,自己上网查,见别的网友和自己的症状差不多,就模仿别人的药方去买药吃。
胃是接触外界刺激最多的器官,每天都要接受酸甜苦辣、软硬热凉的刺激,局部有些红肿、充血很正常,就像我们干活多了手会起茧子一样。敏感的人会因此觉得胃有些许不适,但一般人都没啥不适。做胃镜,只要有一点充血、红肿,胃镜就会提示病人有浅表性胃炎、胃窦炎之类的炎症。这些炎症其实不算什么大病,不去管它注意一下饮食就好了。当然,胃部不舒服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及时做的。
所谓“不插管胃镜”,牛学恩说,这种“胃镜”说白了就是B超,病人喝的是造影剂。“要查清楚胃内情况,胃镜是最好的选择。”正规医院都没有什么不插管胃镜的检查方式,有些医院正是利用人们对胃镜的恐惧心理,推出所谓的“不插管胃镜”。
牛学恩提醒说,中国人喜欢把心理有问题与精神病画等号,所以当医生说他的胃病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他就很不高兴,不认可,加上有些医生对精神抑郁引起的躯体障碍识别不清,所以这类病人大部分得不到正确治疗。对于胃病的治疗,牛学恩给了读者几个建议:
1.胃病治疗要对因处理,而非对症处理。比如脾虚、痰湿等原因都会引起消化不良,医生会根据原因来处理,病因去除,症状自然消失。这里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自行对症买药服用。
2.胃病治了多年不好,要改变一下治病思路和方向,看是不是情绪、心理导致的久治不愈,而不是一味地更换药物和医生。
3.少食多餐,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关于忌口问题,没有严格的要求,辛辣等食物只要吃了不难受就可以。此外,要相信我们身体的修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