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骨折患者增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需要在家中养伤,如何正确护理才能让其早日康复,本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姜文学博士认为,骨折患者的康复应该是“三分治七分练”,复位、固定仅仅是骨折康复治疗的第一步,其后的科学护理、早期功能恢复性锻炼也是康复重要环节,尤其是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帮助患者骨骼尽快痊愈,并促进骨折部位愈合后肢体功能不受限,能尽早恢复工作。
他同时提醒患者康复期间切忌过度静养,以免引发肺炎、心脑血管病、泌尿系统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以及诱发关节挛缩和僵硬、肌肉萎缩、骨折愈合延迟,而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的情况。
卧床要勤换体位勤拍背
打石膏留心观察定期复查
姜文学说,一些骨折如脊柱、肩部、肋骨、骨盆、髋部等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必须预防并发症。在家静养期间,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体位卧床,白天每2小时、夜间每3至4小时翻身一次,同时按摩其受压部位避免出现褥疮。能活动者鼓励自己翻身;无法活动者,每次为其翻身时要注意保持其腰、背、臀的平直。在帮助患者翻身时,还要捶背,并鼓励其深呼吸后用力咳嗽,便于痰液排出,也可空心扣掌拍打病人背部助其排出积痰,以防发生肺炎。病人宜多喝水,每日应摄入2000毫升以上水分,增加排尿量,清洁尿道,预防感染。患者的房间每天都要定时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
对于更多的骨折患者来说,尽管可以不完全卧床,但厚厚的石膏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不便。姜文学说,采用石膏固定治疗的骨折病人,在石膏固定后应注意观察指、趾端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活动状况,若肤色、血运等尚可,说明固定得当;若固定后出现持续性胀痛,患处麻木发凉、发绀,说明固定太紧,应及时找骨科医生处理。尽可能将患肢放置高于心脏平面,这样有利于患肢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疼痛。如果是下肢用石膏固定,尤其要注意不能让患者下地负重。石膏固定后要定期复查,2至3周内患者要到骨科复诊。
功能锻炼须专业人士指导
骨折后1到2周就应进行
姜文学说,骨折治疗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尽快恢复正常功能。无论整复固定,还是手术治疗,都只是完成了初步的治疗工作,即使骨折愈合,也距受伤肢体功能恢复相差甚远。因此,骨折患者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多种形式的功能锻炼,才能预防并发症,尽快地恢复工作和生活能力。
但是功能锻炼不能盲目进行。姜文学说,在不同的阶段,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在骨折早期阶段,即骨折后1至2周内,由于患肢肿胀、疼痛,易发生骨折再移位,功能锻炼应以肌肉的舒缩活动为主,肌肉尽最大力量收缩,然后放松,同时未被固定的其他肢体包括健肢和关节也应加强活动,原则上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比如不时让病人脚踝勾起绷直,这样可以有效活动小腿肌肉,防止肌肉萎缩,预防深静脉血栓。有时候还可以让患者屈膝、脚掌着地,然后用上臂的力量一起支撑抬起腰背,这样既可让气流从腰背下通过,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褥疮危险,还可锻炼腰背的力量。病人不能活动的,家属要帮其进行关节被动运动。
骨折中期阶段即骨折两周后,则需到医院复查,可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缓慢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遵照医生的指导,在健肢的帮助下进行手足及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活动,以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晚期阶段,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物已经拆除,是康复治疗的关键时期,应通过锻炼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以早日恢复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