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我国多种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各大城市蔬菜价格也一度居高不下,再次引发人们对“菜篮子”工程的高度关注。8月初,《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我国西部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四川省成都市,从田间地头、批发市场到农贸超市深入采访,追踪一位种菜大户蔬菜从生产到批发、零售的各个环节,探寻菜价到底“贵”在哪?
种菜的明显“赚不过”卖菜的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蔬菜田间价往往不到终端零售价的一半,在城市社区,菜价高得让人心痛,而在田间地头,蔬菜“便宜”得令人吃惊。
双流县是成都市蔬菜产业重点区之一,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市1/10以上。在该县金桥镇合水村,《经济参考报》记者见到了种菜大户姜裕铸,他从2003年起在双流包地种菜,目前常年大棚种菜120多亩。
在姜裕铸的菜园里,他以两种蔬菜为例向记者介绍了菜价情况:一种是大棚尖椒,即将过季;另一种是苦瓜,正在盛产季节。大棚尖椒目前价格基本跌至全年最低,田间价是每斤0.7元至0.8元之间;苦瓜是6月份摘的第一批菜,目前价格尚好,田间价是每斤0
.8元至0
.9元之间。
之后,记者随姜裕铸来到成都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找到常年收购姜裕铸蔬菜的批发商杨华明。由于正是下午销售高峰,杨华明一边忙着给蔬菜过秤,一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告诉我们,今天的尖椒是每斤0.85元从菜农手里收购的,批发价是每斤1元钱。苦瓜质量一般,价格比较便宜,每斤收购价是0.6元,批发价是每斤0.7元。
但姜裕铸悄悄告诉记者,杨的实际售价可能比报的要略高一点儿,每斤1元钱以下的菜,加价约0.2元左右,每斤1元钱以上的菜,加价约0.3元左右。粗略计算,批发环节比生产环节价格增加了20%到30%。
追踪着从这个市场批发出来的蔬菜,《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了成都市紫荆综合农贸市场李大锐的菜摊前。在这里,记者看到,苦瓜每斤售价变成了2元,尖椒每斤售价变成了2.5元,价格比批发市场翻了近一倍,是田间价的2倍甚至更多。记者又随机了解了黄瓜、茄子、白菜、萝卜等几种大宗蔬菜批发价与零售价,粗略计算,零售环节比批发环节价格增加了70%至110%。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蔬菜田间价往往不到终端零售价的一半,在城市社区,菜价高得让人心痛,而在田间地头,蔬菜“便宜”得令人吃惊。据成都市农委今年6月对双流昆山蔬菜基地黄瓜、番茄、尖椒、莲花白等主要蔬菜价格的调查,如果以市场零售价为总价基数,田间销售均价仅占总价的40%至45%左右,批发加价占25%左右,零售加价占30%至35%左右。成都市农委主任郭金安说,由此可见,
种菜的明显“赚不过”卖菜的,菜价“贵”在批发和零售等流通环节,而非生产种植环节。
菜价攀升却“涨不赢”农资成本
2010年与2006年相比,尿素、钾肥、磷肥等主要农资上涨幅度超过60%,土地租金上涨了56%。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近年来菜价不断攀上新高,但却“涨不赢”农资和流通成本的快速增加。
采访中,姜裕铸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账本,上面记录着他家种植的黄瓜、番茄、菜椒三种大宗蔬菜的价格变动情况。记录显示,2010年与2006年相比,三种蔬菜田间收购价分别上涨了31%、18%、33%,平均上涨幅度为27%。然而,2010年与2006年相比,尿素、钾肥、磷肥等主要农资上涨幅度超过60%,土地租金上涨了56%。“涨得最厉害的是人工费,本地临时工每人每天从18元涨到了38元,包月的外地工每人每月从500元涨到了1000元,全都翻了一番。”姜裕铸说。
菜农的感受得到了相关调查的印证。据新华社农价监测系统对13种蔬菜月零售均价走势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蔬菜价格平均上涨幅度就达17%。而成都市物价局价格监测分局局长汪健介绍说,以该局2006年至2010年不间断监测的尿素、氧化乐果、水稻种子为例,除尿素价格此前因受国家控制涨幅较小之外,5年之间,农药氧化乐果和水稻种子涨幅分别达73%和83.8%。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不仅菜农对农资涨价叫苦不迭,蔬菜批发商和零售商也在不断抱怨生产生活成本的增加。批发商杨华明说,自家两口子每天凌晨就开始卖菜,一直卖到晚上六七点钟,一天要干10几个小时的活。车子油钱、市场管理费一天各要200块,外加过路费、小工费、两口子吃饭等,各类物价都涨得厉害,卖菜时只能多加点价,以扯平其他开销。
零售商贩李大锐夫妇原是四川南部县农村居民,2005年来成都卖菜。李大锐坦言,自己也觉得现在菜价比较贵,但因为进价贵,所以售价也低不下来。而且,自己的小菜摊销量小、损耗高,还要吃饭、租房、交管理费,供女儿上学和赡养老人的费用也要靠卖菜承担,去掉这些高昂的生活成本,菜价加到这个份上,也赚不到多少钱。
“季节性”菜价高低相差超十倍
从4月份开始采摘,到8份省内其他地区尖椒大量上市,半年间,最高价是最低价的13倍。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作为“靠天吃饭”的农副产品,蔬菜受季节、气候、暴雨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非常剧烈,价格特征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一种蔬菜的最高价与最低价相比,竟能相差十倍以上。采访中,蔬菜生产和销售者、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强调,菜价高低不能仅以某一时段、某些品种为评判标准,而应全面、均衡地计算平均价格。
姜裕铸告诉记者,今年早春栽种的大棚尖椒,从4月份开始采摘,头一个月因产量较少,每斤田间收购价高达4元多。随着天气转暖,上市尖椒逐渐增多,5月份每斤卖到2元多,6、7月份就只能卖7、8毛钱了,到8月份省内其他地区尖椒大量上市时,收购价甚至跌到每斤3毛多钱。半年间,最高价是最低价的13倍。
据成都市农委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双流县昆山蔬菜种植基地,今年大棚黄瓜最高价时达到每斤1.8元,最低时只有0.25元;番茄最高时每斤1.8元,最低时0.35元;菜椒最高时每斤2.5元,最低时0.6元;露地莲白最高时0.5元,最低时0.15元。粗略计算,这几种蔬菜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3至7倍。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消费价格调查处处长南天云说,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所致,成都市场大宗蔬菜供应以本地产、本地销为主,反季节菜、少数品种以外调为补充。一般在冬春季节,成都市蔬菜市场会出现季节性短缺问题,但随着进入夏季,本地蔬菜大量上市,价格会自然回落。据成都调查队对26种蔬菜的市场监测,今年4月,蔬菜价格涨幅达到了最高值,但进入5月后,涨幅已开始回落。
(责任编辑: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