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化疗不止”,这是绝大部分癌症患者的生活写照。虽然很多患者都知道放化疗有着诸多副作用,但是他们还是按照医生的推荐一直坚持着治疗。他们单纯地以为,只要医生还在给自己化疗放疗,生命就会继续。
专家指出,这其中可能隐含着“要命”的过度治疗,过度放化疗比癌症本身更凶险。
济南保法肿瘤医院院长于保法教授告诉记者,罗京的治病经历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一个中度恶性的癌症何以在一年内发展如此之快?一年前还活力四射地出现在球场上,还能参加奥运火炬传递,一年后却因心力衰竭被夺去了生命?从医学角度可以毫不隐讳地说,罗京的死固然是跟癌症有关,但是跟放化疗也脱不了干系。
于教授指出,虽然避免肿瘤过度治疗提了很多年,但是过度治疗的现象在国内仍然相当普遍。很多人曾经努力地进行着多药联合化疗,超大剂量的放疗,扩大根治手术,但这些过度的治疗并没有得到预期回报,相反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手术使病人失去了原本可以保留的器官及功能;高剂量的化疗药物不但未能缩小肿瘤,反而使病人因高副反应更加痛苦和衰弱,甚至过早地失去了生命;过度的高剂量放疗,则会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其实患者选择上述治疗是有原因的,于教授表示。大部分患者本身并没有医学知识,自己根本不可能在各种疗法中做出选择,大部分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其实是医生帮助选择的结果。患者从一开始检查、确诊开始,就不断地被灌输癌症治疗的三大常规手段,首先手术,不能手术就要进行常规放疗、化疗。时间长了,患者从心理上就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有的患者甚至因为自己不能接受常规治疗而感到绝望。
于教授介绍说,治疗指征的泛化,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目前我国的肿瘤治疗方向存在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一次常规化疗的费用可以有很大松动,可以是3000元,也可以是数万元,这就要看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医生会劝说患者用较昂贵的化疗药。本来只需要做6次化疗,但是医生往往会做到8次甚至更多。国外曾比较过化疗4、6、8次效果,发现4次效果与8次一样。至于实际治疗过程中,究竟应该化疗多少次合适,很难讲,但是循证医学有个标准,一般来讲,手术后辅助治疗是4~6个周期。
于教授认为,面对患者的求生欲望与求治要求,如何提供适度治疗,避免过度治疗,是每个肿瘤医生的责任。医生既要满足患者的要求,又要能引导患者合理地接受治疗,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很关键。这就需要医生耐心地与患者沟通,讲明哪些治疗必须做,哪些治疗没必要做;哪些药物可用,哪些药物不可用等,帮助患者作出选择,减少甚至消除无效的、不适当的或可能无益于患者的医疗行为。对于常规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医生有责任向患者推荐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而不是通过加大放化疗剂量、扩大切除范围等方法继续对患者施行常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