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江苏省镇江市通过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作为江苏省惟一的试点城市,镇江市的方案相当高调地提出了股份制改革。
在此轮新医改启动之前的2005年,当时市场化路径遭到了主管部门否决。“主流意见”是,应当坚持政府主导,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
目前新医改确立了“政府主导”的大方向,镇江此次产权改革试点使人颇感意外。
镇江设想自有其道理。一方面,公立医院的“人人所有”怎么体现?和国有企业早些年的改革相类似,医院“公有”应也允许多种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政府购买服务”的改革办法已经相当普遍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以实施,那么同理,采购二、三级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为什么不可以也来个“英雄不问出处”?!
不过,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一些先于镇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的公立二级医院,近两年却纷纷走上了“回头路”。在上海,民营资本控股的利群医院最终由政府回购;整体转制为民营非赢利机构的曲阳医院改成了“民办国营”;由民营医院管理投资公司委托管理的浦南医院,也在今年年初回到政府手里。
在周边地区,江西省的多家公立二级医院近年先后挥别“民营”身份,重新由政府持有。引进民营资本的通州市医院,后来也尽数收回了企业手里的股份。
和镇江市一样,先期股份制改造的公立医院都希望能够藉此提高效率,但他们的失败是前车之鉴。首先,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如果完成股份制改造,就应该变更为在工商部门登记。而目前公立医院都属于卫生系统,其医务人员也都是事业单位编制,转成股份制医院以后有关问题如何解决?
上海一家医院投资管理公司早就看中了镇江的一家三甲医院,一年的商谈已经细化到了医院现有资产作价和股比等具体问题,但是在院长转为股份制医院的法定代表人问题上,却迟迟没有人出来拍板。
南京市卫生系统的一名负责人表示,把二级医院推给市场,必然遭遇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如果采取折衷的办法,仍然把医院登记为民营非赢利机构,保留人员的编制,那么改革的激励效果必然会打折扣。而且那样一来,又如何保证逐利的民营资本能够安心持股?相应地,如果没有一定的回报,医疗骨干持股也将不能达到最初的激励目的。
其次,政府“出资人”职能如何履行到位?相较于上海和无锡的改革,镇江将委派卫生行政部门有关人员作为出资人代表进驻医院理事会,使国有资本的话语权有了实现的平台。但是如何在理事会中体现政府意志,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上述曾拟参股镇江三甲医院的医院投资管理公司CEO曾经抱怨,政府即使有1%的股权,也享有100%的话语权。摆在镇江市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金股”的作用,做到既给予民营资本充分的话语权,又确保医院在公立的轨道上运行?
镇江市还没有现成的答案,这从市委市府有关文件的表述中也能略窥一二:“市区其它二级医院采取兼并、托管、股份制等形式进行改革。”另一位对镇江市场颇感兴趣的医疗投资界人士指出,“托管”不涉及产权,只是医院管理机制上的变革,而“股份制”则直指产权,将给医院带来体制上的根本变革。把这两种迥异的改革路径相提并论,多少反映出改革者们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迷惘心态。
南京市一位已经卸任的三甲医院院长甚至认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可以暂缓。他认为,产权改革的条件仍未成熟,而全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乃至药房托管等运行管理方面的改革,早已在很多医院不同程度地展开。现在提公立医院改革,一时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对于不同的声音,有一点镇江市想得很清楚,就是“以成败论英雄”,把公立医院办好才体现出最大的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