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第三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记者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了解到,由于从发病起就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扎手指验血糖并且进行饮食控制,不少Ⅰ型糖尿病小患者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和同龄人“不同”,有八成左右的孩子因此出现自卑、抑郁症状甚至自杀倾向。
相比之下Ⅱ型糖尿病小患者的心理负担没那么大,但高糖高脂饮食、运动减少等因素造成近年来儿童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长速度高于Ⅰ型糖尿病。
个案:
9岁女孩拒绝医生抢救
回忆起曾经治疗的一个小患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刘丽仍心痛不已。这个小姑娘3岁时Ⅰ型糖尿病发病,妈妈辞职在家照顾她,爸爸打工养家。一人的工资收入逐渐无法负担全家日常开支,外加每月五六百元的治疗费用,不久爸爸就离开了家。妈妈一个人照顾女儿,经济很困难,心情也不好,总是责怪她:“都是你不乖,才会得这个病!”刘丽说,上小学以后,小姑娘的话越来越少,每次复诊都愁眉苦脸。9岁的一天,小姑娘突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在急诊室,小姑娘竟然断断续续地对让医生不要救自己,而且其父母也表示已经无力维持女儿的治疗,要求放弃抢救。最后,小姑娘不治去世。
刘丽解释,儿童糖尿病大多数属于Ⅰ型糖尿病。和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来控制病情不同,所有Ⅰ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后都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大部分人都需要每天三次注射胰岛素、扎两次手指验血糖,同时还要控制饮食。“从学龄期开始,这些孩子就会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在学校打胰岛素、扎手指验血糖,往往遇到同学异样的目光。”
糖尿病儿童易有心病
据刘丽观察,门诊有七八成的Ⅰ型糖尿病小患者因为自己的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等心理症状,甚至有轻生倾向,比如跳楼、注射胰岛素后故意不吃东西引发低血糖等等。
刘丽认为,这些小患者的心理问题有一部分是社会歧视引起的,“有的孩子在入幼儿园时,园方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再加上有的患者家长让子女向同学、老师隐瞒自己的病情,或者责骂子女因为不听话才患病,更让小患者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她呼吁,社会对糖尿病小患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而并非“异样目光”,家长也应该摆正心态:“实际上这个病和孩子听不听话没有关系。家长应该大大方方地让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了解孩子的这个病,万一孩子在学校出现急性并发症,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简单的处理。”
多数患儿很晚才确诊
刘丽表示,自己科室以前每年新增八九个糖尿病小患者,现在每年新增小患者却已经达到30多人。
不过,她感觉Ⅰ型糖尿病的新发小患者数量和以前差不多,但Ⅱ型糖尿病的小患者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生活质量改善后高糖高脂的饮食、缺乏运动、“肥仔”“肥妹”增多等因素有关。
轻症的Ⅱ型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来控制病情,所以出现心理症状的比例不像Ⅰ型糖尿病那么高。
她表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消瘦、多饮、多食、多尿,就应该考虑到糖尿病的可能,带孩子到内分泌科就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
门诊中对于肥胖的孩子也要进行糖尿病筛查,“不过,由于不少家长对儿童糖尿病不太了解,所以大部分糖尿病患儿都是出现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一种急性并发症)后昏迷,送医院急救时才发现的。”
小知识
肥胖增加Ⅱ型糖尿病风险
研究认为,牛奶喂养、肠道病毒感染等与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因此母乳喂养、注意卫生减少肠道病毒感染等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发病。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西方化,高糖、高脂的饮食,缺少运动的生活习惯,肥胖孩子增多,儿童Ⅱ型糖尿病的发病也逐年增加。因此,健康的饮食、经常规律的运动对本病的预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