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由60年前的35岁上升到73岁

王朝健康·作者佚名  2009-11-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三项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中国人活得更长,身体更壮。

卫生部部长陈竺9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为73岁,与解放前的35岁相比大幅提升;孕产妇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500/10万下降至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2008年的14.9%。,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和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成效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精神病、恶性肿瘤、口腔疾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倡导,部门配合,专家努力,社会参与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局面。

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2008年底,我国拥有卫生机构27.8万个,另有村卫生室61.3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全国医院床位总数403.6万张,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3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