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
现代营养学有别于传统生活经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量化”。举个例子说,古人的生活经验是“饮食以清淡为上”,但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会追问:什么样的饮食才是“清淡的”?吃多少才能保证健康?于是,科学家给出量化指标:正常人每天的标准食盐量是6克,每天标准的食用油量是25克,这样就达到“清淡”的标准了。于是,追求“科学”的人过上了“可量化”的生活。
“可量化”的生活从早晨开始。早上起床,先喝一杯温开水,科学家说这样可以清肠毒。科学家还说,正常人每天标准饮水量是1200毫升,于是,上班前,再装上一杯水放到包里,接着喝。科学家又说,天天运动才能保持健康,成年人应该每天保持6000步以上的运动量,于是,许多人买来计步器,准确测量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达到标准了才放心,如果不达标,就忐忑不安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肥胖还容易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怎么办?那就把嘴管住,少吃点吧。科学家又给出一个严谨的数字:每天吃肉最多不超过75克,也就是一两三钱。这样买肉就有点难为卖肉师傅了,因为精确到“钱”的秤只有药铺才有。科学家又给出个粗略的计量办法,75克肉大概就是一调羹那么多,6克盐也就一个啤酒瓶盖的容量。
这样细致的指导后,总能过上“可量化”的生活了吧?据观察,“可量化”的生活往往被“非量化”的情感破坏。朋友聚会,主人隆重地备好一桌饭菜,有酒、有肉、有鸡、有鱼,要是全吃完,肯定超量,不吃,难道是饭菜不可口?会让主人不高兴,那就吃吧。主人又来殷勤劝酒。酒可不能多喝,因为科学家也有数字提醒,男人每天摄入酒精量不能超过25克,这相当于750毫升的啤酒或75克38度的白酒。可是,主人劝酒盛情难却,有时主人甚至恩威并用,于是,只好先把科学家的话放在一边,大口喝酒。晚上,当醉眼朦胧地走到家里时,回想,这一天的“可量化”的生活就这样被破坏了。
上面描述的内容像一组漫画,但这些数字都是有出处的,它来自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权威数字。它是医学家、营养学家、运动生理学家经过严密的实验得出的“可量化”的科学结论。这些“可量化”的数据能变成人们的行为习惯吗?
看看真实的生活吧。对于一个正在求职的毕业生而言,他要考虑的不是如何避免超量饮食,而是如何早点找到“饭碗”;对于一个茶饭不思的失恋女孩而言,她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减肥,而是怎样应对感情挫折,尽快从情绪低谷中走出来;对于一个空巢老人而言,他要考虑的是,吃完饭,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如何让晚年生活不孤独、不消沉。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陷入“非量化”的苦恼、恐惧、思念、孤独、焦虑中,这些人顾不上那些“可量化”的数字。
人的病,大多是心身相关的,“非量化”的情感可能导致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甚至胃病、肿瘤、高血压等病症。因此,守住健康的关键是注重心身和谐。心身和谐了,自我调适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才会逐渐增强,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才能生存,然后守住健康。
按照古人对知识的区分,“术”之外还有“道”,“术”是枝叶,“道”是根本。结合本文,“术”是“可量化”的生活,“道”是“非量化”的情感,拥有健全的心灵才是健康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