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之战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海军重整旗鼓的前途也日益明朗。希特勒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允诺,在未来的建军计划中,海军在公平的分配中将占优先地位。这赢得了雷德尔和全体海军人员的拥护。雷德尔随即制定了一个代号为“z”的海军建设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在8年至10年内建立起一支足以同英国进行海上主力决战的强大水面舰队。它包括10艘大型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4艘航空母舰,44艘轻型巡洋舰,68艘驱逐舰,90艘鱼雷艇和249艘潜艇。但潜艇部队司令官邓尼兹却竭力反对这项计划,认为如此长久的计划是不现实的,德国必须集中资源尽快建造足够的潜艇,以便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对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以致命的打击,而潜艇是达到这一目的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但他争得的最好结果是:优先建造战舰,同时建造潜艇。
希特勒的首要目标是征服欧洲大陆,然后再迫使不列颠帝国求和,因此在其扩军计划中,一直把陆军和空军作为发展重点,虽然他同意了雷德尔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实际上海军还是被置于其次考虑的地位。基于此,希特勒在1935年同英国签定了丝毫不危及英国海军优势的《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海军的吨位数为英国的35%,这样使英国可能不会再干涉德国在欧陆上的军事冒险。总之,从战略意义上讲,德国海军的发展和建设是起辅助作用且处于从属地位。这成为德国海军将领一再埋怨的永久话题之一。
德国最高统帅部在军备上所犯的战略性错误使德国海军的发展和建设速度缓慢。到1939年,雷德尔手里只有3艘袖珍战列舰和57艘潜艇,能随时开往大西洋执行任务的只有2艘袖珍战列舰和23艘潜艇。邓尼兹为此抱怨道:“这样少的武器只能起到刺痛敌人的作用,而不可能使一个世界第一流的海军强国求和。”
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正式宣战。当天邓尼兹派出的u-30号潜艇便初战告捷,击沉英邮轮“雅典娜”号,由此大西洋海战拉开序幕。
开战初期,由于德国海军力量远不如英国海军强大,尤其是大型水面舰只少得可怜,因此德国除以1―2艘袖珍战列舰组成水面小编队,把商船改装成袭击舰与英海军正面交火实行破袭战外,还展开潜艇战,以单艇在广阔的大西洋对英国航运实行“打了就跑”的战术。到1940年3月1日为止,德国潜艇共击沉船只199艘,达70余万总吨位。两艘袖珍战列舰也击沉了5.7万总吨位的船只。尽管英国于1939年5月便建立起护航制度,但每天仍有不少船只惨遭德潜艇屠杀,这些潜艇被人们称为“海狼”,使英国人闻之色变。此外,英国战舰也成为德国潜艇攻击的目标。1939年9月19日,德u-29号潜艇在通往不列颠群岛的西航道外一举击沉了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为此英国人不得不将航空母舰从德国潜艇活动频繁的地区撤了出去。10月14日,邓尼茨指派他的爱将普里安少校率u-47号潜艇长途奔袭英国本土海军基地斯帕卡湾,击沉英战列舰“皇家橡树”号,舰上近800名官兵葬身海底。此后,英国人被迫放弃了斯帕卡这一重要海军基地。另外,德潜艇还击伤了“纳尔逊”号、“巴勒姆”号战列舰和“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德方仅损失14艘潜艇,约9500总吨位。
英国皇家海军对“海狼”们无可奈何,但对付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却得心应手。1939年12月13日,3艘英国巡洋舰在南大西洋上与德国袖珍战列舰“格拉夫.施佩”号展开激烈战斗。德舰败退到中立国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港。由于乌拉圭政府不允许它在港内维修并限期离港,“格拉夫.施佩”号走投无路,被迫自行凿沉。
1940年6月,法国沦陷,英国失去了法国舰队的支持,而德国却获得了离大西洋更近的大陆西海岸的海港和潜艇基地。同时,德国潜艇数目也有了增加,这使邓尼茨决定实施其以前难以施展的潜艇战新战术――“狼群战术”,即多艘潜能协同作战,一旦发现盟国护航舰队,便由一艘搜索追击,并用无线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