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凤号
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大凤号
1944年6月19日,菲律宾以东洋面即将破晓。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机动部队在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率领下,分成甲、乙
、丙3支部队,各以3艘航母为核心,组成环形队形,正由西南向东北方开进。小泽企图发挥舰载机战斗活动半径较大的优势,利用关岛基地,对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的美第58特混舰队实施“穿梭轰炸”(舰载机依托航母和岸上基地进行的一种往复轰炸,即舰载机突击目标后,飞往附近的岸上航空基地,补充燃料、弹药后,在返回的途中对目标再次进行攻击),以遏制美军向马里亚纳群岛发动新攻势。
小泽伫立在旗舰“大风号”舰桥上,下令各波攻击机群相继起飞,去攻击30o海里外的美特混舰队。8时10分,旗舰了望哨突然一声尖叫,他看见一架飞机朝海面直扑下来,海面上竟有3道鱼雷航迹,在驰向“大凤"号。原来,飞行兵曹小松关呼雄发现了雷迹,鱼雷为美国潜艇发射,为保护旗舰免遭攻击,他采取自杀性撞击行动,撞毁了一条鱼雷。“大凤”号紧急规避,但来不及了,还是命中一雷。“大凤”号不愧是一艘重装甲防护的航空母舰,挨雷后似乎安然无恙,一时并未显出什么异样。于是小泽命令护航舰只加强反潜警戒,战斗仍按原计划进行。然而事出意外,鱼雷爆炸后损坏了一部升降机,结果把那里的通风口堵住了,而航空汽油罐受损后汽油蒸气不断外泄,这些气体由少而多,大量聚集,结果在14时32分被引爆。烈火浓烟从机库喷出,很快蔓延到弹药库。“大凤”号的腹部,随之发生一连串大爆炸,舰体迅即倾斜。18时28分,在中雷10小时之后,这艘服役才一个月的新型航空母舰,就葬身在塞班岛以西洋面的万丈深渊。
建造原委及概貌
本世纪30年代,世界各海军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掀起高潮,进入了所谓无条约制约的时期。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以美国海军为对手,从1939年起,开始实施为期6年的造舰计划。计划规定,着手建造新型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分析,在兵力对比上日本海军弱于美国海军,要想取胜,就只好借助自身训练有素、特别擅长夜战和近战的特点,迫近美舰队打肉搏战。这样就得冒受到打击的危险,接近敌舰,故须加强防护能力,加强航空母舰的装甲防护。“大凤”号就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建造的一艘“不逊于美英航母的具有现代形态”的航空母舰。
“大凤”号排水量34000余吨,水线长253米,水线宽27.7米及吃水9.7米,飞行甲板长257.5米,宽30米,蒸汽涡轮机,4轴,功率160000马力,航速33节。为了改变其飞行甲板的脆弱状况,日本海军煞费苦心,不惜减少舰载机的数量(为63架,比“翔鹤”号少21架),来提高飞行甲板的防护能力,加强其不沉性。在日海军的航母建造之上,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
舰桥与烟囱一体化
“大凤”号飞行甲板低,烟囱采取何种样式,一开始便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从前,日本航空母舰的烟囱由舰舷向测方伸出,并向下弯曲,效果倒也不错。不足之处是,一旦遭受损伤,舰体倾斜时,对舰十分不利。“大凤”号飞行甲板位置低,安装烟囱的甲板位置也低。在如此低的甲板上,若依然是过去的那种弯曲状大烟囱,对舰体的稳性就更加不利。因此,决定放弃横斜弯曲状处囱,而采取直立式烟囱。但是,这一点在技术证论会上遇到了麻烦。日海军一贯重视夜战,航母也不例外,兵舰载机要适应夜战的需要,政要尽可能减少飞行甲板上的突出物,而在立式烟囱是一个明显的障碍物。此外,这种烟囱的徘烟也影响飞机的起降活动。改装成直立大烟囱一事虽受到强烈反对,最后还是保持航母稳性的幸见占了上风,结果直立式烟囱定了下来,并使其与舰桥一体化。
“大风”号的舰桥不是设置在飞行甲板航测线以外,而是偏内侧一点,在右舷测中部稍靠前的地方,以利保持稳性。为保证排出的浓烟不致对后部飞行甲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设计研究部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