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纪念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 让年轻人铭记历史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热点*:走出布痕瓦尔德耻辱

2005年4月10日,德国隆重纪念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大会主会场设在德国历史文化名城魏玛市中心的德意志民族剧院,分会场设在距魏玛仅有几公里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遗址。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纪念大会发表题为《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的重要讲话,之后沿着当年集中营囚徒开辟的“血泪之路”赶赴布痕瓦尔德,与幸存者一起向死难者敬献花圈。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摄

光荣与耻竟如此联系在一起

在纳粹政权兴建的众多集中营里,与最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相比,布痕瓦尔德并不属于最令人发指的灭绝营之列。奥斯威辛有几百万人被有计划有组织的屠杀,在布痕瓦尔德从1937年到1945年间总共约有5.6万人被杀害或迫害致死,数量上要少得多。当然,其残酷与野蛮的程度同样登峰造极。对世人尤其是战后的德国人来说,布痕瓦尔德之所以对心灵产生强烈震撼,令人有刻骨铭心之痛,是因为它与另外一个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名字就是————魏玛。

魏玛,这是歌德的城市,席勒的城市,巴赫的城城市。这个位于德国中部的美丽小城是德意志文化无可争议的心脏。这个代表着德意志文化光荣的名字,早已随着巴赫的音乐、歌德的小说、席勒的诗篇以及包豪斯的建筑走向了全世界。这里是德国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的摇篮,也是德国民主制度的发源地。1919年,在魏玛德意志民族剧院通过了德国第一部宪法,依法建立的德国第一个共和国因此被称为魏玛共和国。而在近在咫尺的布痕瓦尔德,却发生了世界历史上最黑暗、最野蛮、最残酷的反人类暴行,代表着德国历史最阴暗的一页。德意志的光荣与耻辱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联系在一起。希特勒在颠覆了魏玛共和国之后,又亲手玷污了魏玛这个光辉的名字。

纳粹政权上台不久就下令在魏玛附近的艾特斯山中修建集中营来关押-犯,并准备将其命名为“艾特斯山集中营”,遭到魏玛市民的反对。但他们反对的只是集中营的名字,而不是集中营本身,因为艾特斯山是与歌德的行吟诗篇联系在一起的。于是集中营更名为“布痕瓦尔德”,德语原意为“榉树林”,也是一个听起来非常优美的名字,但今天却已成为一个恐怖之地的代名词。

集中营真相让德国人彻底惊醒

1945年4月11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获得解放。在打开集中营大门之后,最先进入的美军士兵被看到的恐怖景象完全惊呆了,还没来得及焚烧的尸体到处堆积,两万多名囚犯奄奄一息。集中营里的惨状被揭露出来,但最初魏玛的市民并不相信。在他们看来,看守集中营的纳粹党卫军军官穿着讲究,文质彬彬,爱好艺术,去魏玛的剧院观看演出经常被贝多芬的音乐感动得流泪。他们不相信这些人能够做出如此惨绝人寰的暴行。美军士兵不得不强迫魏玛市民分批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难以名状的惨况。一些人还被召集起来,挖掘坟坑埋葬死难者的尸体。集中营的真相让德国人从纳粹噩梦中彻底惊醒。

正如施罗德在讲话中所说,在魏玛,文明与野蛮与在空间上的距离是如此之近,让我们所有人失语。虽然历史无法挽回,但我们能够从德国最羞愧的历史一页中学到许多东西。牢记纳粹暴行已经成为德国民众自我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仍将是德国的道义与-责任。

在今天的德国,正视过去,反省历史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尽管国际社会已普遍认可了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但德国社会仍在时刻保持警惕,对过去历史的反省仍然在继续。而魏玛与布痕瓦尔德正是一个典型例子。

战后首次举行全国性纪念仪式

在德国,因在联邦制下的权力划分,集中营遗址大多属于州一级政府管理,因此纪念活动也多由地方政府与集中营遗址纪念馆组织。这次在魏玛和布痕瓦尔德的纪念活动,是德国联邦政府在战后首次举行全国性纪念仪式,纪念所有集中营获得解放。德国政府显然想通过这种态度表达一种信息,尽管60年过去了,幸存者也在日渐减少,但德国的年轻一代仍将牢记那段历史和应负的责任。正如施罗德的讲话,“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而把这样一项隆重的活动选在魏玛,而且特意安排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德意志民族剧院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遗址同步进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表明,德国年轻一代铭记历史,正以一种严肃负责的历史态度,走出布痕瓦尔德的耻辱,回归魏玛的光荣。

德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走出布痕瓦尔德,其它像德国一样有着丑恶侵略历史,对他国人民造成野蛮伤害的国家,是否也应该以德国为榜样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呢?(记者于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