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驻英国记者施晓慧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也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逝世40周年,丘吉尔博物馆在伦敦的内阁作战指挥室内建成,改称丘吉尔博物馆与内阁作战指挥室。2月10日开幕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剪彩。
博物馆位于英国外交部与财政部相夹的查尔斯国王街的西头,在下到沿圣詹姆斯公园的马卫街的台阶左侧,有一个很不起眼的麻袋掩体的洞口,这就是丘吉尔博物馆和内阁作战指挥室(见上图,施晓慧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就在这里指挥英国军民抗击法西斯。1945年8月,二战远东战场胜利后指挥室关闭。1948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它列为有国家重要意义的地址。
走进这间地下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长厅。一面墙里用玻璃罩着德国人投下的炸弹,另一面贴满当时反映战况的报纸和英国在战争中的伤亡损失。据统计,二战期间英军牺牲305800人,商船队死亡或失踪34902人;平民伤亡或失踪60595人(其中伦敦29890人);45.6万座房屋被毁,407.3万座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往前走是战时内阁会议室和跨大西洋联络室,都保持着1945年年8月最后一次使用时的原状。会议室面积约30多平方米,墙上挂满地图,一幅世界地图用红颜色标示出英国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分布,另两幅分别是欧洲和英国地图。房间内桌椅排列成“凹”字形,每边挤坐5个人。桌上摆放着原始文件和烟灰缸。二战期间,丘吉尔在此召集军政要员开会,决策打垮德军的重要战役。跨大西洋联络室,让人想起丘吉尔说服美国总统罗斯福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大举措。
地下室最大的房子是“地图室”,即作战值班室。四周墙上挂满各战区地图,不同颜色的书钉时刻标明各战区的战况。中间是张长桌子,桌上放着10多部五颜六色的电话机,其中白色电话直通丘吉尔办公室。战时这里随时要有5名值班人员。它是二战期间英国政府指挥英军作战和本土防卫的核心。室内逼真的蜡像再现着当年的情景。代号66A、66B的丘吉尔的卧室和办公室都靠近地图室。房间面积只有几平方米,陈设简朴,放在床头和办公桌上的大号烟灰缸,显示着主人的特点。
新落成的丘吉尔博物馆占用的是当年参谋长列席会议室和作战联合计划室的大组合房间,约850平方米。与内阁作战指挥室的现场模拟形式不同,这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4600页的1100个文件、1150幅照片、206个动画、72个胶片和172件实物有机地浓缩在一个空间,用音、影、像真实立体地再现丘吉尔的一生。博物馆把丘吉尔的一生分为5个章节:青年丘吉尔(1874—1900)、特立独行的-家(1900—1929)、下野的年代(1929—1939)、战时领袖(1940—1945)、冷战-家(1945—1965)。
馆内最独特的是触屏式“电子生命线”大平台,可以使参观者纵览丘吉尔非凡的一生。“生命线”是电子计算机化的档案集纳,从丘吉尔出生到去世,按年代划出90条线,重要的档案与每一年联系,重要的年份能细致到丘吉尔的每一月甚至某一天。触摸“生命线”上的年代条,就会自动展示相关时间的数据、文件、影片、照片,甚至追溯到相关年代他的声音和历史性的片断。
许多实物和照片展现了丘吉尔复杂多面的丰富人生,但最辉煌的仍然要属他在二战中作为战时领袖的时期。1940年5月他在议会著名的就职演说在大厅里回响:“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眼泪和汗水贡献给你们。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未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
1940年5月,在战争初期推行绥靖主义的首相张伯伦在议会的不信任投票中下台,丘吉尔临危受命,高举起反对纳粹的旗帜,成为英国人民殊死抵抗纳粹德国的灵魂。丘吉尔上台不到一个月,德军将英法士兵围困在敦刻尔克。英国动员了数百艘包括游艇、渔船、拖船在内的大小船只,冒着德军的炮火将34万名英法士兵成功撤回英国,9天之内英军伤亡达6.8万。丘吉尔把这一惨烈的壮举称为“小船掀大浪”,它成为鼓舞英国人民永不言败的“敦刻尔克精神”。
丘吉尔一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展品中有他9岁时糟糕的成绩单,也有在政坛上“败走麦城”的纪录。但展馆内人们驻足最久的是循环播放丘吉尔国葬纪录片的屏幕前。严寒的冬季里,绵延几里送行的肃穆队伍,表达着人们对这位二战中真正英雄的爱戴。他是100年中第一个受到国葬的非王室成员。丘吉尔博物馆也是英国第一个介绍-家生平的个人博物馆。丘吉尔虽然去世40年了,但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对160万人的电话调查中,他仍当选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英国人说:没有丘吉尔,二战也许是另一个结局。
女王伊丽莎白在丘吉尔博物馆的揭幕仪式上说,内阁作战指挥室体现了丘吉尔最辉煌的时刻。在战争期间,丘吉尔的决心和榜样给予我们所有人希望、勇气和信心,在未知的前途中争取生存。他作为领导人的特殊品质,极大地鼓舞着英国和全世界爱好自由的人民,也鼓舞了遭受纳粹占领地区的人民。那些品质至今并将永远鼓舞着我们。
《人民日报》(2005年04月26日第十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