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尘埃不见
关中平原的秋季有时会突然降温,当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前锋掠过时,便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了。这个时候你若是行走在西安城墙外东南的咸宁西路上,脚下踩的会是一层法桐树叶,满地都是这种凋落的法桐叶,或青或黄。
尽管法桐和梧桐不是同一种树种,但目睹这满地的落叶还是会让人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而白诗中所提到的南内兴庆宫遗址就在咸宁西路上。
一.隆庆坊与兴庆宫
兴庆宫所在地原先叫隆庆坊。
还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候,隆庆坊南一个住户家中的水井开始往外冒水,时间长了这里就塌陷成一个约十顷地大小的水池,人们因地而名之,称其为隆庆池。唐中宗时期,相王李旦五个儿子的住宅就在隆庆池北面,巧合的是这五位王子里有三个人的姓名中都有隆字,这三个人分别是:临淄郡李隆基,巴陵王李隆范,彭城王李隆业。这种巧合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语资,长安城中的术士就认为隆庆池有帝王之气在升腾,郁郁然,一天比一天旺盛。这种说法引起了唐中宗的警觉,就带了大队人马来到隆庆池畔,在这里搭起了彩棚摆起筵席大吃大喝,驾着船在池中荡桨,还从内苑牵来白象在池边走来走去。懂行的人说这样做是在压气,压住这里的帝王之气,就是今人说的乱搅和。
从实际效果来看,气显然没有压住,五王中的李隆基最终还是当了皇帝。
李隆基登上帝位之后,这里就不能再叫隆庆坊了,隆字犯了皇帝的名讳。唐太宗名世民,国家部委之一的民部从此改称户部,唐高宗叫李治,唐朝的官员就不再用“治理”这个词。为了避开唐玄宗名字中的隆字,隆庆坊改为兴庆坊。不仅地名要改,人名也要改,玄宗的兄弟歧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也都不能再用隆字。玄宗的两个哥哥宪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倒是没有犯隆字,但因为玄宗的生母被尊封为昭成皇后,成字也不能再用了。至于前代经典著作中的字是不用改的,这叫“临文不讳”,不过书写时要缺笔,如果你去西安碑林仔细看一下唐玄宗亲笔书写的“石台孝经”,就会发现那上面的民字都缺最后一笔。
开元二年,唐玄宗的兄弟们认识到自己继续住在皇上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是不合适的,就将他们的住所献出用来兴建兴庆宫,玄宗也不会亏待自己的兄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其他坊中重划上几块地修建新的王宅是很容易的事。从这一年开始又经过数次扩建,在开元十六年,唐玄宗正式迁到兴庆宫起居办公。这里所处的方位在大明宫之南,因而被称作南内,同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并立为三内。
兴庆宫南北长一千二百五十米,东西宽一千零八十米,宫内的建筑没有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格局,其主殿兴庆殿座东朝西,和正统的座北朝南这一最佳的风水取向不符,同时,兴庆宫的正门也是朝西开的,不知道这些是否预示着“千骑万乘西南行”。
为了方便玄宗出行,还沿着兴庆宫东墙修建了秘密通道,就是夹城复道。夹城从大明宫修起,沿着长安城的东城垣到达兴庆宫,再由兴庆宫通向曲江芙蓉园。杜甫《秋兴》诗中“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一句说的就是这条夹城。经历了战乱流离的杜甫已经不是写下三大礼赋时的那个杜甫,飘零一方的诗人对往日寄予厚望的圣主多有讥讽。
兴庆宫一度成为唐朝的政治中枢,它见证着唐王朝走向辉煌的顶点,也经历了风云突变。安史之乱后,兴庆宫和它当年的主人一样失去了最高的地位,沦为闲宫,默默的站在那里,目送着唐王朝走完生命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