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该有词汇描述这一事件为好,黄袍加身是托词, 陈桥兵变 只是俗称,任谁也不必为 赵匡胤 辩护,说他是僭主并无贬义.
1,僭
说文解字:僭,假也,从人?声;?,古同"僭",虚假.《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诸侯僭于天子;《汉书五行志》:庶位逾节兹谓僭.
古希腊 文"僭主",指违宪夺取政权或继承政权的统治者,最开始僭主一词并无贬义,名声最大的僭主是米利都的色拉西布洛斯(约前600),僭主往往沾一点贵族血缘,希腊化时期,有僭主把政权建立在阶级感情上,还有一些则沦为外国傀儡,有的堪称伟大的僭主都是艺术保护人,建设家,他们对政治生活多会作出一些贡献,僭主独立于两大阶级之外,他们往往要压制贵族利益,给平民施以一定好处,试图缩小贫富差距和其他利益上的差距以换取支持和稳定.
最有名的要数 苏格拉底 的学生克里底亚和查米迪斯组成三十人僭主集团,雅典人引以为荣的制度被废止,代之以豪权政治,执政8个月就处死1500人,人们大量流离逃亡,僭主集团垮台后克里底亚和查米迪斯被处死, 苏格拉底 因此受倒牵连.
2,匡胤行迹
太祖 赵匡胤 (927-976),应该说是一位英主,也是要脸的人,这从对待柴家后人的态度和杯酒释兵权都能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看其僭越也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应该说任何结果都有其原因的.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任禁军军官,世宗时任殿前都点检,世宗柴荣死后,恭帝柴宗训即位(只7岁),符太后(--993年)垂帘听政,建隆元年(960年),赵以"镇定二州"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遂发动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
3,匡胤的宿命
赵匡胤 是心虚的,他最担心的是别人依样画葫芦,所以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此有宋以来重文轻武,时社会算是较安定和公平的,文学、哲学、美术、科技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的直接弊端导致宋朝 军事 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
开宝九年(976年),匡胤在北征契丹途中,与胞弟光义饮酒,后共宿宫中,清晨匡胤暴死,年49岁,《续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一说.
说赵匡胤要脸也有根据,后来金军败宋朝,发现皇宫内太祖在石碑上刻下留给子孙的训戒: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4,僭越的蛛丝马迹
黄袍加身本身不可考,但是可以旁观,匡胤即位后无须再出征,辽兵"自行遁去",《辽史》自己更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现成黄袍的预备、禅位诏的事先草拟都颇蹊跷,匡胤母亲言:"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即位后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陈桥守门官的官职,从上述史料看, 陈桥兵变 是预谋的兵变.建隆二年,匡胤罢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一职.
匡胤机关算尽,独不能预测光义之心,更不能预见后人步李煜后尘,一切均成过眼云烟,大宋最终败于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