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骂谁,还原真实。我看到论坛中一朝鲜网友和一网友对骂棒子,朝鲜说:“受满人剃发之辱,全是拜山东棒子所赐!(注解:清人允许汉大臣束发顶进贤冠,穿长袖大服,朝堂上满汉分列。孙之獬却作难了,满族大臣认为他怎么摆弄也是汉人,不准他站入自己的队伍;汉族大臣觉得他满人打扮,站在队列也不合时宜。孙之獬羞愧难当,一怒之下回去写了个奏疏呈上。奏疏云:“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都应该以新朝建立而更新,唯独衣冠束发之制,仍从汉人之制,此乃陛下从中国,而非中国从陛下。”清朝批准孙之獬的奏疏,不是他有多大的能耐,而是要显示后金国威。过了两年,山东谢迁起义,跑到淄川孙之獬的老家把他抓了起来。谢迁要解恨,说:“贪得一官,编天下人之发。我现在给你种上头发。”义军给孙之獬的脑袋上凿了个洞,插了几根头发,孙之獬忍不住疼痛,昏死过去。);我读后不禁,不过也因此引发出一点困惑:“山东棒子”这个词儿究竟是什么含义、从何而来、是善意的称呼还是恶意的叫法呢?记得有节目称是高大缘故,此说可算是极善意,极美好。怎么不称自己是棒子,偏偏拱手送人。从身高来解析棒子,有点说不通,歪曲不太靠谱。着意网上查找了一下,此称源于东北、源于“闯关东”的历史,没理由认为这是善意称呼,有一首东北民谣,具体内容如下:“.....”说法颇为粗俗。当看了网上两故事明白了,具体内容如下: 故事1:(其实棒子这个称号还是乾隆皇帝所赐。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也就是愚蠢无知的意识,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半吊子。那一年朝鲜的国王来北京朝见乾隆,乾隆很高兴,在紫禁城宴请他,席间有人端来一盆净手水,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这盆水里加了点花瓣和盐。朝鲜国王以为是汤,就端起来喝了几口,然后大赞好喝,乾隆见了大笑,说朝鲜国王;“你真是个棒槌啊’。朝鲜国王不懂啊,以为皇帝封他什么大官哪,赶紧谢恩。从此朝鲜人就叫棒子了。) 故事2.(泰山老翁舌战乾隆
清朝乾隆皇帝来泰山封禅,走到“东西桥子”附近,见一个白发老翁挎着篮子,在路旁捡柏籽松枝,便对他产生了兴趣。
一个草民百姓,何以能引起皇帝的兴趣?FONT color=#000000>
原来,乾隆在京里,时常听到文武官员称山东人叫“山东垮子”、“齐鲁棒子”,他不解其意,有心问个明白,又怕丢了皇帝的架子。后来,他和皇后谈起此事,才知“垮子”、“棒子”是对山东人的戏称,说他们笨头笨脑,傻里傻气的。想到这里,乾隆也想来戏弄戏弄这个“棒子”。
乾隆令轿夫停住轿子,从窗口伸出半个脑袋,对老翁说道:“老头,你来回答我的问话。”
老翁身居山里,哪里见过这千人万马、前呼后拥的阵势,他见皇帝亲自问话,双唇都吓得发颤了。只见老翁赶忙下跪,五体投地,“万岁在上,小人实在不敢妄为。”
“赦你无罪,起来。你听着:你手里拿的什么?”
“篮子。”
“干什么用?”
“盛东西。”
“哈哈哈……盛东西?我看还能盛南北呢!”
“万岁在上,篮子只能盛东西,不能盛南北。”老翁一本正经地说。
“怎么,我偏要盛南北。”
“万岁,按天干、地支、五行来说,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古语道,纸里包不住火,竹篮打水一场空。纸乃木之造,篮乃条之编;篮子盛北水漏净,盛南燃成灰,拾篮碎木能烧饭,挎篮金子买衣穿。因此,篮子只能盛东西,不能盛南北。”
乾隆皇帝本想捉弄这老头,不想老头却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说了这一大通,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连乾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不禁脱口而出:“垮子满山东,棒子遍齐鲁,听此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张传华 搜集整理
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我总结: 清入关之后,东北作为龙之地。一直视作"皇家后花园",严禁汉民出关惊扰。顺治、康熙年间,修筑了著名的柳条篱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设20座边门,每门驻数十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放牧。乾隆皇帝颁布了最严厉的封禁令,对吉林等地及松花江、乌苏里江、长白山等处相通水旱道路“永行查禁",荒芜成了野兽出没的乐园。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一条篱笆当然挡不住山东挖参人,海路由山东半岛乘船到达辽东半岛。甘冒被官兵捕杀杖枷之祸,冒被野兽撕伤之险,甘冒被冻伤之灾,便利隐蔽偷越,或贿赂守关员弁网开一面,或从海上偷渡辽东半岛秘密登陆,前往吉林、黑龙江等地,有"闯关东"之说,闯过来是生,闯不过是死,这些"闯关东"者,一部分人从事垦荒农耕,另一部分人则为采参交易。由于人参又名棒棰,采参者又多,几及千余人,严冬酷寒,无衣无食,死亡者不计其数"。再后来是关东逃难垦荒者了。看来去而能归的,能有几人? 纵观“闯关东”的历史,其移民数量之众,规模之大,中国移民史上的移民运动之一。 《申报》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二十四日报道:
兹据牛庄来信云:山东避荒之人,至此地者纷至沓来,日难数计。前有一日,山东海舶进辽河者竟有三十七号之多,每船皆有难民二百余人,是一日之至牛庄者已有八千余名,其余之至他处码头者尚属日日源源不绝。
牛庄,即今辽宁海城西20公里处的牛庄,当时为一河港。这则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闯关东”中山东人之多。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前,山东各地“闯关东”的比例一般占山东总人口的5%左右。自清迄民国,“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500万人。高峰时节,一年便有上百万人。“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开垦东北的主力军,他们在白山黑水间“放山”、淘金、垦荒。挖人参,俗称“放山”,也叫“走山”。民间传说,“闯关东”中的第一个放山人是山东莱阳人孙良。他原是个穷苦的长工,听说长白山有种名叫“棒槌”的植物,比金子还贵重,便与同乡张禄跋山涉水到了长白山,翻山越岭去挖人参。俩人干了三年,挖了不少人参,商定再分头干三天,然后打点行装回山东老家去。谁知,张禄一去,再也未归。孙良急了,到处寻找,找了七天七夜也没找到。干粮早吃光了,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蛄河旁边。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捧了几口河水喝了,看见水底有只?蛄,抓来活嚼生吞了。身上有了点力气,他抓起一块尖石,在一块大石头上刻画着:
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古河往上寻。
三天吃了个蜊喇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写完,便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来。在今吉林省通化市快大茂镇西,滔滔远去的?蛄河北岸,有一座坟,就是孙良的。
;从《竹枝词》看出,却乐而生悲,引出辛酸之泪
泪眼今生永不干,清明节候麦风寒。
老亲死在辽阳地,白骨何曾负得还。
不过,从妻离子散,到居家团聚,总是不幸中之小幸吧,竹枝词聊以慰藉:
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
帝王深恩许重聚,丰年稼熟好商量。
千里逃荒,卖儿卖妇;丰年好转,允许亲赎中所。《还家行》写:“念我故妻子,羁卖东南庄。圣恩许归赎,携钱负橐囊。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彷徨: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卖儿卖妇的悲喜剧,就这么交替揪心,痛断肝肠。
结论: 高丽盛产是人参。东北盛产人参,闯关东是时尤盛。闯关东是冲的棒槌去的,类似于美国当初的淘金热.许多闯关东的挖参者山东人居多到了东北就上山采参,然后再贩到关内,运气够好的话,棒子粗的参,就能快速发家。山东人用卖儿卖妇血去挖人参。在东北人正宗口语中,一般只是说人参,不用棒槌一词,连俄罗斯远东亦称人参,而不是棒槌。许多山规戒律,放山人有个规矩,只许说“拿”,不许说“放”。吃饭叫“拿饭”,睡觉叫“拿房子”,休息叫“拿火”(抽烟),做饭叫“端锅”,挖参叫“抬参”。早在清代,大文学家王士祯就记载:“辽东采参时,见参苗不语,急以纬帘(凉帽名)覆其上,然后集人发掘,则得参甚多,否则苗不见,发之无所得”。发现人参时立即大声呼叫:“棒槌!”据说如此一咕棒槌就会被“定住”不再逃跑;用栓着铜钱的红头绳绑住人参,才能挖,如不绑,人参就跑掉了,把一种草误当“棒槌”喊了,则认为不吉利,叫“喊炸山了”。表现强烈的拿大山参的欲望,想用语言的魔力来控制自然。东北特产人参能否延伸出来个又名棒棰,求山神给棒子粗的人参,再加上一个槌,挖人参在赌千年人参意思,也就顺理成章了。棒槌,就几近骂人脑残了,拿人参比喻脑残有点说不通,不太靠谱。如果象《还家行》写的:“念我故妻子,羁卖东南庄。圣恩许归赎,携钱负橐囊。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彷徨: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卖儿卖妇的悲喜剧那样不务正业赌徒,也就顺理成章了。对那些山东挖参人用卖儿卖妇血泪去挖人参的赌徒。象这样的人就是现在也会说,你要求山神给棒子粗的人参,好,给你一棒子打醒你。你掉泪了吗?要发评论了吗。关于棒子的称呼就没血没肉的是木实心,有脏、懒、馋等诸多含义。乾隆皇帝所赐不懂人情不通事理。真象赌徒,连家不要,去挖棒子大的人参发财。心里只有棒子大的人参。棒子们被形容最为确切不冤枉。看来不是骂,是耻。但和仍然住在山东省的人没什么关系。只是委屈了山东人。连累了现再的山东。前车之见,不要再为享受而污染毁坏大自然了,将一样臭名远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