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国是历史上立国于琉球群岛的国家,前后存在数百年。琉球国位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历史上多次向中国朝贡,又曾多次遭受日本入侵。1879年3月30日(光绪五年三月初八日)被日本灭亡,国土被置为冲绳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疆域
琉球群岛散布在台湾岛东北和日本九州岛西南之间的海面上,包括先岛诸岛、大东诸岛、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吐噶喇诸岛、大隅诸岛等六组岛屿,每组都有许多大小岛屿,总计共有五十个以上有名称有人居住的岛屿和四百多个无名小岛,全部陆地面积为4670平方公里。琉球群岛南北绵延达1000公里,它的西侧是中国东海,东侧是太平洋。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是冲绳诸岛中的冲绳岛(即大琉球岛),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次是大岛诸岛中的奄美大岛,面积730平方公里。
琉球王国疆域包括先岛诸岛、、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吐噶喇诸岛、大隅诸岛属于日本的萨摩藩。1609年( 明朝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日本?摩藩入侵之后,琉球王国被迫把北方的大岛、鬼界、度姑、永良部、由论五岛割让给萨摩藩。
琉球按中国名为三十六岛(除大琉球岛外)即
中国名:
东四岛:姑达佳(久高岛),津奇奴(津坚岛),巴麻(滨岛),伊计;
正西三岛:东马齿山,西马齿山(庆良间诸岛),姑米山(久米岛)
西北五岛:度那奇山(渡名喜岛),安根尼山(粟国岛),椅山(伊江岛),叶壁山(伊平屋岛),硫黄山(鸟岛);
东北八岛:由论(与论岛),永良部(冲永良部岛),度姑(德之岛),由吕(与路岛),乌奇奴(请岛),佳奇吕麻(加计吕麻岛),大岛(奄美大岛),奇界(喜界岛);
南七岛:太平山,伊奇麻,伊良保,姑李麻,达喇麻,面那,乌噶弥;
西南九岛:八重山,乌巴麻,巴度麻(鸠间岛),由那姑呢(?那??),姑弥,达奇度奴,姑吕世麻(黑岛),阿喇古斯古(新城岛),八梯吕麻(波照间岛)。
琉球王国的都城为首里,在今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的东郊。历代琉球国王及王族居住和处理政务的首里城和其他琉球文化遗迹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立国
统一之前的琉球王国琉球人在种族、文化和语言等方面同日本人和中国人有很大的区别,形成独特的文化。琉球种族与文化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 比较常见的看法认为,与日本绳纹时代属于相同文化的人种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从中国中南部沿海地区来到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日本西南部地区,并从西向东扩散。也有说法认为,古琉球文化属于百越文化的一部分。另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上古时代的琉球居民来自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西亚岛链,属于马来人。
神话和半神话时代
中国古代有关琉球的最早文字记述出现在《隋书?流求传》的相关记载中。在隋朝史书中出现有关琉球的记载时,该群岛的居民已经从原始社会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会时代,或称按司时代,此时在琉球岛上已经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这三部琉球历史典籍都记录了琉球开国的神话。《中山世鉴》称,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由天帝赐予草木土石,做成岛屿。之后又求上天赐予人口,于是天帝将其子女二人赐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结合生三男二女,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延续一万七千年。现代历史学家认为,这一神话传说形成于16世纪至17世纪,是琉球王国统治者尚氏家族面对按司势力的争权企图,为加强其王权地位而创造的神话。
根据《中山世鉴》的记载,天孙王朝之后为舜天王朝,延续了三代、七十年。《中山世鉴》称舜天王为“大日本人王五十六代、清和天皇之孙……(源)为朝公”之子“源尊敦”。《中山世谱》和清朝中国学者的有关记录也延续了这一说法。但现代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琉球王室称源为朝将军为始祖的做法,是为了夸耀自己的血统,抬高按司出身的尚氏王族的地位。《中山世鉴》称舜天王朝的三位国王为舜天、舜马顺熙和义本王。义本王“自称不德”,让位给英祖王,即琉球中山国的始祖。
三山时代
15世纪之前,琉球已经存在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三国分别位于琉球大岛的南部、中部、北部。根据《中山世谱》以及《明实录》和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山南王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头、?风平、岛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丰见,大致疆域相当于今日冲绳岛南端国场川-与那原一线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北谷、读谷、越来、中城、胜连、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为南至国场川-与那原一线,北至仲泊地峡。山北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包括今归仁、羽地、名护、国头、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为冲绳岛仲泊地峡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岛和伊平屋岛。
需要指出的是,在三王国时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国的势力并未发展到北方的奄美诸岛和南方的先岛诸岛,而是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岛(冲绳岛)本部。在三王国出现之前,外岛按司与琉球本岛各按司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根据带有神话色彩的《中山世鉴》记载,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时(相当于中国南宋的景定、咸淳时期),奄美、久米、庆良间等外岛“来朝入贡”,但这一朝贡关系只是按司之间的结盟关系,而且到第四代王玉城王时期,随着琉球本岛进入“国分为三”的时代,便已衰落了。
琉球王国
1350年(元朝至正十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举为中山王。察度王世子武宁王被佐敷按司尚巴志推翻,巴志自立为中山王。1416年巴志征服山北。1429年巴志又征服山南,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1430年(明朝宣德五年)明宣宗赐琉球王姓为尚氏。第七代国王尚德王相继征服了喜界、庆良间、久米等岛的按司势力。
1469年,尚德王去世,“第一尚氏王朝”结束。宫中的御锁侧官(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并于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告“父丧”,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金圆(已改名为尚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时期(1478年-1525年)为琉球的黄金时期,先后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至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尚真王平定与那国岛“鬼虎之乱”后,琉球王国终于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列岛,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八重山群岛的疆界,即琉球史书中所称“三省并三十六岛”。尚真王确立了琉球的官员品秩、朝仪制度、神官制度、赋税制度、行政划分,扩建了首里城,废除了殉葬习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拥有兵器,确立了琉球王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此后琉球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政治
1875年-1879年的琉球国旗琉球的政治架构分为国王及王族、国相、寨社三个层次。
国王之下为王族,分有王妃、世子、郡主、附宾(驸马的低一级称谓)、摄政(国王去世、而世子还没有得到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时代行国政)五种官称。
国相是一国的行政首脑,国相由国王任命。在琉球的历史当中,有很多从中国迁过去的人担任过这个职位。国相统辖的官员除了各个岛屿的“寨社”的长官和酋长外,还管辖国家机构中的官职,包括出使中国的“朝贡使”、“大夫官”、“长史官”和充当翻译的“译官”、负责海事的“通事”、“总管”,对内的“紫巾官”、“法司”、“司贡”之类的官员。需要注意的是,“长史”和“长史官”并不一样,长史和国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而长史官是具体负责某某工作的官员。
寨社(按司),是琉球的地方行政单位,也是各个岛屿所固有的官职。这些寨社的长官或酋长都是世袭,也是琉球的大的贵族和地方势力,曾经参与过琉球国内的政变。其他官职有管理贸易、收税官员等。
琉球王国官职分为正、从九品。王弟、王叔、国相皆称“某地王子”。王子之下为各地按司,他们将手中兵权上交国王,聚居于首里,遥控其领地。按司再下为王舅、法司、紫巾官,称“某地亲方”。三品以下黄帽官称“某地亲云上”,无领地者称“某里之子亲云上”、“某筑登亲云上”。从六品至从七品为“某?亲云上”。八品红帽官称“某里之子”或“某地里主”。九品称“筑登之”,不入流者称某子。
经济
由于国土疆域狭小,琉球无法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只能通过海外贸易来获得财富。琉球不仅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从中国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还发展成为锁国状态下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总代理“。琉球的船只往来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南下安南(越南)、吕宋(菲律宾)、暹罗(泰国)、亚齐、爪哇(印尼)、马六甲等,遍布整个南洋群岛。琉球从这样的“转口贸易“中富裕起来。
琉球海外贸易的大宗货物是向中国出售日本的白银、漆器、刀剑、屏风和扇子,将中国出产的药材、瓷器、锦缎、铜钱转售到日本和朝鲜,并将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半岛出产的犀角、苏木、香料、锡、糖、象牙、乳香、龙涎香销售到中国、日本、朝鲜三国。
福州是琉球主要的对华贸易港口,琉球商人在福州交易的货物种类繁多,有各种手工业品、医药、香料、矿产、海产、纺织品及其他珍奇货物。福州还有人"代售球商之货"。琉球商人从福建带走的货物主要是陶瓷、漆器和丝绸三大类。
琉球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在康熙初年已经很发达了。带到中国的货物有金银罐、金银粉匣、金缸酒海、泥金彩画围屏、泥金扇、泥银扇、画扇、蕉布、苎布、红花、胡椒、苏木、腰刀、火刀、枪、盔甲、马、鞍、丝、绵、螺盘,额外增加的朝贡之物无定额。康熙十九年,琉球又来贡,皇帝让把一些奢侈品免去,不要进贡。以后的朝贡中,只有马及熟硫磺、海螺壳、红铜等物。
李氏朝鲜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也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了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琉球与朝鲜的关系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发展,但经济的作用大于政治作用,因为他们同属于明朝的藩属。
琉球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是互补的作用。16世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势力已经进入东南亚,他们的产品通过琉球的中转站卖到朝鲜,日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随着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以及萨摩入侵,琉球的转口贸易地位趋于衰落。
文化
琉球与中国的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明朝。明朝允许琉球与泉州互市,史书记载琉球的察度王已向中国朝贡。
琉球人崇尚汉学。1393年派人来北京国子监学习,此后继续不断。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册封使”乘御冠船(船头似冠形)从中国到达琉球。中国使节带去的乐舞,戏曲如《姜诗》、《王祥》、《风筝记》、《昭君和番》等,见明姚旅《露书》及《琉球人座乐并跃图》,《和番》、《借衣靴》和其他音乐舞蹈节目。 琉球人则为迎接中国使节而准备大型乐舞《御冠船踊》。琉球的歌舞有如《团扇曲》(六童舞)、《笠舞曲》(四童舞)、《兰花曲》(三童舞),总名为《太平歌》。其中《老人舞》、《团扇舞》、《笠舞》一直保存到现在。当时所演戏曲《鹤、龟二儿复父仇》,现在仍在上演,名为《二童敌讨》。宗教上琉球亦祀关圣、观音、土地诸神.
琉球国冠婚丧祭都遵循明朝和后来的中国朝代的典礼。他们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设具别食,相沿已久,也是从中国的古代的经典中学到的礼节。
当时来中国的琉球人很多,有使臣、留学生、水手和商人等,而人数最多的是留学生。一部分留学生是王室亲族和大臣子弟,即“官生”,入京都国子监读书,称"唐监生"。另一部分在福州学习,称"勤学人",他们多数是久米村(即唐营,中国人聚居的村落)人。勤学人在福州学习面很广,有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等;学习技艺的有冶炼、造船、铸钱、烧瓷、烧墨、制茶、制糖、制伞等。
因为琉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的缘故,所以琉球国内建有文庙,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他的理论著作。文庙在久米村泉崎桥北,创始于康熙十二年。庙中制度俎豆礼仪都按照《会典》(一本明朝和清朝记录和藩属关系资料的书籍。琉球本土原来没有教育机构,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来培养人才。
康熙五十八年,琉球国在文庙的南边建起了明伦堂,成为府学(市级别的学校)。从中国人聚居的久米村即唐营,挑选一名任通事官职的人来担当府学讲解师,每月按一定的时间和课时讲读“圣谕衍义”(就是儒家的著作)。每个月的三,六,九这三个日子,还要请紫巾大夫来讲堂讲学,为学生解释对中国往来朝贡典礼,考察学生的勤惰,以便选有才的人保举做官。
琉球国内的儒教教学从八岁开始,学校安排“通事中”一人为训诂师,教授他们学习。
嘉庆三年,琉球王尚温建国学于王府北,又建乡学三所,国中子弟由乡学选入国学。琉球的教育体系开始确立。
外交关系:
琉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
琉球按司察度于明朝洪武五年入贡,受册封为中山王,改流求国号曰琉球。至于国中官守之职名,人员之进退,号令之出入,服制之法度,都由琉球自己管理,明朝从不干涉.
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朝代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直至清 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强行“废球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与英法荷订立的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其国都首里城的宫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琉球人也与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国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宽永通宝(日币),改穿汉服。
琉球与元朝的关系
元世祖登基之后,派遣使者赍诏书去晓谕琉球,但是因为路途遥远,风险很大,所以这次的行动没有成功。
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明史对琉球的历史记载最详实。明太祖洪武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告知琉球列岛上的国家,位于中部的中山国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明太祖回赐当时中国实行的历法《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此后琉球几乎每年都来朝贡。洪武二十五年,三国向明朝派遣了留学生。明朝为了使留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关怀,分季节给他们衣服和住的帷幄等等东西。当时琉球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琉球人随朝贡使团来中国大陆,所带的货物往往会因为没有报关而被负责海关的官员查没,造成很大损失。正统元年,琉球使者称所携货物都被“官司所没入,致来往乏资,乞赐垂悯。”皇帝命按照市场价格给了他们很高的费用,算作收购。在以后的交往中,琉球王国对明朝形成了一种贸易性的依赖情况,所以往往一年来中国进行多次“朝贡”,这其实是贸易,明朝政府“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在琉球遇到海啸,暴雨,以及台风的侵袭后,明朝政府除了给来朝贡的使团很多的援助物资外,还要求琉球朝贡期延长至十年一贡,以便休养生息,但琉球为了能和明朝继续贸易,以便国内经济的恢复,还是坚持一年一贡或隔年一贡。
琉球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吸收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在文明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崇尚佛教,在岛上修建了崇元寺。宫殿和民房的建筑是带有海岛风格的中国古代建筑模式,而且建筑的方向一律向西,以示倾慕中国、慕义向化之意。
明世宗 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在中国东南沿海侵扰。琉球王协助中国破倭,不时向中国提供倭寇的动向,琉球王世子尚元还对从浙江败还抵琉球境的倭寇,“遣兵邀击,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送还明朝政府。受到皇帝的嘉奖。
嘉靖四十四年,日本有取鸡笼山(台湾古地名)之谋,间接还要侵扰福建,尚宁遣使以闻,皇帝诏海上警备。嘉靖四十年,日本侵入琉球,“当是时,日本方强,有吞灭之意。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四十年,日本果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当时琉球王侍从写的《喜安日记》记载:“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珍万宝,尽失无遗”萨军将琉球王尚宁等百余人俘至鹿儿岛,达三年五个月,逼迫尚宁王屈辱地承认向其“进贡”。同时还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给琉球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变中琉关系。明朝礼部官员“乃定十年一贡之例”,但国王还是每年都遣使朝贡。
明朝衰败之后,琉球国还是朝贡不绝,直到南明唐王立于福建,还继续遣使朝贡。明史赞扬琉球国:“虔事天朝,为外?最。”
琉球曾经协助明朝剿灭倭寇。琉球与明朝非常的关系和密切的交往,使得在明朝实行海禁之后还能通过琉球这扇窗口了解日本和东南亚海上国家的一些事情,增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由于琉球的国土狭小,人口少,物资匮乏,所以军事上没有长足的进步,但有一定的常备军,即王宫卫队,这些军队保持了很高的战斗力,对保护琉球和参与明朝剿灭倭寇的战斗中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军队的数量少,没有抵挡住日本的入侵,国王被掳。
琉球国王形容与中国的关系是“父子之国”,但实质是琉球的每次的朝贡都是在中国当时薄来厚往的“天朝观念”中进行的。所以琉球在与中国的朝贡形式的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所的物资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是琉球成为东海之上一个必不可少的贸易中转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的日本和明朝的关系恶化,明朝的倭禁很严,禁止和日本人贸易,但日本人的奇缺物资还是通过当时的朝鲜和东海之上的贸易王国琉球那里得到里及时的补充,琉球也在与中国交往的国家中形成了重要的一环。
琉球与清朝的关系
清朝顺治三年,琉球国王尚贤遣使金应元来中国请封,因为当时中国战乱未平,所以就滞留在福建省很长时期,福建平定后,琉球使者通过清朝的将领来到了北京,礼部官员认为,明朝赐给琉球王的印和官方文书都没有缴回,不宜封赐,所以,第一次请封没有成功。
翌年,清政府赠给使者衣物和布帛等等等东西,让他们回到了琉球。顺治十年,琉球遣使来中国朝贡。第二年,再遣贡使,并且缴换了明朝敕印,请求封号。顺治皇帝颁布了《敕琉球诏'》:“帝王祗德底治,协於上下,灵承於天,薄海通道,罔不率俾,为?屏臣。朕懋缵鸿绪,奄有中夏,声教所绥,无间遐迩,虽炎方荒略,不忍遗弃。尔琉球国粤在南徼,乃世子尚质达时识势,祗奉明纶,即令王舅马宗毅等献方物,禀正朔,抒诚进表,缴上旧诏敕印。朕甚嘉之,故特遣正使兵科副理官张学礼、副使行人司行人王垓,赍捧诏印,往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尔国官僚及尔氓庶,尚其辅乃王,饬乃侯度,协抒乃忠荩,慎?厥职,以凝休祉,绵於奕世。故兹诏示,咸使闻知。赐王印一、缎币三十匹,妃缎币二十匹;并颁定贡期,二年一贡,进贡人数不得逾一百五十名,许正副使二员、从人十五名入京,馀俱留闽待命。”这个诏书既对琉球作为中国藩属的肯定,也规定了向新的中国王朝朝贡的级别和时间。但由于当时海上风浪很大,敕封的清朝使者没有出海。
康熙元年,康熙皇帝颁布了新的《敕琉球诏》:“琉球国世子尚质慕恩向化,遣使入贡,世祖章皇帝嘉乃抒诚,特颁恩赉,命使兵科副理官张学礼等赍捧敕印,封尔为琉球国王。乃海道未通,滞闽多年,致尔使人率多物故。朕念尔国倾心修贡,宜加优恤,乃使臣及地方官逗留迟误,均未将前情奉明,殊失朕怀远之意。今已将正副使、督抚等官分别处治,特颁恩赉,仍遣正使张学礼、副使王垓令其自赎前非,暂还原职,速送使人归国。一应敕封事宜,仍照世祖章皇帝前旨奉行。朕恐尔国未悉朕意,故再降敕谕,俾尔闻知。”原来派去而没有去成的使者拿着两道诏书到了琉球,完成了册封典礼。
琉球在康熙时期多次朝贡,但由于贡使在海上遭遇风浪,贡物损失很严重,所以琉球会在第二次朝贡的时候将上一次丢失的数目补足,但康熙皇帝不允许。琉球在向清朝朝贡的时候,总是进贡很珍贵的奢侈品,康熙皇帝对使者说:“所进玛瑙、乌木、降香、木香、象牙、锡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等,皆非土产,免其入贡。其琉璜留福建督抚收贮。馀所贡物,令督抚差解来京。”只允许以后进贡土特产,但琉球的本意,第一是恭顺使然,第二就是在朝贡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当时海上不是很平静,所以册封使者往往不愿远去琉球,所以会让琉球请封使者自己将册封的诏书和印信领回去,但使者非常希望能让册封使去琉球,结果皇帝允准了他们的要求。
琉球国王去世后,按照规定“琉球国凡王嗣位,先请朝命,具通国臣民结状请封。然后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以驼钮镀金银印,乃称王。未封以前称世子,权国事。”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接待琉球朝贡使时,赐御书“中山世土”额。至今还挂在琉球的宫殿里。这一年,琉球再次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以往清朝册封使去琉球国,会在海上因为海浪等风险,会迟到琉球,延误册封时间。琉球国请封使建议:“今在五虎门开洋,仅三昼夜而达小国。臣遣官迎护,亲见舟行之次,万鸟绕篷而飞,两鱼夹舟而进,经过之处,浪静波平,倏抵琉球内地,通国臣民以为仅见。”希望能通过改变航道,提高效率,得到康熙皇帝准许。
琉球学生来中国后,清朝皇帝往往命给予琉球留学生以“都通事”(官职称呼)这个级别的待遇,每天的伙食非常丰富,四季会发给他们袍褂、衫?、?帽、被褥等,一应具全,连从琉球来陪侍的从人也会对他们照顾。留学生如果在中国病故,皇帝会“赐银百两,交礼官择近京地葬之,并以二百两赡恤其家。”雍正二年,皇帝在接见由琉球王舅组成的请封使团的时候,御书“辑瑞球阳”额赐给琉球王,还赠送皇室的一些珍贵玉器和金币等礼物。乾隆三年,御书“永祚瀛?”额赐给琉球王,并且要求琉球不必专程来中国答谢。乾隆四十九年,御书“海邦济美”额赐给琉球往,并赠送玉、磁、缎匹诸物。嘉庆三年,赐御书“海表恭?”额赠送。
琉球国有许多商船、渔船因为海风等原因吹到中国境内,清朝政府往往赠送丰厚的物资后将其遣返,遇难者还会按照规定给予抚恤。雍正八年,琉球的二号贡船在到达东海海面后遭风漂至台湾,触礁,正贡船亦同时漂没,福州将军玉德等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搭救官伴、水梢人等,照常例加倍给赏,贡物不用再另外来派人进贡了。对于遭海风侵袭在中国避风的琉球商船,中国方面会命令按人数日给盐菜口粮,等到回国之日另给行粮一月。
除了宗藩关系外,清史稿对琉球国与中国频繁的交往做了一个总结:“琉球国小而贫,逼近日本,惟恃中国为声援。又贡舟许鬻贩各货,免徵关税,举国恃以为生,其赀本多贷诸日本。国中行使皆日本宽永钱;所贩各货,运日本者十常八九。其数数贡中国,非惟恭顺,亦其国势然也。”非常的准确,也显示了琉球的外交灵活性和明智性。
琉球与日本朝鲜东南亚的关系
明朝中叶,由于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恶化,国内资源短缺,只得通过南方的萨摩藩与琉球进行贸易,从东南亚运回海产品和一些奢侈用品,又从琉球与明朝的贸易当中获得所需要的紧缺物资,也使琉球的经济发展增速。日本的萨摩藩于1609年侵入琉球,俘虏了琉球王,还侵占了琉球群岛北部的一些岛屿。从另一方面讲,琉球与萨摩藩的交往还不是正式的官方交往,琉球与萨摩藩的交往保留在了军事和经济层面上。琉球也把日本视为相对中国而言的“夷”,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两个国家。当日本定下侵略朝鲜,攻入中国的军事政策后,琉球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必然会因为倾向问题而受到另一方的侵略。琉球直到明亡之后与日本的关系还局限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琉球国曾经向日本萨摩藩和江户幕府派使者朝贡,中国学者认为这种朝贡关系是被迫的,是军事压迫的结果。
萨摩入侵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阴历三月四日,日本萨摩藩家主岛津家久在得到幕府许可的情况下,派兵三千人、船一百余只,自九州岛山川港出发入侵琉球,四月一日在琉球大岛登陆,四月五日占领首里城。五月十七日,萨军带着作为人质的琉球王尚宁和王子官员一百余人撤兵回国。萨摩藩声称入侵琉球国的原因,是因为琉球没有负担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时的兵费,而是由萨摩藩代为垫付,但琉球“不予偿还”。但实际原因当是为了夺占中琉之间的贸易利益,并用入侵琉球的收益来弥补萨摩藩入侵朝鲜和参加日本国内战争(关原之战)的军费开支。
据《琉球渡海日记》记载,萨军登陆后一路放火,向首里进军,夺占首里城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将首里城宫殿和那霸金库所积存的金银、丝绸、珍贵物品和典籍悉数扫尽,并将琉球王尚宁俘为人质。萨摩入侵之后,琉球在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同时不得不向萨摩称臣纳贡,进入所谓“双属”时期。琉球每年要向萨摩派遣慰问使节,并向德川幕府派出“谢恩使”、“庆贺使”。琉球每年还要向萨摩交纳贡米六千石、芭蕉布三千段、上等布六千段、下等布一万段、唐芋一千三百斤、绵子三十石、棕榈绳一百捆、黑网一百条、牛皮二百张、席子三千八百张。萨摩还在那霸港设置了“在番奉行”,作为监视琉球内政和控制其对外贸易的机构。
总结
琉球与日本、朝鲜等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和朝鲜同属于中国的藩属;琉球与之交往过的东南亚国家有八个。与暹罗国、爪哇国进行过官方文书“咨”的交往。与其他国家实际是琉球商人与之贸易而已。
琉球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保持在经济的层面上,政治上和军事的关系虽发展,但与日本的这方面的交往却是很痛苦的,遭受了侵略。
据琉球国史《球阳》记载:1609年日军入侵琉球后,“萨州太守遣高崎氏、尾张氏等,均田地,正经界,始定赋税,纳贡于萨州”。是时,琉球"始授仕上世座奉行职,而专理纳贡于萨州并镇守官饭米等事"。尚宁王之后,尚丰王十一年(1632年),琉球“创建旅馆于那霸(俗叫假屋)。萨州川上氏率横目一员,附众二员,与力、笔者各一员,奉使抵国,以为监守(俗称在番众,又称镇守官)。此时始设旅馆数座,安插其使者也哉”。被迫和日本建立了官方正式关系.当时萨摩藩向琉球派遣官员驻在"假屋”者,不过是为了“监守”。而这种“监守”人,则是“始为大和横目”,其主要是“观察球人及镇守官员行事善恶”。后来,“日本人居住中山者,多授此职”。及至尚贞王在位二十五年(1693年),琉球“创定姑米、马齿两岛,遣大和横目职两员,看守贡船往来"。 "至于近世,本国之人奉萨州之命而任此职也”。
可以说日本对琉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由于琉球人要与日本人进行贸易,进而学会了日本的语言,并且从日本引进了许多的包括饮食,音乐,建筑等方面的观念,使得琉球在饮食上有一些日本人的特点和风俗,音乐上除了以中国的音乐和海岛风情的融合的曲目为主体外,还吸收了日本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建筑上,琉球的宫殿已经部分吸收了日本在建筑上的独特风格,使得琉球的建筑更像是中国,琉球,日本三国的融合体。
覆亡
1871年11月30日,琉球宫古岛民的两艘进贡船(实际上是以进贡为名的商船),离开那霸港驶往中国。不幸中途遇暴风,漂流海上,一艘幸还,另一艘漂到台湾西南海岸高山族牡丹社的八遥湾。该船共有船员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陆。登陆的船员中,54名被台湾高山族杀死,12名逃出,在凤山县受到清政府保护。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岛民的两艘进贡船离开那霸港开往中国,中途遇暴风,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于12月28日漂到台湾,45名船员同样受到凤山县政府保护。1872年2月,前后两批琉球难民57人,由当局送到福州的琉球馆,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县民4人,也遇难漂到台湾,被高山族杀害。日本人大哗,要求惩治清朝和琉球。
1875年,日本 明治政府派遣松田道之赴琉球,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松田道之带来的日本政府的命令包括:
使用日本年号,废止琉球对清朝朝贡和庆贺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惯例,同时也废除琉球国王更迭之际接受清朝册封的惯例,以及琉球今后与清朝的交涉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处分,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贸易业务由日本领事馆管辖等。日本政府还命令琉球“藩王”入朝,研究政治厘革及兴建之法。
强行将琉球纳入日本版图,强迫琉球和中国断绝关系。
松田道之是明治政府的内务大丞。派遣他到琉球,是因为此时明治政府已经将琉球划归内务府管理。1875年的这份命令,直接背景是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出的关于琉球的建议。1874年在北京签订完《北京专条》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后便向明治政府提出“今通过与清国之谈判,彼承认我征藩地为义举,并出银两抚恤受害难民,虽似足以表明琉球属于我国版图之实迹,但仍难说两国分界业已判然”,为将来计,期望明治政府借机断绝琉球“与中国之关系,在那霸设置镇台分营”。而更远一点说,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完成了新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后,第二年即宣布废除琉球王国,设置琉球藩,改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发展到1875年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可以说是日本政府吞并琉球这一既定国策的一个必然环节。
琉球王国被迫停止了对清朝的朝贡。1876年,记载琉球王国历史的《中山世谱》、《球阳》的编撰也被迫停止。
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交涉
由于中国清政府的软弱,加上当时西北,东北被俄国侵略,所以无暇顾及.驻日公使建议:放弃琉球则伤害了琉球的感情,不放弃琉球则惹怒日本,多树一敌,不如拖延搁置问题。
1879年6月12日(光绪五年四月廿三),美国前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及其随员扬格(J. R. Young)和美国驻华副领事毕德格(W. N. Pethick)在天津会晤中国政府代表李鸿章,李鸿章要求他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格兰特慷慨答应。在他的调停下,日本与中国就琉球问题展开磋商,日本方面提出让琉球国王在南山复国,清朝咨询琉球国王意见。国王说:南山土地贫瘠,无法生存。清政府拒绝了这个建议。
1880年4月4日,李鸿章会见日本政府代表竹添进一,并出示了琉球三分方案,也即包括琉球本岛在内的中部各岛归还琉球,恢复琉球王国,将宫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岛划归中国,将包括奄美大岛在内的五岛划归日本。李鸿章称,这是何如璋访问美国驻日公使平安时,由平安秘密出示的,是平安与格兰特协商决定的。7月30日(六月二十四日),恭亲王等在奏折中也谈到:"臣等接何如璋报晤美国驻日使臣平安称:格兰特拟一办法,球地本分三岛,议将北岛归日本,中岛还琉球,南岛归中国,似此事了,亦两国有光。又称格兰特将大局说定,然后回国云云。"
以上所提的建议后来都没有达成共识。琉球被日本占领,并成为冲绳县已经成为事实,而清朝不在与日本的谈判条约上签字,最终琉球问题搁置下来。琉球国在日本强行占领既成事实的情况下灭亡。
日本置县
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军警人员,采取突然行动,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归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权。3月30日,日本悍然宣布“废琉置县”,即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随即大肆抢掠中琉往来的文书、文物和宝印,以及琉球国的政府档案,企图销毁和隐匿历史见证。并强迫尚泰王等前去日本。日本军人及警察抢夺宫廷珍宝,大量文字资料被焚毁。